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童秉綱

鎖定
童秉綱(1927年9月28日-2020年7月9日),男,出生於江蘇省張家港市。流體力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1] 
1950年童秉綱從南京大學機械工程系本科畢業;1953年從哈爾濱工業大學力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講師及理論力學教研室主任;1961年調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作,先後擔任流體力學教研室主任、近代力學系主任;1981年晉升為教授並受聘為首批博士生導師 [1]  ;1986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任教;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  ;2002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20年7月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3] 
童秉綱主要從事非定常流與渦運動、運動生物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與氣動熱力學的研究 [2]  。在非定常空氣動力學領域,結合國家航天工程的需要率先開拓和發展了一套從低速直到高超聲速的動導數計算方法,並發展了以有限元方法為主體的計算氣動熱力學建立了模擬魚類運動的三維波動板理論,對魚類形態適應的內在機制做出了流體力學解釋在鈍體尾跡的渦運動機理、可壓縮性旋渦流動結構、二維渦方法等研究領域均取得重要進展 [2]  。出版了《氣體動力學》《渦運動理論》《非定常流與渦運動》等著作 [6]  。先後獲得國防科委科技成果獎四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等 [7] 
中文名
童秉綱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江蘇省張家港市
出生日期
1927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
2020年7月9日
畢業院校
哈爾濱工業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理論力學》《氣體動力學》《渦運動理論》
主要成就
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童秉綱人物經歷

童秉綱早期與學業經歷

童秉綱
童秉綱(7張)
民國十七年(1927年)9月28日,童秉綱出生於江蘇省張家港市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9月,在楊舍鎮楊舍小學開始讀小學。 [13]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春,在無錫上小學四年級。 [13]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年初,回到淪陷的楊舍鎮老家;同年9月,轉到楊舍鎮梁豐小學唸書。 [13]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秋,在梁豐中學初中部讀初中。 [14]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跟隨表兄徐世通,請前清秀才郭聘之補習語文和寫作,補習將近一年。 [14]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秋,到梁豐中學高中部讀高中。 [14] 
1945年9月,高中畢業後到梁豐小學做了兩個月的小學教師,擔任五年級的班主任;同年11月,辭去梁豐小學教師的職務。 [14]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從此進入力學領域 [4] 
1950年,從南京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本科畢業,獲得學士學位;同年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15] 
1953年,從哈爾濱工業大學力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講師及理論力學教研室主任。 [16-17] 

童秉綱工作經歷

1961年,童秉綱被調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作,先後擔任流體力學教研室主任、近代力學系主任。期間協助錢學森等科學家建設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流體力學的專業教學體系。 [18] 
1962年2月起,開設了力學基礎補習課,順利完成任務;同年秋,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60級和61級的學生共300人,講授《理論力學》中的動力學課程。 [19] 
1968年,9月8日,被隔離審查;同年11月20號,被打為“漏網右派”,後被關押在專政隊一年。 [21] 
1969年6月到9月,到房山區坨里,參加修建京原鐵路的勞動。此後,開始了歷時兩年半的勞改階段;同年12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始搬往安徽,隨學校先到安慶,後又到合肥,繼續接受勞改,直到1972年初。 [23] 
1972年,到遼寧瀋陽松陵機械廠(112廠)和新陽機械廠(139廠)設計科,協助設計人員開展研究工作。 [22] 
1974年年初,繼任中科大力學系流體力學教研室副主任,任期至1975年4月。 [20] 
1978年8月23日,被評為副教授,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同年12月,任命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副主任,兼任流體力學教研室主任(歷任2屆共4年)。 [24] 
197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25] 
1980年9月25日,被中國宇航學會聘為空氣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6] 
1981年,晉升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並受聘為首批博士生導師。 [27] 
1986年,進入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任教。 [28] 
1991年,擔任國家教委工程力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同年7月,開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29] 
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 
1999年,作為項目負責人,申請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重點項目“計算空氣動力學中新型有限元算法和雜交技術及其應用”。 [30] 
2000年1月,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聘為教授;同年 6月,被清華大學力學系繼續聘為兼職教授。 [31] 

童秉綱人物逝世

2020年7月9日,童秉綱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3] 

