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立部伎

(中國古代舞蹈)

鎖定
立部伎是中國古代舞蹈,屬於唐代宮廷樂舞之一。“殿庭宴用立奏”(《新唐書?禮樂志》)。在堂下(庭院、廣場)表演。演出規模大,場面宏偉豪華。舞者多至180人,少則64人。其內容,除《太平樂》外,其餘各部都是歌頌皇帝的武功文德的。舞蹈繼承、吸收了前代傳統和民間形式。其中一些樂舞,如《破陣樂》等影響深遠,流傳中外,東傳日本,名揚印度,《太平樂》採用的《獅子舞》,《聖壽樂》採用的《字舞》流傳民間。晚唐,《立部伎》表演“百戲”雜技等。白居易《立部伎》詩:“立部伎,鼓笛喧,舞雙劍,弄七丸,嫋巨索,掉長竿。”表演《立部伎》節目的藝人技術水平不如《坐部伎》高。習《坐部伎》不成,改習《立部伎》,習《立部伎》又不成,則改習“雅樂”(白居易《立部伎》詩、《新唐書·禮樂志》)。依據《通典》、《舊唐書?音樂志》、《新唐書?禮樂志》、《唐會要》、《樂府雜錄》等有關記載,將《立部伎》各樂部的樂舞制度等。
中文名
立部伎
類    型
宮廷宴樂
記    載
《樂府雜錄》
設立時間
高宗儀風年間
創制時間
唐代
歷史起源
立部伎 立部伎
初設於高宗儀風年間。玄宗時整理前代傳統節目,並創制新舞,正式定下立部伎八部:《安樂》(《城舞》,北周時創),《太平樂》(《五方獅子舞》),《破陣樂》(《秦王破陣樂》),《慶善樂》(以上二舞太宗時創),《大定樂》(《一戎大定樂》),《上元樂》(以上高宗時制),《聖壽樂》(武后時制),《光聖樂》(玄宗時制)。一般用於朝廷宴享、朝會之時,在坐部伎演奏後再演。由於節目多、陣容大,每次不可能全部節目都演一遍。舞者六十四人至一百八十人不等,規模宏大。加以服飾壯麗,又用鉦鼓伴奏,故氣勢雄壯,舞姿威武。安史之亂後趨於衰亡。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