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竟陵縣

鎖定
竟陵縣,秦始置,隸屬於南郡,縣治在湖北天門 [4]  ,西漢時改屬江夏郡。東晉末年,分竟陵縣設置霄城縣,在今天門。梁大寶元年(550年),竟陵縣併入霄城縣。561年(北周保定元年),霄城縣改為竟陵縣。 [1-2] 
中文名
竟陵縣
設置時間
秦朝
地理位置
江漢地區一帶

竟陵縣所處地區

今天門境內一帶古代屬風國,春秋時屬(後)鄖國的轄區,戰國時為楚之竟陵邑。秦朝才設置竟陵縣(取“竟陵者,陵之竟也”之意,即山陵至此終止),隸屬於南郡。
到西漢時,竟陵縣改隸屬於新置的江夏郡。新莽時,將竟陵縣改名守平縣。至東漢又複名竟陵縣。秦漢時治所在今湖北天門。三國時,竟陵縣為吳國的荊州江夏郡所轄。
西晉元康九年(299年)時,分江夏郡另置竟陵郡,竟陵縣屬竟陵郡,郡治石城(今鍾祥市)。東晉末年時,分竟陵縣設置霄城縣。竟陵縣治所在略為有點更動,位於今湖北天門 [3]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竟陵縣屬郢州竟陵郡。南齊建元元年(479年),遷竟陵郡治至竟陵縣境。梁大寶元年(550年),竟陵縣併入霄城縣,仍屬郢州竟陵郡,郡治設霄城。梁末撤銷。北周再置竟陵縣,在今湖北天門縣,在舊縣的東北面。北周保定元年(561年),霄城縣改為竟陵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除郡制,實行州、縣兩級制,竟陵郡,隋時為郢州,今日天門沔陽一帶之竟陵縣在復州沔陽郡內,復州州治設在竟陵縣。仁壽三年(603年),復州治所遷至建興縣(即沔陽)。隋大業初,復將州改郡,復州改為沔陽郡,竟陵縣屬沔陽郡。唐為復州竟陵郡。唐武德五年(622年),沔陽郡改為復州,州治遷竟陵縣。貞觀七年(633年)州治又遷沔陽,屬山南道。天寶元年(742年),復州改為竟陵郡,屬山南東道所轄。乾元元年(758年),又為復州。寶應二年(763年),州治再遷竟陵。五代時期,竟陵縣一直為州(郡)治所。
五代後晉天福元年(936年)時,為避石敬瑭名諱(“敬”與“竟”同音),遂改竟陵縣為景陵縣。天福五年,直隸防禦州治所設景陵縣。後漢複名竟陵縣。北宋建隆三年(962年),為避趙匡胤祖父趙敬之諱,再改竟陵縣為景陵縣,由湖北路復州所轄。熙寧六年(1073年)撤銷復州,景陵縣屬荊湖北路安州(州治設今安陸縣)。元祐元年(1086年)恢復復州建制,州治設景陵縣。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於景陵設置德安府、復州、漢陽軍鎮撫使。紹興三年(1133年),又於景陵設荊湖北路安撫使,景陵縣屬荊湖北路復州。端平三年(1236年),荊湖北路安撫使治所遷至沔陽。

竟陵縣歷史演變

由於蒙古軍南下,州、縣治所亦隨遷至沔陽,後轉徙頻繁。元代,景陵縣先後屬復州、復州路,沔陽府所轄。明代初期,景陵縣為景陵衞。洪武三年(1370年),撤衞改縣,隸屬沔陽府。洪武九年改府為州,直屬湖廣佈政使司,景陵縣屬沔陽州所轄。嘉靖十年(1531年),沔陽州改屬承天府(治所在今鍾祥市)所轄,景陵縣亦隨屬承天府沔陽州。天啓年間,景陵縣屬承天府直轄。清代,景陵縣屬湖北省安陸府(府治設今鍾祥市)。清代改竟陵縣為天門縣。雍正四年(1726年),為避康熙陵寢名(景陵)諱,改景陵縣為天門縣,此名因縣境西北有天門山而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