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窯變花釉

鎖定
仿鈞釉的一種。又稱“鈞紅花釉”。在已經燒成的鈞紅瓷上再上一道鈞紅釉,然後滴塗熔融温度較低的含鐵、鈷、錳面釉於其上,還原焰在1280—1320℃高温下燒成。燒製過程中,各種色釉產生垂流,在紅色底釉上自然形成許多藍白交錯的顏色,畫面有的象節日禮花,有的象圖案,無所不有。見於清景德鎮窯。
鈞釉是窯變釉的傑出代表,創燒於宋代的鈞窯。鈞窯是應用銅紅釉最早的窯,釉色豐富多彩,並創造除窯變花釉。其特點是在通體天藍色中,閃爍着紅色或紫色的斑塊。
爐鈞為景德鎮在清雍正年間仿鈞窯而燒出的一種低温釉.燒製的方法是先以高温燒成瓷胎,掛釉後在低温爐中第二次燒成,故稱“爐鈞”。《南窯筆記》説:“爐鈞一種,乃爐中所燒,顏色流淌中有紅點者為佳,青點次之。”《景德鎮陶錄》亦載,“爐鈞釉,色如東窯、宜興掛釉之間,而花紋流淌變化過之。”
中文名
窯變花釉
別    名
鈞紅花釉
類    別
仿鈞釉
詞    性
名詞
所屬領域
瓷器

窯變花釉色澤

爐鈞色調豐富,幾乎月白、葱翠、鈞紅、硃砂紅等諸色皆備。由於使用了熔塊釉,所以光澤性強,外表華美、豔麗。但缺少高温釉那種厚重、奔放感。雍正年間爐鈞的特點是:釉流動很快,流動處呈現紫紅,釉面常有桔皮紋似片狀,反光顯五色。乾隆時的窯變流動狀如雍正時流利,釉中窯變紋顏色泛蘭。到嘉慶時流得更不暢,色蘭。道光後不再是自然窯變,而是用紫筆畫上去的一個個比小米粒略大的圈圈。
蚯蚓走泥紋:蚯蚓走泥紋是鈞釉的特徵之一,其釉層中,常有一條條曲折線,狀如蚯蚓走泥。這種紋是釉層在乾燥時或者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來在高温階段又被粘度較低部分流入而填補裂縫所形成的。鈞釉的釉層特別厚,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因而出現裂紋和縮釉等現象。
火焰紅:清雍正年間景德鎮燒出的一種仿鈞釉。仿鈞釉中的窯變花釉,是用多種不同色釉施於一器之上,經高温焙燒後,呈現出火焰狀的色彩和圖案。火焰紅的出現,説明花釉的顏色發展到了十分豐富的程度。故宮博物院陶瓷展出的一件雍正窯變耳瓶,就是一件傑出的成功之作。釉裏散着閃紅的紫斑。瓶頸至圈足,都是以火紅顏色為基本釉色,其間閃青、閃黃、青白、青藍等顏色呈針狀由上向下放射。整個瓶子就像燃燒得極為旺盛的火焰一樣瑰麗。

窯變花釉發展史

景德鎮的窯變花釉,出現於宋代,當時“熒或纏變,臨照而然。物反常為妖,窯户亟碎之。”到明代還是如此,《豫章大事記》載:“瓷器以宣窯為佳,中有窯變極奇,非人為所致,人多毀藏不傳。”所以傳世的窯變色釉也自然少見了。據《飲流齋説瓷》載:“窯變者,乃燒窯時,火候不勻。偶然釉汁變色之故。大抵欲作深紅之色,非一種顏色所能造,必參以它種顏料。而火候深淺之處,紅色失而他色露,變成種種形式不等,頗為特異,因之踵作。蓋本偶然者。後遂成故然矣,窯變先後所制,也各有不同。若康熙末年之窯變,紅藍二色,均不發黑,其釉與郎窯之釉略同。若雍正末,乾隆初之窯變,其釉與色,與郎窯迥異,且有帶款者,蓋純乎人工故意製成者也。”清代的陶工則摸索出窯變花釉的配製方法,“窯變”便成為新色釉品種了。20世紀50年代以後,景市建國瓷廠等廠家和陶瓷研究單位不斷創新了各種新式花釉。

