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章懷太子墓

鎖定
章懷太子墓,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是唐高宗李治武則天的次子、章懷太子李賢和太子妃房氏的合葬墓,也是高宗乾陵的陪葬墓之一。
章懷太子墓園長180米,寬143米。封土為覆鬥形,底邊正方,邊長43米,高18米。地宮全長71米,寬3.3米,深7米。章懷太子墓出土壁畫、彩繪陶俑、三彩器、陶瓷器和石刻等文物600餘件,對研究唐代歷史和文化藝術提供了比較重要的實物資料。 [1]  [4] 
1961年3月4日,包含章懷太子墓在內的乾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章懷太子墓
地理位置
陝西省咸陽市乾縣乾陵地宮北側
所處時代
唐朝
佔地面積
2.6 公頃 [4] 
保護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編    號
1-0171-2-010 [5]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5] 

章懷太子墓歷史沿革

文明元年二月二十日(684年3月11日),廢太子李賢巴州之別館去世,享年三十一歲。 [2] 
垂拱元年(685年),武則天追封李賢為雍王,諡號“悼”。 [2] 
神龍二年(706年),中宗李顯追贈李賢為司徒,令陪葬乾陵。同年七月一日(8月13日),李賢的靈柩自巴州迎回長安,以親王身份陪葬乾陵 [2] 
景雲二年四月十九日(711年5月11日),睿宗李旦追封李賢為皇太子,諡號“章懷””。同年六月十六日(7月6日),太子妃房氏在長安興化裏的家中病逝,享年五十四歲。同年十月十九日(12月3日),太子妃房氏葬於章懷太子墓中。 [2] 
1971年7月2日至1972年2月下旬,陝西省博物館和乾縣文教局聯合組隊,對章懷太子墓進行了考古發掘。 [1] 
章懷太子墓

章懷太子墓墓葬格局

章懷太子墓地面遺蹟

章懷太子墓封土呈覆鬥形,底部長寬各43米、頂部長寬各11米、高約18米。封土堆系經夯築。封土堆南約50米尚有殘存的一對土闕,高4.5米,底部寬、長各5米。土闕南面有東西並列的一對石羊。最南端的西邊有一石華表,已殘壞成數段。四周原有圍牆,南北長180米、東西寬143米,西、東、東北三面的牆腳仍殘留於地面。整個墓地約合39畝。 [1]  [4] 

章懷太子墓地下格局

章懷太子墓地下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前墓室和後墓室組成,全長71米。斜坡墓道水平長20米、寬2.5—3.3米。過洞4個,呈券拱形,長2.7—3.4米、寬2.2一2.4米、高2.8一3米。天井4個,第一天井在前甬道上,未發掘,其餘3個,東西長各3、南北寬1.8—2米、深9—12米。前甬道在天井北,長14米、寬1.7米、高2.1米,有木門一道,已經朽壞。清理時發現銅質鎏金的門釘66個,鎏金鋪首一對,鎏金銅鎖一把及鎏金銅片、木塊等。在木門北約一米的地方,有共重65千克的“鉛塊”6塊,其形狀有圓、方、長方、橢圓四種,附近並有鐵箭頭和機具零件。第二至第四天井的東西兩壁共有6個小龕,放置三彩鎮墓獸、三彩立俑、騎馬俑、儀仗俑、陶立俑、陶馬、彩繪陶器、綠釉花盆等。 [1] 
章懷太子墓前墓室略呈正方形,長寬各4.5米、高6米,穹窿頂,繪有銀河及日月星辰。由前墓室至後墓室,有9米長的甬道。甬道高、寬與前甬道同。甬道南端有石門一道,右扇已被盜墓者打壞。後墓室結構與前墓室同,長寬5米、高6.5米,頂部日月與部分星辰貼金。西壁的月亮和大部分星辰的貼金被盜墓人颳去。東壁太陽和星辰貼金仍保留。前後墓室日、月中分別繪有“金烏”“玉兔搗藥”“桂樹”和“蟾蜍”。前墓室日、月位置偏東南和西南,後墓室日在東部正中,月在西部偏酉北角。甬道和墓室全系磚砌,方磚漫地。後室有廡殿式石槨一座,長4米、寬3米、高2米,由33塊大石板組成。頂蓋5塊石板的最南一塊已被盜墓者撬開,石槨東南角倚柱亦隨之向南壁傾倒。石槨內淤土深1.5米,未發現隨葬品,木棺早已朽壞。在石槨內壁東北角有兩支腿骨和頭骨碎片,已經擾亂,葬式不明。 [1] 
章懷太子墓曾遭多次盜掘,在第3天井東南角有一盜洞,長0.7米,寬0.6米,盜墓賊砸壞後甬道石門及門框,將後室棺槨內隨葬品劫掠一空,6個小龕內器物全部被砸碎,且位置互易,墓內壁畫也被盜墓賊大量破壞。 [1] 
墓內格局

