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童能靈

鎖定
童能靈(1683—1745年),字龍儔,晚號寒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生於福建汀州府連城縣蓮峯鎮一個世代書香之家,為明成化間任雲南省澂江府知府童璽的元孫。童能靈一生潛心治學,作風嚴謹,文筆質樸,論證清晰;探幽溯源,辨微析文,闡發原著真諦,不隨流俗,而皆有獨到創見。其研究成果甚豐,曾刊刻行世的著作有《理學疑問》《朱子為學考》《周易剩義》《周禮分辨》《樂津古文》《河洛太極辨微》等,被後人譽為清代前期福建著名理學家之一。童能靈在福建理學的繼承和發展上,做出了重要而獨特的歷史性貢獻,為朱子理學的發展貢獻了智慧,成為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 [1] 
中文名
童能靈
出生地
福建汀州府連城縣蓮峯鎮
性    別
晚    號
寒泉
龍儔

童能靈人物生平

幼從父學 名賢賞識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童能靈出生於連城縣城童屋巷一個世代書香之家,為明正德年間任雲南澂江知府童璽的元孫。童能靈的父親叫童正心,對經學有着獨特的理解,在東門三角坪一帶以教授學生為業。童能靈8歲開始以父親為師,刻苦學習,成長迅速,11歲就能寫文章,文采斐然,見地頗深。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童能靈時年22歲,參加童子試,福建學政沈涵(浙江歸安人)閲其卷,稱讚童能靈為“知人”,意即真正知道經書典籍內涵的人。此後,醉心於理學研究的童能靈讀書不倦、研學不止,寫出《理學疑問》《周易剩義》《樂律古義》《子朱子為學次第考》等書稿。凡閲其書稿的巡撫、提督學政、府縣官員、士子,莫不為之驚歎。如此痴迷理學,不務仕進,使童能靈雖在學術上取得了重要成就,但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卻還是個童生,未有功名。
雍正二年(1724年),福建學政黃之雋聘請學識水平很高、在國子監就讀的摯友曹一士,一同到福建考評士子。時年42歲的童能靈因卷子“文澹而有遠致”(曹一士評語)考取秀才,還被列為最優秀的廩生,每月可享受官府發給廩膳米,成為當時公費就讀的學生。曹一士於雍正八年(1730年)中進士,他對童能靈極為讚許,在北京為官時,只要有學政前往福建上任,必鄭重推薦童能靈。歷任福建學政也極為賞識童能靈的理學修養,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推薦。乾隆二年(1737年),福建學政周學健(江西新建人)以鴻博舉薦童能靈,乾隆五年(1740年),福建學政於辰(江南金壇人)以優行舉薦童能靈,乾隆九年(1744年),福建學政吳華孫(安徽省歙縣人)以優行首貢成均舉薦童能靈。童能靈因母親年紀大,一心研究理學,均辭未就。 [1] 
潛心研學 以道自任
童能靈深感連城深山僻壤,交通閉塞,信息不通,見聞不廣,在學術研討進展和成果方面,與中原一帶相比,相形見絀。他先到金陵(今南京)考察前朝遺蹟,後到福州的鰲峯書院就讀。雍正九年(1731年),時任福建巡撫趙國麟(山東泰安人)在鰲峯書院講學,與童能靈相見恨晚,他將童能靈列於學生的首座,相與議論,轟動一時。同在書院修習的學子有與童能靈年紀相仿的,都以晚輩自居。其中,漳州曾為謙、建寧李鍾芳、清流伍文運等同輩人甚至還拜其為師。
為求朱子遺書,童能靈還帶着弟弟童能良、嗣子童祖創、孫童崐宗、童侖宗、童嶠宗一同到閩北訪武夷精舍(又稱紫陽書院、武夷書院、朱文公祠),研習朱子理學長達三年。期間,童能靈細緻地研究了南宋時期朱熹、黃榦等撰寫的《儀禮經傳通解》及河洛易、樂律等,把握家禮、鄉禮、學禮、邦國禮、士冠禮、祭禮等各種禮儀規範,探索河圖洛書易經和樂律的精粹。童能靈還深入研究元代許衡的《魯齋集》和《授時歷》。此次研學經歷,被他記載於《謁朱子精舍》詩二首中。《謁朱子精舍·其一》記載了他研學時的心情:“寒泉北面摳衣肅,庭草春風拜手芬;幸讀遺文今就緒,長歌招隱出巖雲。”而《謁朱子精舍·其二》寫道:“孝友由來聲利外,聖賢全與水雲惺;寒棲館內饒餘地,大隱屏前且帶經。”大讚武夷精舍的寒棲館藏着豐富理學文化,保存着珍貴的朱子理學經書。
從武夷精舍回連城後,童能靈徹底放棄科考,在家鄉潛心研學和教授學生。雍正十二年(1734年),童能靈看到冠豸山上羣峯左迴高聳,山下文川九曲奔流,上有凌虛之頂的靈芝峯和五老峯,下有甘甜清冽金字泉水,於是在五老峯下的李氏修竹書院旁結草廬三間,名曰思廬。思廬仿朱熹武夷精舍的樣式而建,奉祀朱熹像於居中一間。童能靈還把武夷山帶回的茶樹苗栽種在旁邊,待新芽茁發後摘取,以武夷巖茶的製茶法制之,風味與武夷巖茶一樣,清香滿室,回味甘醇。童能靈在冠豸山築廬與栽種武夷茶樹的經歷,被記載在他寫給摯友雷鋐(寧化人,在乾隆朝任左副都御史)的《四與雷宮詹貫一書》中。
