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窣堵波

鎖定
窣堵波【sū dǔ bō ㄙㄨ ㄉㄨˇ ㄅㄛ [1]  】,又稱窣堵坡,音譯自梵文的स्तूप(stūpa),是源於印度的塔的一種形式,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南亞國家及東南亞國家比較普遍。
中文名
窣堵波
外文名
sū dǔ bō ㄙㄨ ㄉㄨˇ ㄅㄛ
別    名
窣堵坡
源    於
印度
類    型
塔的一種形式

窣堵波起源

印度的窣堵坡原是埋葬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後留下的舍利的一種佛教建築,窣堵坡就是墳冢的意思。開始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在佛出生、涅槃的地方都要建塔,隨着佛教在各地的發展,在佛教盛行的地方也建起很多塔,爭相供奉佛舍利。後來塔也成為高僧圓寂後埋藏舍利的建築。
唐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述:“拘屍那揭羅國,城郭頹廢,邑里蕭條,故城磚基,周十餘里,居人稀曠,閭巷荒蕪。城西三四里,渡恃多伐底河。西岸不遠,至娑羅林,起樹類槲(音胡),而皮青白,葉甚光潤。四樹特高,如來寂滅之所也。其大磚精舍中,作如來涅盤之像,北首而卧。傍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基雖傾陷,尚高二百餘尺,前建石柱,以記如來寂滅之事。”

窣堵波窣堵波的形式

窣堵波 窣堵波
關於窣堵坡的形式,許多佛經都有記載,其中律部根本説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中記載:“我今欲於顯敞之處以尊者(指舍利弗)骨起窣堵波。得使眾人隨情供養。佛言長者隨意當作。長者便念。雲 何而作。佛言應可用磚兩重作基。次安塔身上安覆缽。隨意高下上置平頭。高一二尺方二三尺。準量大小中豎輪竿次着相輪。其相輪重數。或一二三四 乃至十三。次安寶瓶。長者自念。唯舍利子得作如此窣堵波耶。為餘亦得。即往白佛。佛告長者若為如來造窣堵波者。應可如前具足而作。若為獨覺勿安寶瓶。若阿羅漢相輪四重。不還至三。一來應二。預流應一。凡夫善人但可平頭無有輪蓋。”
窣堵波的基本形制是用磚石壘築圓形或方形的台基,周圍一般建有右繞甬道,設一圈圍欄 ,分設4座塔門 ,圍欄和塔門上裝飾有雕刻 。 在台基之上建有一半球形覆缽 , 即塔身,梵文稱anda,塔身外砌石,內實泥土,埋藏石函或硐函等舍利容器。
隨着佛教傳入各國,窣堵波的建築形制與當地文化風俗融合,呈現出各有特色的形態。

窣堵波傳入中國

漢代時傳入中國時與中國本土的建築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的塔,中國樓閣式塔是中國木構重樓與印度的“窣堵坡”相結合的產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