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童保暄

鎖定
童保暄(1886―1919),字伯吹,浙江寧海人。在浙江辛亥起義中,被舉為起義軍臨時總司令,杭州光復後曾任臨時都督;在攻克南京戰役中,任浙江援寧支隊參謀處處長,戰功卓著;後在浙江反袁鬥爭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文名
童保暄
別    名
字伯吹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86年
逝世日期
1919年
畢業院校
天津警察學堂
職    業
軍人
主要成就
1911年,光復杭州
1911年,光復南京
1916年,倒袁護法
出生地
浙江寧海

童保暄生平經歷

童保暄 童保暄
童保暄出生於寧海縣前童村的一個鄉紳家庭。少年立志革命,習武從軍。1906年入浙江講武堂學習軍事,1907年,被選送保定陸軍速成學堂。5月去滬途中結識呂公望、夏超等,並經呂公望介紹,在上海女報社秋瑾處參加光復會。同年年底畢業,授副軍校總辦職。1908年初,再入天津陸軍警察學堂憲兵警察科學習。求學期間,童保暄除了刻苦學習軍事外,還大量閲讀西方政治哲學著作,吸取了西方民主思想。畢業前夕曾作長達400多字的《黑雲歌》,揭露列強侵略本質,批判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愚味落後和官僚政治的腐敗;指出中國已經處於“人為食者,我為肉”的局面,救亡之路唯有自強。1910年學習結束,回浙江,任新軍二十一鎮憲兵營執事官。1911年2月進陸軍警察營任職。童保暄與浙江新軍中朱瑞、顧乃斌、葛敬恩結交甚深,與呂公望、王桂林等光復會會員一起領導革命活動。
武昌起義發爆發後,各省紛紛響應,上海同盟會總部先後派人來浙江商議浙江獨立計劃。但是關於哪天獨立,什麼人做都督,如何發動,應有什麼準備等問題,大家意見不一。一次在顧乃斌家中開緊急會議,決定攻擊計劃。但是在推舉由何人出任都督時,大家推讀再三,首推顧乃斌,但顧以“有人要告我的密,我不管”推辭;朱瑞代表俞煒以朱身體不好、職務繁忙為由拒絕;而具有一定威望的呂公望則去了永康聯絡革命。在專制時代,發動革命一旦失敗就面臨人頭落地的危險,作為首領,肯定要“槍打出頭鳥”;並且經歷徐錫麟、秋瑾被殺案之後,革命黨人雖胸懷大志,但是面臨殘酷現實仍不免躊躇,不願擔任顧有風險的都督一職。會議陷人冷場,起義面臨因無人領頭而可能流產的局面。這時童保暄年輕氣盛,血氣方剛,站出來慷概陳詞,自告奮勇,願當臨時都督,起義成功後,即讓出。顧乃斌見此情景,提議由童保暄擔任臨時都督,其餘人即順水推舟,表示同意。於是年僅25歲的童保暄,雖然革命資歷甚淺,威望不足,但是在關鍵時刻被推為臨時司令官。
11月4日午夜,在童保暄指揮下,周承炎率第八十二標,在張伯岐、董夢較、蔣介石、尹維峻率敢死隊的配合下,火燒撫署,活捉巡撫增;朱瑞率第八十一標在王金髮率敢死隊的配合下,佔領軍械局;葛敬恩、周亞衞率陸軍小學學員佔領城站,控制交通;炮兵佔領城隍山,攻打旗營。11月5日凌晨,杭州光復,全城街頭巷尾遍貼浙江臨時都督童保暄的安民告示。但是童保暄自知資歷淺薄,在當天召開的軍政會議上辭職,立憲派的湯壽潛被舉為都督,童保暄改任省軍政參謀。
關於童保暄任浙江臨時都督一職,事後有很多質疑的聲音。呂公望指責其説:“公望出差期間,童保暄以光復會木戳在手,發號施令,不假他人”,“心燻利祿,要趁公望未回杭前快着先鞭,預為奪功地步”,又説童保暄當臨時都督“輿情都指他沐猴而冠,太不識相”。光復杭州時擔任攻佔撫署的第二標先鋒隊官傅孟則説:“都督人選,因時間匆促,前未決定,不料童保暄以個人名義,私刻印信,自任都督,遍貼安民佈告,同志們見了他的佈告,非常不滿.....”葛敬恩、項雄霄等人的回憶錄中卻認為起義迫於時勢,童保暄出任臨時都督則是“見義勇為,不容退讓”,“負責擔起指揮的重任”。章太炎亦稱讚他“少以幹翮聞于軍中,初舉大義,君實為幹魁”。不管怎麼説,在浙江獨立的關鍵時刻,童保喧不顧個人安危,勇於鐵肩擔道義的革命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
杭州光復之後,為了響應武昌起義,支援南京戰役,浙江新軍決定組成攻寧混成支隊。童保暄協助支隊長朱瑞組織隊伍,並任參謀處處長,具體參與炮兵的指揮。在攻克烏龍山、幕府山和馬羣等幾個重大戰役中,戰功顏著。童保暄親臨前線,實地偵察地形,作出攻佔紫金山頂天保城,以炮火控制南京的決定,得到司令部的讚許
童保暄故居 童保暄故居 [1]
攻寧凱旋後,童保暄回杭任二十四團團長,兼講武學堂堂長、陸軍小學校長。1914年任陸軍補習所所長、第十二旅旅長等。在二次革命中,童保暄等人堅持浙江獨立。護國運動自西南發起,童保暄和夏超等極力勸説當時的都督朱瑞宣佈浙江獨立,朱瑞不僅不聽,反欲捕殺勸説者,童保暄等遂於1916年4月發動兵變,逐走朱瑞。繼任都督的屈映光表面宣稱浙江獨立,暗中卻與袁世凱聯絡,擁護復辟。其陰謀敗露後,童保暄聯合夏超迫使屈映光辭職,推呂公望為都督兼省長。此後,北洋軍閥楊善德插足浙江,分化浙江革命力量。1918年初,楊善德以調虎離山之計,命童保暄為援閩浙軍副司令,而童保暄也想借此機會離開北洋軍。赴閩後與護法粵軍取得聯繫,約定待獲得北洋政府軍械和兵員補充後即投粵;但呂公望急於求成,揹着童保暄策動先頭部隊陳肇英團單獨投粵,使保暄進退維谷。不久,北京補充的軍械在途中被劫,派往接收的一排騎兵全部陣亡,童保暄不得不退兵廈門休整。
1919年,童保喧在廈門病故,年僅33歲。 [5] 