在冠豸山下,童能靈與“孤館寒燈”相伴,潛心治學十餘年,雖清貧困頓,但鑽研古代名家鉅著,“商訂舊學”,從不懈怠。雍正十二年(1734年)冬,東宮詹事府太子詹事雷鋐(寧化人),到童能靈學館拜訪並悉心討論,時學館北面牆壁被大風颳破,寒風凜冽,童能靈以草荐障之。雷鋐感嘆他貧中有樂,佩服其專心治學之毅力。兩人在孤館中手舉寒燈,商研學問,日夜不知疲倦。
乾隆六年(1741年),連城知縣秦士望(安徽宿州人)一到任,就向當地鄉賢諮詢童能靈情況。秦士望還專程到冠豸山上拜訪童能靈,論列經典,相談甚歡。乾隆九年(1744年),兵部尚書王安國(江蘇高郵人)對童能靈撰寫的《子朱子為學次第考》大為讚賞。福建巡撫周興健(江西新建人)在其任上到汀州視學,閲讀童能靈著述,深為契賞。
童能靈的學問傳承自濂洛關閩學派,“濂”指濂溪周敦頤,“洛”指洛陽程顥﹑程頤,“關”指關中張載,“閩”指福建朱熹,濂洛關閩學派為公認的儒學後源、理學正脈。童能靈的著述甚多,對理學的學習研究極為深刻、見解獨到。他提出“以道自任者,一身之事,而其道則天下之道”,用以告誡學子,謹守治學之道、為民之道、治國之道並將之發揚光大,使之成為天下讀書人都共同遵守的“天下大道”。
童能靈治學成果頗豐,一生著書三十多種,其中,《理學疑問》《周易剩義》《樂律古義》《子朱子為學次第考》等書,在其生前已刊行於世。其父親童正心所著的《留村禮意》一書,童能靈為其補釋後,分《周禮分釋》《儀禮分節》《禮記分釋》三種成書,其生前均未刊印。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皇帝命總理事務王大臣等設館纂修《三禮》(《周禮》《儀禮》《禮記》)義疏,並下詔各地向朝廷報送學者研究《三禮》的學術成果。連城縣將童能靈補釋的《周禮分釋》《儀禮分節》《禮記分釋》逐級上送到三禮館供選用。此外,《大學説》《中庸説》《格致錄》《五倫説》《五行解》《九卦説》《天五地六解》《洪範剩義詩》《詩大小序説》《風雅頌編次》《周子正蒙説》《張子正蒙説》《朱陸淵源考》《陽明要書評》《繫辭上傳説》《中天河洛太極辨徵》《邵子經世數辨》《蔡氏皇極數辨》《蔡氏律呂新書辨》《太宰九兩系民説》《清時新語輯要》《留村家學述》等遺稿,在童能靈生前也未得刊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童能靈嗣子童祖創將其中的《格致錄》《五倫説》《九卦説》《天五地六解》《詩大小序説》《朱陸淵源考》《太宰九兩系民説》等著作和童能靈往來書信、詩詞等編匯成冊,名曰《冠豸山堂文集》,該書至今仍存於世。 [1] 
改風易俗 行善鄉鄰
童能靈性情恬淡,平時莊重靜默,喜怒不形於色,沖和之氣藹然眉宇,衢巷童叟都對其十分尊敬。童能靈大哥童能神一家在福州、建寧等地做生意,待大哥年邁時,童能靈竭力將其迎歸家鄉連城歡聚團圓,兄弟白首同居,子侄和睦,樂享天倫。童能靈侍母至孝,其母年近九旬仍頭髮全黑,而三個兒子卻頭髮花白,一時為鄉人傳為美談。當時連城辦喪事,鄉民有飲酒、作佛事的風俗。童能靈父母去世時,他以禮敬葬,並向全族講明家規族禮,規定喪事從簡、不作佛事、全家食素。他率先誡諭,化及鄉人,漸成風俗。當時閩西一帶有溺女惡習,以貧困人家居多,連城亦有此風。童能靈用心純良,力勸鄉人棄溺,將女嬰撫養長大,鄉人皆感童先生教誨。此後,縣城一帶溺女之風大減。
童能靈常恤人於急難中,舅舅沈徹家貧,年老無依,無以自存,他不惜舉債資衣食、給贍養、送終老。童能靈岳父去世時,家貧子尚幼,他亦資助錢米,撫養小舅子成人。同族有兩個堂侄,家中貧苦,娶妻時聘禮已下,卻無餘錢置辦酒席婚禮,童能靈為其借債,助其完婚,成就二家和合之好。當時,常有孤寡老人、孩童無所依靠情況發生,童能靈倡議建孝義莊,用來撫養救助這些老人和孤兒,其孝養撫孤、敦本厚化之意深得民心,響應其呼聲者眾,不久孝義莊即建成,使老有所依、幼有所養。
連城與汀州、漳州、龍巖一帶一樣,雖有產蠶,但與浙江一帶所產的蠶不同,而蠶蟲所需的桑樹也高大難以種活,且汀漳龍一帶還沒有專業養蠶繅絲的師傅,沒有懂蠶桑業經營的人才。為改良紡織業,增加百姓收入,童能靈向分巡巡海汀漳龍道上蠶桑條陳,建議引進種桑養蠶繅絲技術,教授鄉民種桑養蠶繅絲,利用農閒時節增加收入,切實改善民生。 [1] 
掌教芝山 名垂千古
乾隆十年(1745年)春,愛新覺羅·雅爾哈善(滿洲正紅旗人)分巡巡海汀漳龍道,慕童能靈大名,聘請他擔任漳州芝山書院山長,以傳道授業解惑為使命的童能靈欣然應允。童能靈任芝山書院山長後,門下四十餘人喜得名師,他傾盡心血,設立學規,誘掖後進諄諄不倦,問答反覆不厭。童能靈不講道聽途説的膚淺之學,只將其苦心探求的心得教給學生,士子皆心悦誠服,親其道範,被其教澤。在芝山書院掌教僅七個月,童能靈於乾隆十年(1745年)八月二十六日在芝山書院內端坐時,因“微疾”瞑目而逝,眾弟子環聚先生身旁痛哭:“吾師何棄吾儕之速也?”一時長空雲黯,驟雨如注,悲切先生離世。童能靈時年63歲,其門生在芝山書院為恩師特設靈位,用以祭奠。 [1] 

