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端午節(大澳龍舟遊湧)

鎖定
端午節(大澳龍舟遊湧),香港特別行政區地方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龍舟遊湧是香港漁業民眾每年端午節為驅瘟祈福在香港西端、廣東珠江出海口東岸的大澳舉辦的傳統節慶活動,民間已傳承上百年。農曆五月初四,各行會成員划着龍舟、拖着神艇,到大澳四間廟宇請神供奉。初五日進行“遊湧”,由龍舟拖着載有神像的小艇巡遊各水道,棚屋居民迎神焚香拜祭。遊湧之後,三條龍舟競渡。下午,送神像回各自廟宇。當晚,行會成員聚餐,共慶端午佳節。
2011年,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端午節(大澳龍舟遊湧)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項目編號:Ⅹ-3。 [1] 
中文名
端午節(大澳龍舟遊湧)
批准時間
2011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Ⅹ-3
遺產類別
民俗
申報地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
保護單位
香港大澳傳統龍舟協會

端午節(大澳龍舟遊湧)歷史淵源

相傳在百多年前,大澳出現瘟疫,漁民用龍舟拖載有從各廟宇接來的神像的小艇巡遊水道,瘟疫得以驅除。之後,這個當地稱為“龍舟遊湧”的傳統維持到現代。 [2] 

端午節(大澳龍舟遊湧)主要活動

每年端午節,大澳三個傳統漁業行會,即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均舉辦傳統“龍舟遊湧”宗教活動。行會成員於農歷五月初四早上順序前往大澳四間廟宇即楊侯廟、天后廟、關帝廟、洪聖廟請出小神像,接返各行會供奉祭祀。
在五月初五端午節早上,扒艇行行會成員划龍舟到楊侯廟後的寶珠潭山邊採集青草,然後將草放進龍口,稱為“採青”。行會的長老又以雄雞血混到白酒,然後灑到龍頭、龍尾及船身上,稱為“喝龍”,有辟邪之意。但政府禁止市民飼養活雞,此儀式現已無法進行。
接着進行的活動,就是“遊湧”,當地人又稱之為“遊神”,由龍舟拖着載有神像的小艇巡遊各水道,沿途為水中的幽魂化衣,也就是焚燒金銀衣紙,棚屋居民也同時朝着巡遊的龍舟焚香拜祭,祈求合境平安。遊湧完畢後,三條龍舟進行競渡表演,以娛樂神明。至下午,各行會進行“送神”,把神像送回各廟宇。當天晚上,行會成員亦會聚餐,慶祝端午節,也是成員歡聚的時刻。 [2] 

端午節(大澳龍舟遊湧)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所界定的“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類別,是全香港獨有的傳統社區活動,具有重要的歷史、社會和文化價值。 [2] 
保護措施
2008年,三個龍舟會聯合組成“香港大澳傳統龍舟協會”,齊心協力傳承這一獨具特色的節會,得到香港各界的廣泛認同與支持。 [1]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香港大澳傳統龍舟協會獲得“大澳龍舟遊湧”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3]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端午節(大澳龍舟遊湧)項目保護單位香港大澳傳統龍舟協會評估合格。 [5] 

端午節(大澳龍舟遊湧)社會影響

2017年05月31日,香港大澳舉行端午龍舟遊湧活動,延續百年傳統,祈求社區平安,吸引大批香港市民及遊客前往觀看。上午,大澳傳統漁行成員依次到當地的楊侯廟、新村天后廟、關帝廟和洪聖廟請出象徵各神只的小神像,並將其安放在神艇上。此後,神艇由龍舟拖行,在各水道巡遊,漁行成員沿途焚燒金銀衣紙,兩岸居民也朝着巡遊的龍舟焚香祭祀,祈求閤家平安。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