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章琰

鎖定
章琰(1896-1925),黃埔軍校第一期政治教官。號夢雲,別號藴華,河北任丘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九期步科畢業。1924年春到廣州,入黃埔軍校任第一期政治教官,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校任教期間,對軍校教育貢獻顯著,著有《軍需獨立概論》、《三民主義革命軍的新精神》、《中國徵兵制芻議》、《士兵日課問答》等,均被選作軍校學員教材。1925年參加第一次東征,任黃埔軍校教導第一團一營黨代表。1925年3月12日在棉湖戰役中犧牲,葬於廣州長洲島東征烈士墓。遺著編入《章琰遺稿》。1945年中共七大追認其為革命烈士。 [1] 
別    名
姜維青
夢雲
所處時代
民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北省任丘市北辛莊鄉姜臨河村
出生日期
1896年
逝世日期
1925年3月12日
主要成就
黃埔軍校第一期政治教官
黃埔軍校教導團第一團一營黨代表
主要作品
《章琰遺稿》
本    名
章琰

章琰人物生平

章琰(1896-1925),本名姜維清(後改維青),號夢雲,化名章琰。任丘縣姜臨河村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生,幼年聰穎過人,博學強記。1906年考入任丘縣立高等小學堂。同年父母為其娶親,妻子是北辛莊村劉姓姑娘,婚後生二子。 [2] 
1908年,姜維清考入河間府立中學堂(直隸省立三中)。翌年春又以優異成績考入天津直隸省立高等工業學堂。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後,姜維清在辛亥革命洪流影響下,毅然終止學業,離津南下,在上海蔘加了沈建侯組織的學生軍。中華民國成立後,學生軍改名為入伍生,歸陸軍部管轄。7、8月間,入伍生被送往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補習。姜維清(改名維青)與其好友趙熙明(趙煜)被編入第四連。1913年下半年,因與幾何教員發生口角,被開除學籍,回到北京。“坐困日久”,境況淒涼,為謀出路,經同學趙熙明介紹去新疆投奔趙的同鄉楊曉樓(時任騎兵團長)。不料,去後被懷疑為“亂黨”,未被接納,只好返回。其時,中華革命黨的黨務部長陳其美在上海領導革命活動,姜維青因與陳有舊,便由京抵滬,追隨陳其美從事維護共和、反對袁世凱復闢帝制的鬥爭,在此期間為掩護身份化名為章琰,並與蔣介石相識。 [2]  [3] 
1916年初,陳其美派章琰攜萬元經費到北京組織倒袁機關,負責京津一帶的倒袁活動,住北京東四皮褲衚衕45號。是年6月袁世凱死,帝制取消,他在京津的使命遂告結束。 [2] 
1924年國民黨改組,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孫中山接受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建議,建立了國民革命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址利用黃埔島上原來廣東陸軍學校和海軍學校校舍(後稱黃埔軍校)。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下設政治、教練、教授三個部和軍需、管理、軍醫三個處。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軍事教官大都出身於保定軍官學校或其他國家的軍事學校。章琰因與蔣介石相識,又入過武昌軍校,被聘為黃埔軍校教官。黃埔軍校的教學內容為政治課程和軍事課程並重,各類課程雖有總的授課時間和要求,但沒有統一的教材,教員須按照各門課程要求編寫講授提綱。章琰在黃埔軍校任教官期間,由於教學需要,集中精力對三民主義和國民革命軍的建軍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寫出了《三民主義革命軍的新精神》、《中國徵兵制芻議》和《軍需獨立制概論》等文稿,刊於該校校刊《革命軍》上。 [2]  [3] 
1924年底,陳炯明與北洋軍閥段祺瑞政府勾結,準備進攻廣州。面對這種局勢,廣州軍政府於1925年初發動了第一次東征。1925年3月12日,章琰犧牲於第一次東征的棉湖之戰,是犧牲烈士中職務最高者。 [2]  [3] 
為紀念東征中犧牲的將士,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為東征陣亡烈士修建陵園一座。1928年10月,又為犧牲烈士題名立碑。因當時黃埔軍校已改名為“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故稱: “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東征陣亡將士題名碑”。章琰烈士在題名碑上名列第五位。 [2] 
章琰犧牲後,被廣州國民政府追認為烈士,除發給其遺屬撫卹金外,黃埔軍校還決定為其立傳,並指派秘書楊其綱負責到任丘姜臨河村章琰家鄉等地蒐集有關歷史資料,定名為《夢支小傳》。但小傳編撰未半,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在清黨運動中,楊因系共產黨員而被捕,編撰工作終止,但可喜的是章琰烈士遺稿《軍需獨立制概論》、《三民主義革命的新精神》、《中國徵兵制芻議》、《中國徵兵制草案》由軍校集印成冊,廣州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還為遺稿題寫了書名《章琰遺稿》,並保存至今(原件存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2]  [3] 

