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立發橋

鎖定
立發橋,原名力乏橋,位於如皋縣北(今海安城東鎮境內)。
中文名
立發橋
地理位置
海安市東側約兩公里
眾所周知,有河就有橋。自劉濞開鑿上官運鹽河,立發附近就有了橋。後來到了宋代,人們在老通揚河(即上官運鹽河)與串場河交匯處的河口建一石橋,仍名“立發橋”。此橋高四丈五尺,長九丈餘,橋面寬一丈五尺許,兩坡各有石階數拾級;兩側建有石欄,精雕“二龍戲珠”圖案;橋下建拱形橋門,可通舟楫。由於地處江海平原,又為上官運鹽河入海通道,蔚為壯觀。
歲月更替。立發橋建成後因地處交通要津,橋下行船,橋上通人並雜有車輛,使用頻率過高,加上年久失修,終致毀損嚴重。清雍正十一年(1733)冬,海陵宮殿臣攜妻吳夫人出資修建,改名“力乏橋”,並刻石留存。後因長年泄洪,大水衝擊,至清咸豐十一年(1861)五月,橋身幾乎倒塌。地方人士聯名奏請縣令曉諭城鄉鹽場集鎮富户募捐,乃重修立發橋,並於同治元年(1862)立碑記之。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夏,淮南發大水,立發橋被大水沖塌一橋垛,轎馬行人只能遠途繞道,百姓怨恨嗟嘆。兩江總督周建德到淮南巡查鹽政,告誡地方官史要將立發橋重新規劃營造。吳縣葉瀚甫來揚州經理鹽政,自願出資5千元,由此帶動鄉邑百姓紛紛捐助,遂籌款十萬餘元,由汪雲龍總督辦理,費時六個月,於民國三年(1914)夏末告竣。時里人撰聯刻石:“西迎淮委水,東鎖海天潮”。又撰:“發繇亭指千帆影,捍海堤橫萬灶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