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窯作

鎖定
窯作(yáo zuò)中國古代建築工程中製作陶土、琉璃、磚瓦和裝飾構件的專業。宋《營造法式》中所列的窯作,包括製坯、燒變、用藥等工序,並附壘窯制度。清代窯作是獨立的手工業,故清工部《工程做法》中不列。
中文名
窯作
外文名
kilning
拼    音
yáo zuò
出    自
《營造法式》
時    代

目錄

  1. 1 發展歷史
  2. 2 分類

窯作發展歷史

陶和琉璃製品用於建築,在中國有很長的歷史。河南淮陽平糧台龍山文化遺址中的陶製下水道,距今已四千多年。西周初期在製陶技術的基礎上,創造出覆蓋屋頂的瓦。戰國時期生產出磚。北魏平城(今大同)宮殿使用了琉璃瓦。唐代的瓦已有三種,除灰瓦、琉璃瓦外,還有青瓦。青瓦色澤近似黑陶,質地密實,表面光滑,是優質瓦。明代開始用煤燒窯,窯作發達。磚瓦的產量多、質量好,在建築中得到廣泛應用。

窯作分類

陶土、琉璃、磚瓦和裝飾構件。

窯作

唐以前磚的品種規格史料無記載,對實物也尚未作系統整理,宋《營造法式》中有較系統的記載。
《營造法式》中載有方磚、條磚、壓闌磚、磚碇、牛頭磚、走趄磚、趄條磚、鎮子磚共八種。方磚邊長二尺至一尺二,分五等規格,用於墁地。條磚有長一尺三和一尺二兩等,用於砌牆。牛頭磚一端厚、一端薄,用於砌拱券。走趄磚和趄條磚的一個側邊為1:4的傾斜面,用來砌城壁表面。明清磚的品種少,主要只有條磚、方磚兩種,但規格多。最大城磚長一尺四寸七分,最大鋪地方磚邊長二尺四寸(見磚作)。
明清制磚一般經過七道工序:①亮(晾)土、漚泥;②踩泥,摔打;③造坯;④亮坯;⑤裝窯;⑥燒窯;⑦洇青。做法和近代的基本相同。所制的磚按製坯的精粗,可分糙磚、砂滾磚、停泥磚、澄漿磚和金磚五種。①糙磚:用粘土加水拌和摔打,悶一夜之後即可製坯。這種磚質地粗糙,多用在混合牆和基礎工程中。②砂滾磚:在製坯過程中為避免粘土在速干時產生裂縫,以幹砂附着在土坯的表面後燒製,稱為砂滾磚。清代晚期用砂質粘土製的磚也叫砂滾磚或砂板磚。③停泥磚:在製坯過程中要把泥漿存放較長的時間(經過凍和曬)再行製坯上窯。這種磚質地較細,一般規格為9×4.5×2營造寸;大型停泥磚尺寸與大城磚相同,稱停城磚。停泥法還用於製作其他規格的磚,如停泥方磚等。④澄漿磚:將製坯的過淋泥漿放在池內靜置,使砂礫沉澱,澄出上部的細泥漿經過晾曬減去水分後造坯。這種磚的質地細密,能做磨磚對縫的牆面和地面。用澄漿法還製作其他規格的磚,如方磚、大城磚、鬥板磚等。明代臨清附近生產的澄漿城磚質地最佳,稱為臨清磚。⑤金磚:產於蘇州,也稱京磚,在明代是專供宮殿室內鋪墁地面的大型方磚。有二尺四寸、二尺二寸、二尺、一尺七寸等規格,質地極細密。在製造過程中,除各道工序工作更加仔細外,晾曬泥土須經一冬一夏,製成磚坯後用油紙包封嚴密,再陰乾一年,然後入窯。燒成磚後要逐塊檢驗,表面要光潔無疵,而且敲擊時有金屬之聲,因此得名金磚。

窯作

系統記載瓦的品種規格也自《營造法式》始。
在《營造法式》窯作一項中載有筒瓦、板瓦、華頭筒瓦(勾頭)、重唇板瓦(滴水)、鴟尾、獸頭、蹲獸等。筒瓦寬自六寸至二寸五分,共六種規格;板瓦寬自九寸五分至三寸五分,有七種規格;鴟尾高自一丈至三尺,獸頭高自四尺至一尺四寸;蹲獸高一尺至六寸。清代陶瓦有一號至十號,筒瓦寬自四寸五分至二寸五分,板瓦寬自八寸至三寸八分;琉璃瓦有二至九樣(見瓦作),筒瓦寬自六寸五分至三寸,板瓦寬自一尺一寸至六寸。陶瓦的一號只相當於琉璃瓦的六樣。
明清制瓦的工序同制磚相似。為了避免瓦件滲水,必須用細粘土和泥,經過踩泥、漬潤,次日把制瓦輪的扎圈安固,套以布筒,以水搭泥貼在布筒上,隨即搖輪並拍打光潔平整,將扎圈隨帶的泥筒放在亮瓦場上,取出扎圈和布筒亮曬土坯,稍幹後用刀切為四片,即成板瓦。筒瓦的扎圈直徑小,上端做出榫頭,坯筒稍干時用刀切為兩半,即成筒瓦。由於瓦坯內有布紋,所以把青筒板瓦又叫布瓦。勾頭瓦是用筒瓦坯製作,在筒瓦坯的一端粘掛一塊模壓有花紋的瓦當(秦以前為半圓瓦當,秦以後為圓瓦當),燒製後即為勾頭(宋代稱華頭筒瓦)。滴水是在板瓦坯的一端粘掛一塊模壓有花紋的垂尖。陰陽瓦的滴水叫花邊瓦,是帶盆沿的板瓦;陰陽瓦的勾頭是用燒成後的花邊瓦現粘。元代以前的滴水瓦(無論琉璃瓦和筒板瓦)都是花邊瓦的形式,無垂尖,稱為重唇板瓦。
在元代以後,北京琉璃磚瓦製坯所用的泥土為純淨的坩子土。坯子乾透後先入坯窯燒製(無需洇青),然後在坯子的表面塗刷釉料後再燒製。釉料的組成是根據所需的色彩選定,如洛河石(馬牙石)、盆硝、黃丹、銅末等,其主要化學成分為氧化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