章琰東征軼事

經廣州軍政府研究決定,第一次東征由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任總指揮,廖仲愷為黨代表,錢大鈞為參謀長。下設參謀處、副官處、軍需處,並組成滇、粵、桂聯軍和黃埔軍校兩教導團,一個學生步兵總隊,一個炮兵隊,一個工兵隊,一個輜重隊,計十萬之眾,以教導團三千人為先鋒,聯軍為後盾,合力完成東征叛軍的任務。 [3] 
黃埔軍校教導團,成立於1924年年底,教導團的各級幹部均由軍校的教官和第一期畢業生擔任:第一團團長何應欽,黨代表繆斌,參謀長劉秉粹;第二團團長王柏苓,黨代表張靜愚,參謀長郭大榮(後為顧祝同)。教導團編制為“三三制”,即每團三營,每營三連,每連三排。營設營長一人,黨代表一人,章琰任第一團一營黨代表。 [3] 
1925年2月初,滇、粵、桂聯軍從廣州出發,兵分三路,桂軍為中路,攻惠州;滇軍為左路,攻河源,以進取興寧、梅縣;粵軍和黃埔軍校兩個教導團為右路,沿廣(廣州)九(九龍)鐵路,攻淡水、平山、海陸豐,以進取潮汕。2月6日,粵軍和教導團佔領東莞、石龍,10日,廣九路肅清,叛軍洪兆麟部向淡水方向逃竄。2月14日,黃埔教導團與粵軍張民達師追敵至淡水附近,圍敵一夜,15日6時25分開始攻城,教導團冒着敵人的槍林彈雨,奮勇前進。一團一營長沈應時,黨代表章琰身先士卒,帶領全營官兵,首先攻佔東門城腳,隨即教官劉堯宸,第一團黨代表繆斌,團副王俊等亦帶領全團追至城腳,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激戰,一團首先從東南門攻入城內,將黃埔軍校的軍旗插在淡水城上。其餘各路或用人梯,或破城門,均先後蜂擁入城。從攻擊開始至城破,僅用一小時三十分鐘。 [3] 
2月17日,洪兆麟率領萬餘人馬又向淡水撲來,於是,東征軍從淡水出發向東挺進,準備迎頭痛擊敵人。兩軍在平山附近的山區遭遇,展開激戰。粵軍和教導團全體官兵堅毅沉着,英勇善戰,一舉將洪部擊潰,受到當地羣眾熱烈歡迎。沿途農民送茶送水,當挑運夫,熱烈支援“學生軍”(東江人稱黃埔軍為學生軍)。2月26日,黃埔軍進駐普寧、揭陽,控制了整個潮汕地區。 [3] 
陳炯明對於洪兆麟部失敗仍不甘心,指揮林虎、李易標兩部於3月上旬,從普寧、梅縣等地出發南下,誓與黃埔軍決戰。黃埔軍得知消息後,於3月12日,除留學生隊及入伍生連留守揭陽外,其餘全部西進,截擊南下之敵。午後一時,敵軍林虎部進駐河婆鎮,並分兩路東進,右路直指鯉湖鎮,左路抵紅湖鎮。黃埔軍決定:教導第一團進駐棉湖鎮,迎擊敵人左路(正面);第二團進駐湖尾(在棉湖東5裏)以掘敵之右路;粵軍許旅進駐桐坑、狗肚(在棉湖西25裏)等地,隨時策應一二團,合擊敵人。 [3] 
13日凌晨,東征總指揮令:駐桐坑、狗肚一帶的粵軍許旅於晨七時半出發,向西進佔塔關埠,包抄敵之左側;駐湖尾的第二團於晨5時半出發,發起攻擊。命令發出後,不料敵情發生了變化:13日清晨,鯉湖敵三千多人轉移至和碩,使第二團處於無用武之地的境況,而粵軍許旅至塔頭埠後,也找不到敵人,從而出現了左、右翼無敵可打,正面的第一團卻獨擋眾敵的局面。 [3] 