章懷太子墓文物遺存

  • 墓內壁畫
章懷太子墓壁畫共有五十多組,面積400多平方米,大都保存完好。從所繪題材內容看,有青龍、白虎、出行、客使、儀仗、馬鏽、歌舞、遊戲以及宮廷的侍女、陪臣等。 [1] 
章懷太子墓
  • 隨葬物品
章懷太子墓隨葬品共出土600多件,絕大部分為陶器。第四天井的東西小龕,放置陶立俑、伎樂俑、男女騎俑、豬、犬、羊、牛等。第三天井的東西小龕,放置男女三彩立俑、伎樂俑、豬、犬、牛、羊、雞和大型的三彩馬、駱駝。第二天井的東西龕,放置三彩武士俑、文臣俑、鎮墓獸、彩繪陶器、彩繪塔式罐座、綠釉花盆等。 [1] 
  • 墓室石刻
章懷太子墓墓室石刻可分石門及石槨兩部分。兩門框、半圓形門楣刻有朱雀、飛馬、蔓草紋等。石槨外壁刻有動、植物及人物紋飾。石槨東外壁正中為門。門棚中刻蓮紋,左右各刻一銜枝朱雀,其下為門。門有鋪首二,上下飾團花門釘四排。左右為男女侍,門周邊飾纏枝紋。門南北各有直欞窗一,上有飛馬一對,下有飛獅一對,餘白均間以雲紋。石槨東外壁四柱全刻蓮卷紋。 [1] 
  • 墓誌銘
章懷太子墓墓誌共二合,雍王墓誌是李賢棺柩在神龍二年(706年)由巴州遷回長安以雍王身份埋葬的墓誌。章懷太子墓誌是景雲二年(711年)追贈太子,其妃房氏與之合葬時的墓誌。兩合墓誌均為四六駢體文。雍王墓誌第一行原刻“故雍王墓誌銘並序”,後改刻“大唐故雍王墓誌銘並序”。 [1] 
雍王墓誌長寬90釐米、厚20釐米,蓋3行9字:“大唐故雍王墓誌之銘。”蓋周圍雕刻蔓草及十二生肖,四斜邊亦飾蔓草。志文40行,行41字,共1600餘字,志文未署撰書人姓名,書法遒勁嚴正。 [1] 
章懷太子和太子妃房氏墓誌長寬87釐米、厚17釐米。志蓋4行16字:“大唐故章懷太子並妃清河房氏墓誌銘。”四周斜邊及志文四邊刻蔓草紋。志文34行,行33,約1100字。志文為其子邠王李守禮之師盧粲撰,惠文太子李範書。 [1] 

章懷太子墓歷史文化

  • 相關人物
章懷太子李賢 章懷太子李賢
章懷太子李賢是唐高宗的次子,武則天生。他先是被封為潞王、雍王,並曾立為太子。在太子監國期間,處理過政務,招集當時著名學者註解《後漢書》,因涉及抨擊母后臨朝、外戚專權的文字,被認為有“微意”攻擊武則天。武則天以有私藏武器、陰謀搞政變的嫌疑,將李賢廢為庶人,文明元年(684年)害死於巴州(今四川省巴中縣),終年31歲。中宗李顯復位後,於神龍二年(706年),將其棺柩由巴州遷回乾陵陪葬。景雲二年(711年),睿宗李旦追封他為章懷太子,與妃房氏合葬。 [3] 

章懷太子墓研究價值

章懷太子墓出土的土文物與壁畫,對於研究唐代的歷史、文化藝術、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及對外關係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4] 

章懷太子墓旅遊信息

章懷太子墓地理位置

章懷太子墓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乾陵地宮北側。 [1] 

章懷太子墓交通信息

公交
西安火車站遊3路可直達乾陵,
自駕
自駕車由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西行40千米即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