窯變花釉來歷

在陶瓷釉料中,變化最多,色彩最豐富形態最複雜的,恐怕要算窯變花釉了。這種藝術釉有的象夕陽晚霞,有的象秋雲春億有的象大海怒持,有的象奔騰萬馬,有的象寶石,有的象大理石……真可以説是變幻無窮,琳琅滿目。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6張)
這種窯變花釉最初的出現,完全是偶然的,人們按一定配方製成某些釉林施在製品表面放入窯中一燒產生了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的顏色和形態。真想不到通過窯爐一瓶竟然變成了這麼奇麗異常的獨彩,在這種奇異的現象面前,當時的人們無法給以解汛甚至找不出一個恰當的名字來稱呼這種變幻無窮的獨彩。由於它是出乎人們意料外從窯爐烴撓中變化出來的,古人就乾脆稱它為“窯變”。 [1] 
早在我國宋代,就已經出現了窯變花執《博物要覽》(卷二)中談到宋代的“官窯”、“哥窯”時,説道:“二窯燒出器皿,時有窯久……於本色洶(即釉字)外變色,或黃、或紫紅、肖形可愛。”
特別是鈞窯(河南禹縣)的銅紅釉,也就是所謂“鈞紅”,就是一種名聞中外的窯變花釉。鈞紅釉產品的特點是在通體天青色之中,實現出一些紅色或紫紅色的斑機變化萬千引人遺想。古代詩人曾用“夕陽紫翠忽成嵐”的詞句來讚美這種名釉。這種名貴的釉品在當時只供皇帝祭記時使用,故又稱為“紫紅”。
隨着科學的進步,生產的發展,人們對窯變花釉的認識逐步加深,由完全盲目聽任自然擺佈的必然王國逐漸進到有意識地創造、製作窯變花釉的自由王國。到清代雍正(1723—1736).乾隆(1736—1796)車間,景德鎮制瓷工人已經有意識地仿製古代的窯變花釉了。這就説明,當時的瓷業工人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已經摸到了一些窯變花釉的規律。如果沒有摸到一些規律,是不可能仿造的。當時督造陶瓷器的內務府員外朗庚英在他的《陶成紀事碑記》中説:“均釉仿內發舊器”’“新得新紫、米色、天藍、窯變四種。“仿油綠釉,系內發窯變舊器,色如碧玉,光彩中斑駁古雅。”
解放後,在黨和毛主席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瓷業戰線捷報頻傳,不僅繼承、仿製了許多古代名釉產品,而且還創造了許多新的窯變花釉,例如景德鎮的烏金花釉、虎斑釉,唐山的大理石釉、河北邯鄲仿磁州窯花釉、湖南湘潭的仿烏金釉等等。
窯變花釉的製造方氏一級是在燃燒後的形釉瓷胎或經過素燒的無釉壓體上,先施以某種顏色的底釉,然後再用致種不同的顏色釉通過各種不同的辦法(噴釉、塗釉、刷釉、輪釉、瀾釉)施在底釉上,從而使各種團色釉相互交偌,在燒成過程中融混在一起,自然地形成各種美屈的色彩、紋樣。窯變花釉的藝術效果決定於各種器皿的造型、色釉相互之間的關係、施袖方法、燒成條件等等。

窯變花釉底釉配方

氧化銅0.5%、長石13.39%,陳灣27.97%,寒水石2.4%,玻璃粉35.56%,燒石英4.39%,釉灰13.39%,氯化亞錫2.4%,外加食鹽0.5%用作懸浮劑;面釉:鉛晶料28.9%,燒料5.78%,窯渣65.05%,食鹽0.27%

窯變花釉製作原理

此釉奇麗釉面的產生,主要是利用了一種覆蓋在鈞紅釉表面的特製釉料(叫做花釉),並通過高温窯火借釉料的垂流而自然形成的。由此可見,釉方與燒成是釉面色絲形成的重要環節。其工藝過程,是用已燒成的鈞紅瓷重沽一道鈞紅釉,再在其表面,塗滴一種熔融温度較鈞紅還低的花釉,這種釉是用含鈷,鐵,錳的硅酸鹽熟料組成,用筆塗滴注意疏疏密密,粗粗細細,要求滴成蚯蚓盤繞狀。在1280~1320℃窯温下,以還原焰氣氛燒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