13日晨7時20分,何應欽率第一團渡河西進至距和碩4公里的曾塘村,得知敵軍王定華部已在和碩東部高地修築工事。隨即命令第一營攻擊正面之敵,第三營攻擊敵之左翼,第二營及特種部隊為總預備隊。 [3] 
8點鐘戰鬥打響。林虎部既佔據有利地形,兵力又佔絕對優勢,比教導團兵力多十餘倍。因此,戰鬥一開始便以大量兵力向教導一團第一營包圍,雙方相距不過200米。第一營猛烈反擊,“以白刃相搏,反覆衝鋒”,與敵人展開血戰。終於阻了敵人。而第一營也付出了巨大代價。敵人見正面難以進取,便以強大兵力向左側進攻。第三營佔據高地,頑強抗擊,與敵人苦戰近兩個小時,到上午10點多,因第一營部分兵力向曾塘村東北部的小高地轉移,該村無守衞,敵人乘機佔領了曾塘村東頭的田地,距第一團指揮所僅300米,形勢十分危險。團長何應欽命第二營營長劉峙率總預備隊的第六連渡過小河反擊敵人,雙方肉搏血戰,反覆數次。當時,蔣介石和蘇聯顧問也在團指揮所,見到形勢如此危急,非常憂慮,蔣向何應欽説:“何團長,你要堅持,必須想辦法挽回局勢,我們決不後退一步。假如今天在此地失敗了,我們就再無希望返回廣州了,革命事業也將遭到嚴重的挫折。”説完,又扭過頭詢問炮兵連長陳誠:“為什麼六門大炮都打不響,能不能再試一試?”隨即與蘇聯顧問跟着陳誠前往炮兵陣地。陳誠將一門山炮進行調整,裝上炮彈,對準集結在團指揮所前方小河對岸的幾百名敵軍,親自拉火,想不到卻一炮打響了,炮彈在敵軍中爆炸,敵人爭相後退。接着,又修好了其他幾門大炮,連續向敵人炮擊,將敵人趕出曾塘村,又奪回了陣地。 [3] 
下午1時,第三營方面激戰再起,最後,敵人支持不住,紛紛向和碩方面潰逃,敵之左翼全線崩潰。第三營及許旅跟蹤追擊。同時,第一營也從曾塘向和碩方面攻擊。一、三營追到和碩,敵人的預備隊趕來增援,佔據有利地形,向追擊部隊反攻,敵人用密集的散兵及衝鋒槍猛烈掃射。衝鋒在先的營黨代表章琰、副營長楊厚卿等猝不及防,中彈身殞。午後4時,第一團攻佔了南山頭尾石山一帶高地,正相持間,在鯉湖方面的教導二團趕來立即投入戰鬥。林虎部頓時陷入混亂狀態,全線潰退。至此,棉湖戰役宣告結束,黃埔軍獲得了勝利。 [3] 
棉湖之戰是黃埔軍第一次東征中最激烈的一次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不僅使黃埔軍得到了鍛鍊,也確實打出了聲威。當然黃埔軍也付出巨大代價,僅章琰所在第一團官兵陣亡就達三百多人。蘇聯隨軍顧問高度評價第一團在棉湖戰役中英勇果斷的戰鬥精神,他説這支部隊可以同蘇聯最優秀的紅軍部隊相媲美。 [3] 
參考資料
  • 1.    陳予歡編著. 黃埔軍校將帥錄[M]. 廣州:廣州出版社, 1998:1438.
  • 2.    任丘市老區建設促進會編. 任丘市革命老區發展史[M].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9:18-21.
  • 3.    閻興華,劉增祥主編. 滄州名人傳[M].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366-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