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竇性心動過緩

鎖定
竇性心動過緩(Sinus Bradycardia)是一種竇房結自主節律性降低導致的疾病,表現為患者的心律頻率低於60次/分,下限通常為每分鐘50次。這種條件常見於經常鍛鍊的體育工作者、高強度的體力勞動者以及老年人。病因主要包括心肌梗死、顱內壓升高甲狀腺功能減退等。疾病的數據統計較少,但已有研究表明,65歲以上人羣中,發病率達11.61%。
在大多數情況下,若心率在40~60次/分,竇性心動過緩無明顯症狀,或患者可能僅有自覺心跳、沉重感等。然而,當心率持續顯著減慢或伴有嚴重器質性心臟病時,可能出現氣短、疲勞、胸悶、乏力、頭暈等症狀,嚴重者可導致暈厥。此外,有冠心病並存的患者可出現心絞痛
對於無症狀的竇性心動過緩患者通常無需治療,但若出現明顯的心動過緩,應及時就診並根據病情采取合適治療手段,包括藥物治療以及植入起搏器等謹慎對待。
竇性心動過緩的預後將取決於心率的快慢以及基礎心臟疾病的存在。通常心率在40~60次/分且無嚴重的器質性心臟病,這些患者的預後一般良好。然而,若心率持續減慢並且伴有嚴重器質性心臟病,可能會出現氣虛、氣短、心前區疼痛、頭暈等嚴重症狀,預後較差。尤其是在心率低於40次/分時,心輸出量明顯降低,預後不好。
中醫病名
竇性心動過緩
外文名
sinus bradycardia
就診科室
心血管內科
多發羣體
體力勞動者、運動員,65歲以上人羣
常見病因
強體力勞動,迷走神經張力過高如顱內壓升高、急性心肌梗死、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等
常見症狀
心悸、氣短、乏力、疲勞、頭暈、黑矇、胸悶等
是否遺傳
相關藥物
阿托品異丙腎上腺素麻黃鹼等藥物

竇性心動過緩病因

竇性心動過緩是一種由竇房結自律性降低所致的竇性心律失常的疾病。主要是由於迷走神經張力過高導致。

竇性心動過緩發病原因

  • 生理性竇性心動過緩
以下幾種情況可能會出現生理性竇性心動過緩:午間或者夜間睡眠時,年輕的運動員,體力勞動者,老年人。
  • 病理性竇性心動過緩
迷走神經中樞興奮性增高
腦膜炎腦出血腦腫瘤等引起顱內壓升高黃疸神經官能症、血管抑制性虛脱及精神分裂症等。
反射性迷走神經興奮
如壓迫眼球、按壓頸動脈竇、刺激咽部、噁心嘔吐,也可見於胃擴張腸梗阻泌尿結石膽結石等疾患。
代謝降低
如低温、重度營養不良惡液質、腦垂體功能低下、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等。
藥物所致
某些藥物可使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或者直接抑制竇房結動能。
某些傳染病
傷寒白喉
電解質紊亂
竇房結功能受損
如心肌受損、病態竇房結綜合徵、臨終前或者心臟手術停搏前。
急性心肌梗死
竇性心動過緩的發生率為20%~40%,在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早期發生率最高。

竇性心動過緩誘發病因

不良情緒和心理狀態可誘發心動過緩。

竇性心動過緩症狀

  • 一般無症狀,也無需治療。
  • 偶有心悸、自覺心跳、沉重感。
  • 可能會合並房性期前收縮或者室性期前收縮。

竇性心動過緩典型症狀

多數竇性心動過緩,尤其是神經性因素(迷走神經張力增高)所致者、心率在40~60次/分者,由於血流動力學改變不大,所以也無明顯症狀。
當心率持續而顯著減慢或合併嚴重器質性心臟病,心臟的每搏輸出量不能增大時,每分鐘的心排血量減少,冠狀動脈、腦動脈及腎動脈的血流量減少,則可能會出現氣短、乏力、疲勞、頭暈、黑矇、胸悶等症狀,嚴重時可出現暈厥或暈厥前兆。

竇性心動過緩伴隨症狀

伴隨冠心病患者可出現心絞痛

竇性心動過緩就醫

一旦出現明顯的心動過緩,應及時前往醫院心內科接受治療。醫生一般會通過測量脈搏、血壓、聽診心肺及心臟相關檢查結果等進行診斷。

竇性心動過緩就診科室

心血管內科。

竇性心動過緩相關檢查

  • 心電圖
是竇性心動過緩的主要診斷依據。醫生會通過對心電圖上的P波、P-R間期的時長及形態明確疾病的診斷。
  • 動態心電圖
由於竇性心動過緩常呈陣發性發作,當沒有竇性心動過緩發生時,心電圖是檢測不到的,這時就需要動態心電圖監測。
醫生可通過動態心電圖瞭解患者臨牀症狀與竇性心動過緩是否相關。
通過平均心率、最高竇性心律、最低竇性心律、24小時總心率、是否有長間歇以及長間歇的程度和出現時間等參數,對竇性心動過緩進行綜合評價。
  • 運動試驗
觀察患者在運動時心率變化的情況。
  • 睡眠監測
監測患者是否是因為睡眠呼吸暫停而引起的心動過緩。
  • 傾斜試驗
瞭解是否是因為迷走神經反射所致的心動過緩導致暈厥。
  • 阿托品試驗
瞭解是否是因為竇房結本身功能異常引起的心動過緩。
  • 心臟電生理檢查
通常用於已有症狀而心電圖、動態心電圖無法明確診斷的患者。

