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立春

(唐代杜甫詩作)

鎖定
《立春》是唐代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的前兩聯敍寫兩京春日景況,後兩聯抒發晚年客寓夔江之春日感懷。全詩用歡快愉悦的兩京立春日的回憶,反襯當下客寓流離生活的愁苦,深沉曲折地表達出作者對故國的無限眷戀與濃烈的懷鄉之愁 [1] 
作品名稱
立春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作    者
杜甫
出    處
《全唐詩》

立春作品原文

立春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1] 

立春註釋譯文

立春詞句註釋

⑴春盤:唐時風俗,立春日食春餅、生菜,稱為春盤。
⑵兩京:指長安、洛陽兩城。
⑶高門:指貴戚之家。
⑷傳:經。
⑸那對眼:哪堪對眼。
⑹杜陵遠客:詩人自稱。杜陵,指長安東南的杜縣,漢宣帝在此建陵,因此稱為杜陵。杜甫的遠祖杜預是京兆人,杜甫本人又曾經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過,所以他常自稱為杜陵遠客、少陵野老。
⑺歸定處:欲歸兩京,尚無定處 [1] 

立春白話譯文

今日立春,我忽然想起開元、天寶年間那一段太平歲月。那時,東京洛陽和兩京長安正是鼎盛之時。
每當立春,高門大户把青絲韭黃盛在白玉盤裏,經纖手互相饋送,以盡節日之興。
如今我流落異地,真不堪面對這眼前的巫峽寒江!昔日之盛和今日之衰,令我這杜陵遠客悲不自勝。
天哪!究竟哪裏是我的歸宿安身之處?為了散淡旅愁,姑且叫兒子找紙來寫了這首詩 [2] 

立春創作背景

大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至大曆三年(768)離蜀。此詩作於詩人寓居夔州時,時間約為大曆二年(767),離安史之亂結束不過數年。作者由眼前的春盤迴憶起往年太平“盛世”,以及兩京立春日的美好情景,但眼下的現實卻是飄泊異鄉,萍蹤難定。面對巫峽大江,愁緒如東去的一江春水滾滾而來。悲愁之餘,只好“呼兒覓紙”寄滿腔悲憤於筆端 [1]  [3] 

立春作品鑑賞

立春文學賞析

《立春》是封建時代一個正直詩人命運坎坷、前途未卜的形象寫照 [3] 
此詩敍寫詩人在立春之日回憶往昔兩京生活而生髮思鄉之愁。詩的前兩聯敍寫兩京春日景況,後兩聯抒發晚年客寓夔江之春日感懷。詩人的悲傷之中有倦於羈旅的懷鄉之愁,也有對兩京繁華不再的家國之悲,亦包涵了個人身世之感。此詩反映了詩人杜甫長期漂泊西南的流離之嘆,用歡快愉悦的兩京立春日的回憶,反襯當下客寓流離生活的愁苦,深沉曲折地表達出對故國的無限眷戀與濃烈的懷鄉之愁 [1] 

立春名家點評

元·方回瀛奎律髓匯評》:老杜如此賦詩,可謂自我作古也。第一句自為題目,曰“春日春盤細生菜”。第二句下“忽憶”二字已頓挫矣。三、四應盤、應菜,加以“白玉”、“青絲”之想,亦所謂“忽憶”者也。巫峽江,杜陵客不見此物,又只如此大片繳去,自有無窮之味。晚唐之弊既不敢望此,江西”之弊又或有太粗疏而失邯鄲之步,亦足以發文章與時高下之嘆也 [4] 
清·馮舒《瀛奎律髓匯評》:律詩本貴乎整,老杜跪年以古文法為律,下筆如神,為不可及矣。然須讀破萬卷,人與文俱老,乃能作此雅筆。淺學效顰學步,吾見其躓也。“江西”不學沈、宋,直從杜入,細膩處太少,所以不入杜詩堂奧也 [4]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憶兩京,全從春盤生菜觸起。故三、四句述兩京之盛,只用盤菜形容,不須別作鋪張,而太平氣象如見 [5] 
清·紀昀《瀛奎律髓匯評》:此詩本不佳,此評卻公。所選少陵七言六首(指方回《瀛奎律髓》所選),多頹唐之作。蓋宋人以此種為老境耳 [4] 
清·許印芳《瀛奎律髓匯評》:首聯皆拗調。首尾拗而中間平,其不相粘處皆用變體,在七律中另是一格 [4] 

立春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6] 
參考資料
  • 1.    林靜編著,古代懷鄉詩詞三百首,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4.09,第141-142頁
  • 2.    炎繼明編著,中國古典詩歌與中醫藥文化 1,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11,第426-427頁
  • 3.    姜雲著,古人吟佳節,語文出版社,2017.07,第39-40頁
  • 4.    王光銘選編,詩詞探玄 第1冊 天部,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12,第368-369頁
  • 5.    張忠綱,孫微編選,杜甫集,鳳凰出版社,2014.10,第278-279頁
  • 6.    夏徵農.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