童秉綱主要成就

童秉綱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童秉綱在非定常空氣動力學領域,結合國家航天工程的需要率先開拓和發展了一套從低速直到高超聲速的動導數計算方法,並發展了以有限元方法為主體的計算氣動熱力學建立了模擬魚類運動的三維波動板理論,對魚類形態適應的內在機制做出了流體力學解釋在鈍體尾跡的渦運動機理、可壓縮性旋渦流動結構、二維渦方法等研究領域均取得重要進展 [2] 
童秉綱領導其科研集體取得多項重要成果包括:
(1)在非定常空氣動力學領域內,針對跨聲速和高超聲速流固有的非線性困難,提出了相應的模型:非定常跨聲速局部線化面元法和非定常內伏牛頓-布茲曼流動理論,從而開拓了跨聲速和高超聲速的動導數計算方法;建立了三維非線性非定常極端曲地面效應的非線性奇異攝動理論,揭示了極端曲地面效應的物理規律;針對難於算準航天器熱流的老問題,建立了計算熱流的新的有限元提法,克服了傳統的微商差分算法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具有重要應用價值,並相應地建立了對激波和分離的複雜流動具有高分辨率的有限元格式以及有限元一有限差分雜交算法及隱式算法,有明顯成效。
(2)建立了模擬魚類波狀遊動的三維波動板理論,在此基礎上定量分析了魚類幾種遊動模式的形態適應問題,得出了若干新的結論。
(3)在渦運動和渦方法的若干一計前沿,探索了靜態和振動圓柱尾跡演變的穩定性和分岔及其控制問題,可壓縮性粘性熱傳導熱渦的流動結構問題以及提高二維渦方法的精度和適應性等問題上 [5] 
  • 學術著作
截至2010年6月,童秉綱出版了《氣體動力學》《渦運動理論》《非定常流與渦運動》等著作 [6] 
出版日期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2012年6月
《氣體動力學 第2版》
童秉綱,孔祥言,鄧國華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1月
《渦運動理論第2版》
童秉綱,尹協遠,朱克勤著
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1994年10月
《渦運動理論》
童秉綱等編著
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1993年7月
《非定常流與渦運動》
童秉綱等主編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1990年5月
《氣體動力學》
童秉綱等編著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3年4月
《理論力學教程 上 靜力學及運動力學部分》
(蘇)И.М.Воронков著;童秉綱等譯校
重工業出版社
1952年
《理論力學教程》
(蘇)И.М.Воронков撰;童秉綱等譯校
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教育處
  • 學術論文
截至2010年6月,童秉綱先後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以下為部分論文: [6] 
論文題目
作者
刊載於
發表時間
魚類波狀遊動的推進機制
童秉綱
力學與實踐
2000年6月15日
描述魚類波狀遊動的流體力學模型及其應用
童秉綱; 莊禮賢
自然雜誌
1998年2月15日
關於飛行和遊動的生物力學研究
童秉綱; 陸夕雲
力學進展
2004年2月25日
魚類波狀擺動推進的流體力學研究
童秉綱; 莊禮賢; 程健宇
力學與實踐
1991年6月30日
飛行和遊動生物流體力學的國內研究進展概述
童秉綱; 孫茂; 尹協振
自然雜誌
2005年8月30日
三維波動板加速運動的推進性能研究
童秉綱; 王安平
空氣動力學學報
1991年10月1日
關於非定常空氣動力學
童秉綱; 陳強
力學進展
1983年5月1日
物體繞流的離散渦方法
童秉綱; 夏南; 李潛
力學進展
1985年4月1日
關於渦方法的討論
童秉綱; 尹協遠
空氣動力學學報
1992年4月1日
航天飛機防熱瓦縫隙氣動加熱的討論
童秉綱
氣動實驗與測量控制
1990年12月31日
參考資料: [32] 
學術交流
1984年—1985年,童秉綱赴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和美國田納西大學空間研究院(University of Tennessee Space Institute)、亞利桑那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以及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做訪問教授並從事合作研究工作 [1] 
  • 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15年11月,童秉綱先後獲得國防科委科技成果獎四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等 [7] 
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79年
衞星迴收艙氣動力系數和穩定性導致的計算方法
國防科委科技成果獎四等獎 [33] 
1979年
橢圓鈍錐動導數計算方法研究(細長橢圓鈍錐的內伏牛頓流方法)
國防科委科技成果獎四等獎 [33] 
1981年
鈍錐在燒蝕影響下的穩定性導數分析
國防科委科技成果獎四等獎 [33] 
1987年
戰術導彈動導數計算方法研究
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33] 
1987年
《理論力學》
全國優秀教材獎 [33] 
1988年1月27日
《理論力學》
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 [33] 
1993年
魚類波狀擺動推進的流體力學研究及其形態適應分析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34] 
1995年
《氣體動力學》
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 [33] 
1998年
《氣體動力學》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33] 