童保暄作品一覽

童保暄其一

童保暄手跡 童保暄手跡 [1]
為民為國不為利,萬里一帆君遠征。
武士道傳三尺劍,大和魂造一代英。
腦囊盛盡東洋月,口角自吞北斗星。
賊血濡衣功建日,花開舊圃笑文明。

童保暄其二

四面劫塵喚夢迴,少年世界少年為。
東島環湖春色早,中邦接陸日光回。
錢塘浪滿瀛洲近,遼渤帆圓蒼海來。
花開文明留意採,好扶祖國上競台。 [2] 

童保暄《黑雲歌》

1910年5月25日
黑雲四合天翻覆,風雨同侵東亞陸。
大陸睡獅鼾未醒,眈眈虎狼環且逐。
兩虎相搏各有傷,兩狼相鬥必有辱。
利益均沾互協定,列強盡變舊面目。
吁嗟乎!割地賠款人為食者我為肉。
吁嗟乎!索礦爭路人為逐者我為鹿。
天演地擇誰所主,優者生存劣者撲。
公法公約本無憑,弱者傷亡強者福,
附藤依葛非長策,唯有自強方足補於獨!
君不見遠交近攻祖龍向東吞六國?
君不見兼弱攻昧定遠渡關破西域?
古人非有餘,今人非不足。
有為者亦若是,先皇后皇相繼續。
崑崙巔高萬八丈,天柱頂撐北斗北。
揚州江流四千裏,坤鰲肩轉地球軸。
胡元尚能混歐亞,況吾四萬萬同胞古來文明族!
自侮人侮前足訓,前因後果西哲錄。
堅冰之漸數千年,夏後作俑傳家局。
周公作禮細節繁,皇帝神聖民碌碌。
變本加厲漢高祖,竊取天下藏私櫝。
魏晉唐宋元明清,進化唯有愚民求。
民無恆業士趨浮,武缺方略文行牘。
上下濛濛無責任,朝朝暮暮爭利祿。
滿目瘡痍待誰醫,大好河山將誰屬?
豈治極必亂亂極復治一治一亂例重複?
抑亂世小康又太平,沿階進行自遲速。
天意人意意茫茫,此身此志空僕僕。
駒光不住閒偏緊,俯仰執劍歌當哭。 [2] 

童保暄《三十述懷》

1941年
民國五年吾三十,國家幼稚吾壯立。
幼稚全憑壯者扶,顛連攙上共和級。
中華國壽四千年,三十之吾何渺然?
多少英雄隨水流,錢塘江上賊授首。
平生最愛是梅花,風雨叢中爭勝名。
世變風雲孰轉坤,戰功羞與故人論。
中原遍染征衣血,戎馬何曾出國門。
遼東笳鼓振西山,嚴日旌旅出玉關。
百萬貔貅齊努力,平城勒石振師還。
立馬崑崙喚主翁,騰雲無首見羣龍。
長江一瀉數千裏,大地河山指顧中。 [2] 

童保暄後世紀念

童保暄日記

2007年1月10日,浙江省寧海縣政協與該縣前童鎮黨委聯合召開《童保暄日記》出版首發式。童保暄雖長期戎馬奔波,卻堅持每日寫日記,《童保暄日記》對民國史的研究與編寫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全書共十一卷,記錄了童保暄自1908年至1919年間親身經歷或耳聞目睹的事件以及自身的思想、觀點等。 [3] 

童保暄墓穴

童保暄墓 童保暄墓 [4]
童保暄墓位於寧海縣躍龍街道水車村,建於民代,墓體坐北朝南,墓碑為段祺瑞題寫。
童保暄,曾任浙江臨時都督。童保暄去世後,徐世昌大總統追贈童保暄為陸軍上將(原為中將)。在杭州寶石山建造有童保暄公祠,章太炎曾做《童師長祠堂記》一文以記之,稱讚他“少以幹翮聞于軍中,初舉大義,君實為幹魁,其後拒袁氏帝制,走其幸將,功亦第一”。 此墓風化嚴重,亟待修繕。作為革命烈士墓,童保暄墓具有較高的紀念意義和歷史價值。2003年3月28日列為第二批縣級文保點。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