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竹元村

(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江嶺社區下轄村)

鎖定
竹元村,位於坪山街道東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3千米。相鄰自然村有三河村,學遠村、果元背村。地處深圳東北部坪山盆地,地勢平坦;與大山陂水庫毗鄰。始建於清朝中期。因黃、沈、曾、張等姓氏為躲避戰亂先後遷至此地聚居而形成村落。由於過去村中有很多竹林。較取名為竹園村,1965年竹園村曾分為竹一和竹二兩個生產隊,後重新合併,更名為竹元村,一直沿用。
中文名
竹元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江嶺社區
地理位置
坪山街道東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8年11月、屬寶縣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年,屬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江嶺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黃姓、曾姓、沈姓、張姓。黃姓先祖從今廣東紫金遷到惠陽、清朝中期遷至此地。曾姓先祖約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從廣東長樂縣(今五華縣)遷至此地。沈姓先祖於清朝中期從惠東多祝遷至此地。張姓遷徙歷史不詳。
2015年末,户籍人口220人,其中男性98人,女性122人;80歲以上8人,最年長者85歲(女);實際在村人口200人;生活主要依靠農業收入9人。非户籍外來人口約3000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41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1人,主要分佈在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國家。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甘蔗、小麥、花生、番薯等,養殖家禽家畜等。1992年,建成竹元村第一工業區。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和管理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等。特色傳統(節慶)食品以客家茶果、粽子、艾粄等為主。
協利街和江嶺路貫穿村落。20世紀60年代末通電,80年代初通自來水,80年代中期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90年代初通電話,約2000年通互聯網。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10餘座,均為土木石結構,一般為一進三開間或一進兩開間。黃氏宗祠,始建於清嘉慶年間,於1982年和2005年重修,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沈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詳,於1982年重修,佔地面積約150平方米。張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詳、佔地面積約100平方米。曾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詳,佔地面積約60平方米。其中主要堂聯有曾氏宗祠的南豐世澤;東魯家聲"、沈氏宗祠的"吳興世澤;文煥家聲"和黃氏宗祠的"潁川著跡;“江夏家風”。
現存4座炮樓,建成時間大多在1912年。其中黃氏炮樓高3層,約10米。沈氏炮樓建於1923 年,高15.8米,寬8米,整體保存完好,現內部已改建。1940年3月1日,面對國民黨軍隊重重包圍,東江軍委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負責人梁廣、梁鴻鈞、曾生、王作堯、何與成等於沈氏炮樓內召開緊急軍事會議,研究對付國民黨軍隊圍攻的辦法。
竹園學校,始建於清朝,曾是一所私塾性質的學堂。
大王爺廟,供奉灶王爺,始建年代不詳,於2011年重修。過去,村民通常於農歷每月初一和十五供奉灶神,也會在逢年過節等日子供奉灶神。
每年農曆八月,該村各姓宗族均會舉辦祭祖儀式。每年正月初二,各姓村民均會到各自祠堂裏擺上祭品,燃放爆竹,敲鑼打鼓,祭拜先祖,辭舊迎新。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1 坪山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2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