童秉綱人才培養

  • 教育思想
童秉綱作為198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流體力學專業第一批博導,他要求廣大學生按照博士學位的要求,培養自主創新能力,即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培養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並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其中最根本的要求是培養自主創新能力 [8] 
童秉綱從教多年,提出“Q—A—K”育人方式,即培養學生通過學習(To know)、做事(To do)和做人(To be)的實踐,使其在知識(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素質(Quality)三個方面得到綜合提高 [8] 
  • 講授課程
1952年童秉綱開始教學工作,一直堅守教學第一線,主講《理論力學》《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和《渦動動力學》 [9] 
  • 編著教材
童秉綱主持編著的《理論力學》第1版在1961年的全國會議上被選為試用教科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4]  ;《氣體動力學》(1990年出版)獲得1995年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和1998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撰寫的《渦運動理論》(1994出版)還銷售到了台灣 [5] 
  • 指導學生
截至2017年2月,童秉綱一共培養了16位博士 [10]  ,他的博士生朱克勤是清華大學教授,李淺是北京空氣動力研究所研究員,此外,童秉綱的學生還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夕雲,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所長艾邦成,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餘永亮,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教授鮑鱗,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教授王智慧等。 [33] 

童秉綱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91年7月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國務院 [33] 
1991年8月15日
“七五”期間優秀科技人員稱號
合肥市人民政府 [33] 
1994年
中國科學院優秀教師
中國科學院 [33] 
1995年
為工科本科教學建設與改革工作做出貢獻紀念證書
國家教育委員會 [33] 
1996年
中國科學院京區優秀共產黨員
中國科學院 [33] 
1997年10月
中國科學院院士 [2] 
中國科學院
2002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何梁何利基金會
2008年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傑出貢獻教師稱號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33] 
2009年
安徽省學術和科技帶頭人
[33] 
2011年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工會先進工作者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工會 [33] 

童秉綱社會任職

時間
職務
1980年6月—
中國空氣動力學會第一屆副會長、第二屆常務理事 [33] 
1984年5月30日—1989年
中國宇航學會聘空氣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33] 
1984年9月15日
《空氣動力學學報》編輯委員會委員 [33] 
1990年10月24日
高等學校工程力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33] 
1996年1月
《近代空氣動力學叢書》編委會委員 [33] 
1998年4月
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兼職教授 [33] 
1998年12月
《空氣動力學學報》第三屆編輯委員會成員 [33] 
2000年1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聘為教授 [33] 
2006年1月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高温氣體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33] 
2011年12月23日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高温氣體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33] 
1997年
香港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系顧問委員會委員 [33] 

童秉綱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童秉綱的祖父是童育泉,父親是童灝培,母親是郭南珍,有兄弟姐妹5人, [12]  11歲時父親去世,家中5個兄弟由母親撫養長大 [8] 
童灝培(1901年—1938年),江蘇省江陰縣楊舍鎮人氏,南通紡織專科學校畢業,紡織工程師。 [12] 
郭南珍(1902年—1982年),江蘇省江陰縣楊舍鎮人氏,小學文化。 [12] 
  • 不幸遭遇
1956年,由於對當時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教務長提意見,童秉綱受到批判、捱整長達5年。“文革”期間,童秉綱又被以“漏網右派”的名義進行專政,關押1年,勞改2年半,受盡了折磨,經歷了多次生死考驗 [11] 

童秉綱人物評價

童秉綱 童秉綱
童秉綱講課思路清晰,論證嚴密,深入淺出,把玄奧的理論講得通俗易懂,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9]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馬暉揚教授評)
童秉綱在非定常空氣動力學、生物流體力學、航天器熱防護氣動熱力學等前沿領域做出了系統的創造性工作 [11] (《科學時報》評)
逆境很長,服務很多,很晚創業,小有成就。 [33]  (自評)
(童秉綱)高尚正直、和藹善良、博學謙遜、嚴謹務實,寬厚仁慈,律己利人。 [35]  (中國科學院大學原黨委書記鄧勇教授評)
童先生(童秉綱)的一生不畏曲折、追求真理,和藹善良,提攜後輩。 [35]  (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局長蘇剛)
童先生(童秉綱)是學校歷史上的一座豐碑,應永遠銘記。 [35]  (中國科學院大學工程科學學院副院長倪明玖評)
童先生一生虛懷若谷、淡泊名利、不畏曲折、真誠坦蕩、治學嚴謹,是國科大的師者典範和學者楷模。童先生為力學教育奮鬥了60餘年,執教生涯中始終堅持“要給學生一勺水,自己就要先有一缸水”的教育理念,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童先生的學風和人格精神值得永遠銘記和終身學習。 [35]  (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董紀昌評)

童秉綱人物影響

2007年10月19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召開“為人師表 教書育人”研討會,慶賀童秉綱院士從教55週年,童秉綱院士的學生、同事20餘人,專程從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及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等地趕來參加研討會。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書記鄧勇代表學校向童秉綱贈送了“學高為師 身正為範”的從教55週年紀念牌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