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窟檐

鎖定
窟檐是用來保護石窟內壁畫塑像免遭風吹雨打,很多早期石窟前建有窟檐 [1] 
中文名
窟檐
地理位置
敦煌

目錄

窟檐簡介

新疆和敦煌的早期石窟多有木構窟檐,經久已毀。在雲岡、麥積山、天龍山和響堂山還可見到類似的石鑿窟檐。這些石鑿窟檐多三間四柱,上部鑿出屋頂、鴟尾、斗拱。最具代表性的是麥積山的“上七佛閣”,八柱七開間,通面闊31.5米,八角形列柱高8.87米,連在崖面上的浮雕廡殿式“屋頂”,共高15米。 [1] 
莫高窟大部分石窟外面都是石牆。但是以前,石窟一般都有窟檐。明朝,莫高窟附近的人們都遷到中原,那裏被廢棄了。在清朝末期留下的莫高窟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窟檐都已塌毀。當時,修繕窟檐的人也比較少,窟檐沒有受到很好的保護。新中國成立初期,在修繕莫高窟時,因為當時沒有充足資源而否決了修建木質窟檐的提議,改用了在窟前築牆的方法。所以,莫高窟現存的窟檐很少,但也還是保留下來了幾座唐宋時期的窟檐。 [2] 

窟檐歷代窟檐

唐代
敦煌莫高窟196窟始建於唐代。這個窟開鑿於晚唐景福二年(893年),由索氏修建。窟檐無普拍枋,是典型的唐宋時期建築。不過,這個窟檐損毀嚴重。斗拱上半部已被毀,斗拱是建國後維修時補全的 [2] 
這個窟檐斗拱的第一跳華栱上有一個像昂的批竹型構件,不過它十分短小,並且它是平着伸出的,不可能是昂。這個批竹型構件應該是殘存的華頭子,它上面原來應該有昂。這個窟檐的梁,伸出來作了華頭子,這是一個唐代建築的特徵,所以這也能證明196窟是唐代的。這種特點在山西晉城青蓮寺藏經閣也有體現 [2] 
宋代
宋代窟檐都有碩大的斗拱,並且大多數沒有用昂,斗拱高度接近柱長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這些窟檐都沒有用普拍枋,且柱頭卷殺明顯。在中原,宋朝建築大都有普拍枋。這裏沒有,可能是因為當地交通相對閉塞,建築結構演進發展慢。附近其他石窟同時期的建築畫也能印證這一點。444窟的斗拱為雙抄,但是斗拱第二跳斗拱上沒有耍頭、替木或令拱。這種形制在炳靈寺3窟的唐塔和布村玉皇廟都有使用。
428窟的窟檐可能也是宋代建築。這個窟檐損毀嚴重,屋檐和斗拱上半部都被毀,看起來像一道門。但是根據窟檐無普拍枋和卷殺明顯,可以看到它的早期風格。這些窟檐的斗拱都顯得特別大,通過查閲資料,可以發現它們都是使用了七等材或八等材,是《營造法式》中最小的兩種材。這些窟檐的斗拱高與柱長的比大約是1:2到1:3,而其他各地的唐、遼、五代和宋時期的建築大部分也是在1:2到1:3左右,所以這些窟檐符合當時建築的規範。但這裏的斗拱看起來很大,可能是因為其它建築通常都有屋檐遮住一部分斗拱,而它的屋檐很短,斗拱全部露出,所以顯得大。另外,莫高窟還有一座建於宋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的八角亭閣式塔,為泥木結構。它是從三危山上老君廟遷來的 [2] 
清至民國
敦煌莫高窟現存窟檐大部分都是這個時期建的,有十幾座。比較有代表性的有96窟(九層樓,1935年)、130窟(清)、16窟(清)等。這些窟檐都有普拍枋,補間鋪作多,斗拱小且有裝飾性,這些都是清末民國時期的特徵。這些建築的結構都比較簡單 [2] 
在這時期的窟檐中最有名的是九層樓,它原來是五層。“五層樓”建於1898年,坍塌於20世紀初,在伯希和等人在20世紀初的照片可以看到“五層樓”,而1924年華爾納的照片中“五層樓”已經坍塌了。這也與《重修千佛洞九層樓碑記》中的“逾十餘年傾” 中的記載相符。 經過後來斷斷續續的重建,在1935年建好了九層樓。1934年斯文·赫定來到莫高窟時拍到了尚未竣工的九層樓 [2] 
參考資料
  • 1.    胡光華.中國設計史(第二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0.10:57
  • 2.    莫高窟的窟檐  .搜狐[引用日期202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