童能靈人物評價

童能靈去世後,汀漳龍儒士私諡其號為南城先生,以表對理學大家的崇高褒獎。各級官學和官員也對童能靈作出了高度的評價,
汀州府學和下屬八縣縣學向上級的呈文中稱讚他:正學之津樑,聖經之羽翼。知縣秦士望認為他:悉本濂洛關閩之傳。
汀州知府(浙江會稽即今浙江紹興市人)沈偉業認為他:羽翼聖學,楷模士林,鄉國之完人。福建學政吳嗣爵(浙江錢塘人)認為他:孝友持躬,潛心正學。
福建布政使高山(山東歷城人)認為他:學擅儒宗,才堪命世,書成悉皆濂洛關閩。
閩浙總督馬爾泰(滿洲正黃旗人)認為他:涵養深純,立身嚴正,潛心正學,闡發濂洛關閩之遺書。閩浙總督馬爾泰和福建學政吳嗣爵、福建巡撫周興健將其事蹟詳報禮部,由禮部題請乾隆皇帝欽準,將童能靈祀入連城文廟鄉賢祠,這是朝廷對一名閩西理學大儒的最高褒賞。
為激勵連城學子有志於學,知縣秦士望還將其祀入官辦的冠豸山五賢書院,與宋時五子周敦頤、張載、程灝、程頤、朱熹,一同接受後世學子的膜拜和祭祀。
《清史稿》在“列傳”中記載了童能靈事蹟,並評論稱:“連城理學,始自宋之邱起潛(邱鱗),明之童東皋(童昱),而能靈、鵬翼(張鵬翼)繼之。力敦倫紀,嚴辨朱(朱熹)、陸(陸九淵)異同。張伯行撫閩時,建文溪書院,祀起潛、東皋。後增建五賢書院,中祀宋五子,而以能靈、鵬翼配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