竇性心動過緩鑑別診斷

需與其他類型心律失常相鑑別,一般情況下,醫生可通過心電圖進行鑑別。
  • 二度竇房阻滯當發生2:13:1竇房阻滯時,心率很慢,類似竇性心動過緩。兩者可依據下列方法鑑別,經阿托品注射或體力活動後(可做蹲下、起來運動),竇性心動過緩者的竇性心率可逐漸加快,其增快的心率與原有心率不成倍數關係;而竇房阻滯者心率可突然增加一倍或成倍增加竇房阻滯消失。
  • 未下傳的房性期前收縮二聯律未下傳的房性期前收縮P′波,一般是較易識別的。值當P′波重疊於T波上不易分辨時可被誤認為竇性心動過緩。
  • 房性逸搏心律較少見,其P′波形態與竇性心律的P波明顯不同,但如果房性逸搏點位置接近竇房結時,則其P′波與竇性P波在形態上不易區別。其鑑別點為:
房性逸搏心律通常持續時間不長,運動或注射阿托品可使竇性心率加快、房性逸搏心律消失。
房性逸搏心律規則,而竇性心動過緩常伴有竇性心律不齊。

竇性心動過緩治療

  • 無症狀的竇性心動過緩通常無需治療。
  • 部分患者去除可逆性病因、誘因即可。
  • 該病治療以藥物治療、植入起搏器為主。

竇性心動過緩急性期治療

急性發作時,醫生會使用阿托品、異丙腎上腺素和麻黃鹼等藥物提高心率。

竇性心動過緩一般治療

  • 吸氧
心動過緩伴有胸悶、氣短者,可以予吸氧治療,改善患者症狀。
  • 解除病因/誘因
由顱內壓增高、藥物、膽道阻塞、傷寒等所致的竇性心動過緩,應首先治療病因,結合心率緩慢程度以及是否引起心排血量的減少,適當採用提高心率的藥物。

竇性心動過緩藥物治療

提高心率;
注射或者口服。
提高心率;
靜脈滴注,1mg加入到5%葡萄糖500ml中緩慢靜滴,根據心率快慢會調整劑量。

竇性心動過緩手術治療

  • 心臟起搏治療
心臟起搏器是放置在鎖骨皮下的小裝置,通過鎖骨下靜脈、腋靜脈、頭靜脈等靜脈將電極導線植入心腔(右心房和右心室),規律發放電脈衝激動心臟進行收縮做功。
  • 導管射頻消融
用來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可用於患者。
心動過緩-心動過速綜合徵患者通過導管射頻消融矯正快速型心律失常後,其心動過緩相關頭暈、乏力等症狀可減輕甚至消失。

竇性心動過緩中醫治療

  • 心氣陽虧證:温陽益氣、活血通脈。
  • 心脈瘀阻證:活血通脈、理氣活絡。
  • 痰濕阻滯證:理氣化濕、活血通脈。

竇性心動過緩預後

預後與心率的快慢和基礎心臟疾病有關。
如心率40~60次/分,血液動力學改變不大,且無嚴重的器質性心臟病,無明顯症狀,通常預後良好。
如心率慢且合併有嚴重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心臟每搏輸出量減少,冠狀動脈、腦及腎血流量減少,就會出現乏力、氣短、心前區疼痛、頭暈等症狀,嚴重可出現昏厥,預後較差。
若心率低於40次/分時,排血量明顯降低,預後不良。
併發症
竇性心律過緩伴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現心率持續而顯著減慢還可誘發異位節律的產生,發生室性期前收縮或室性心動過速。

竇性心動過緩預防

  • 積極防治原發病及時消除原發病因和誘因是預防該病發生的關鍵。
  • 病態竇房結綜合徵、如心室率<50次/分鐘,且血流動力學改變明顯,出現心、腦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時要及時安置人工心臟起搏器,以防止心腦綜合徵和猝死的發生。
  • 慎用減慢心率和心臟傳導的藥物,對此類藥物的應用要嚴格掌握適應證和劑量,避免過量和誤用,對病竇和房室傳導阻滯患者要禁用洋地黃製劑、β受體阻滯藥及明顯減慢心率的其他抗心律失常藥物。
  • 注意生活和情志的調理,應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參考來源: [1-2] 
參考資料
  • 1.    葛均波, 徐永健, 王辰. 內科學第9版[M]. 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8:857-860.
  • 2.    崔小平. 65歲以上老年人心律失常發病率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3,0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