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立川村

鎖定
立川村位於安徽省黟縣碧陽鎮北部,與碧山鄉石亭、碧東兩村緊鄰,沿漳河綿延數里,由北而南依次為上歷、中歷、下歷三個自然村,三村之間並無明顯界線,一百多户人家連作一體,規模不小。這裏四面環田,地勢開闊,每年春天,桑葉吐綠,油菜金黃,好一派迷人的田園風光。
中文名
立川村
所屬地區
安徽省黃山市
地理位置
黃山市北部
政府駐地
碧陽鎮
電話區號
0559
方    言
吳語徽嚴片休黟小片黟縣方言

立川村立川村簡介

與縣內其他古村落相比,立川的歷史不算太久,但聰明能幹的立川人也曾有曲折的經歷和輝煌的過去,為古黟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立川以余姓和汪姓為主,相傳余姓祖先原居黟城明賢裏,與程姓等同為城中望族,建築橫溝水利工程也有餘氏的一份功勞。後因太平天國戰火蔓延黟境,餘氏一支為躲長矛而移居碧山梘川(今名梘溪)。此地是漳水源頭,山深林密,環境幽美,然而交通極為不便。餘氏祖先在這裏雖可安身,但又不甘心長期在山坳裏待著,難有大的作為。於是又順河而下數十里,到城郊平原地帶擇一佳地定居下來,並以“立川”為村名,意在告誡子孫要以此為新的起點,自強不息,再立一川,光宗耀祖。再者,立川,猶瀑布,希冀子孫將來能飛黃騰達,造就不凡的聲勢。

立川村立川村文化

這裏的古民居,其整體佈局很特別,與西遞、宏村等古村落明顯不同。這裏往往是四、五幢民居呈東西向一字排開,坐北朝南,前後排相距丈餘。各幢民居之間留有二尺來寬的巷道,僅容一人通行,巷口建有拱門,門上有題額,如“迎靄”“履坦”“萃秀”“蔚然”等,內容豐富,字體各異,以青石雕刻嵌於門上。民居內部結構則相近。可見當時建房就已考慮到村落的整體規劃,使整個村落成“川”字結構,真正地立一個“川”來。為不辜負祖先的美好願望,餘氏子孫時時牢記先祖之志,勤奮讀書,發憤圖強,創造了文明。餘干臣父子便是當中的佼佼者。
餘干臣,“祁紅”名茶的創始人之一。他原在福建為官,鍾情於福建“閩紅”茶,清光緒元年(1875年)罷官後,在至德縣(今安徽東至縣)堯渡街與祁門人胡云龍一道開設茶莊,仿福建“閩紅”的方法制茶。第二年到祁門縣歷口設茶莊,利用當地特有的優質高山茶,不斷改進製茶工藝技術,所制紅茶,具有蘋果、蘭花等香味,倍受茶客青睞,並很快運銷海外。光緒四年(1878年)又設茶莊於祁門閃裏,繼續推廣紅茶製作方法。民國四年(1915年)“祁紅”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展出,榮獲金質獎章。從此,“祁紅”暢消海外。
餘干臣子伯陶,自小受父影響,精於茶。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在屯溪設“福和昌”茶號,改進綠茶製作工藝,首創“抽芯珍眉”綠茶,受到上海茶界的好評。“抽芯珍眉”成為“屯綠”中的珍品。餘干臣父子為品牌至今仍響噹噹的“祁紅”“屯綠”兩種茶成為全國名茶立下了汗馬功勞。
據村中長者介紹説,除了餘干臣父子之外,我國近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新安旅團的創建者汪達之先生也是立川人。後來查閲相關資料,才曉得這一説法不太可靠。汪達之先生究竟是不是立川人,似乎並不重要。其實,這也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一個人,只要他的所作所為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人民,必定會贏得後人的懷念和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