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突騎施

鎖定
突騎施是中國唐代時期一邊遠部落,屬於西突厥,在當時隸屬於北庭都護府管轄。
中文名
突騎施
類    別
部落
年    代
中國唐代時期
隸    屬
安西都護府

突騎施部落歷史

原為西突厥別部。西突厥有十姓部落,分為五弩失畢部,置五大俟斤;五咄陸部,置五大啜。突騎施賀邏施啜即五大啜之一。突騎施散居伊犁河流域。658年(顯慶三年),唐朝在中亞廣設羈縻都督府州,於突騎施部落設置過嗢鹿州和潔山兩個都督府。
7世紀50年代初期,受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統屬。658年,唐平定阿史那賀魯後,以突騎施索葛莫賀部置嗢鹿州都督府,突騎施阿利施部置絜山都督府,又置昆陵﹑蒙池兩都護府以統之,並隸安西都護府。武則天時,以原領五弩失畢部之阿史那斛瑟羅為竭忠事主可汗、蒙池都護。斛瑟羅殘暴,不為突厥所附。突騎施首領烏質勒本為斛瑟羅之莫賀達幹(突厥官名),能撫士,有威信,胡人順附,由此崛起,置二十都督,各督兵七千,以楚河流域之碎葉城為大牙,伊犁河流域之弓月城(今新疆霍城西北)為小牙。轄境東鄰後突厥,西接中亞地區的昭武九姓,盡有斛瑟羅故地,而服屬於唐。699年,烏質勒遣子入朝,706年,受封為懷德郡王。708年,封西河郡王。使者未至而烏質勒死,子嗢鹿州都督娑葛代統其眾,勝兵至三十萬,唐封之為金河郡王。其將闕啜忠節與之不和,唐相宗楚客受忠節賂,支持忠節。娑葛遂襲擒忠節,殺唐使馮嘉賓,敗唐安西副都護牛師獎。安西大都護郭元振以娑葛理直,表請赦除其罪,娑葛乃降。後娑葛為後突厥默啜可汗擒殺

突騎施部落領袖

突騎施部落領袖中比較著名的有兩位,一個是蘇祿可汗,一個是吐火仙可汗。

突騎施蘇祿可汗

突騎施可汗蘇祿(717—738年)復有突騎施別種車鼻施啜蘇祿收拾餘眾,自立為可汗,眾至二十萬(一説三十萬),稱雄於西域,給予當時向中亞發展的大食人以沉重打擊,大食人因而稱之為“抵頂者”(Ab Muzim,意為牛或象等衝撞抵頂的龐大動物)。713年,唐任命蘇祿為左羽林軍大將軍、金方道經略大使,賜號忠順可汗。時蘇祿處於唐與後突厥﹑吐蕃之間,與三方均保持密切關係。唐以阿史那懷道女為金河公主妻之,蘇祿又娶於後突厥﹑吐蕃,三女併為可敦。後與唐安西都護杜暹有隙,結吐蕃兵掠安西四鎮,圍安西城,聞杜暹入為唐相,乃退去。復遣使入朝。
蘇祿趁穆斯林軍團的攻擊所造成的混亂入侵塔里木。自692-694年起,塔里木已處於唐的保護之下。蘇祿包圍阿克蘇城(717年),數月之內,騷擾唐的四鎮:焉耆、庫車、喀什和于闐。雖然他未能攻陷四鎮,但他仍佔領了長期以來唐在西域的前哨基地——伊塞克湖以西的托克瑪克城(碎葉城),儘管唐將阿史那獻在該地打了一仗(719年)。唐朝對保住這些冒險性的要塞喪失了信心,企圖以封號和爵位羈縻蘇祿(722年)。
724年,蘇祿在渴水日戰爭中大敗倭馬亞王朝的入侵軍。
726年,劫掠成性的蘇祿蹂躪了四鎮。
731年,蘇祿可汗在塔什塔卡拉查之戰中圍攻倭馬亞王朝軍隊,雖然未能竟全功,但倭馬亞人損失慘重。
在736年,唐北庭(或吉木薩)都護蓋嘉運在古城附大破蘇祿。737年,蘇祿在行李日之戰擊敗阿拉伯人。此後不久,大約在738年,蘇祿被處木昆部的闕律啜,即莫賀達幹殺害,處木昆似乎是地處巴爾喀什湖東南、遊牧於葛邏祿和突騎施兩部之間的一支小突厥部落。
738年﹐蘇祿為其下大首領莫賀達幹所殺,突騎施復亂,蘇祿子吐火仙立,與莫賀達幹相攻。娑葛之後稱“黃姓”,蘇祿之後稱“黑姓”,更相仇殺。779年後,葛邏祿強盛,據有楚河流域,突騎施二姓衰微,遂為所役屬。

突騎施吐火仙可汗

738年,莫賀達幹殺死蘇祿可汗。都摩度擁立蘇祿可汗的兒子骨啜為吐火仙可汗。739年,莫賀達干與唐將蓋嘉運聯合阻止了突騎施覬覦王位者、蘇祿之子吐火仙的復辟。然而,所有突厥小可汗們的經歷幾乎都是一樣的,都是力求在對自己有利的條件下重新統一西突厥。莫賀達幹很快與唐決裂,742年殺唐朝派往突騎施的都督、漢化突厥人阿史那昕。然而,唐朝像往常一樣,又獲得了最終的決定權。744年,唐將夫蒙靈詧打敗和殺死了莫賀達幹。由於這次勝仗,唐又成了伊塞克湖地區和伊犁河流域的主人。748年,唐將王正見在伊塞克湖西北、楚河上游地區的托克瑪克城(碎葉城)建一寺廟。751年,唐朝大將高仙芝入朝,呈獻被俘的另一位突騎施首領。

突騎施龐特勒可汗

新唐書》突騎施傳:至德後,突騎施衰,黃、黑姓皆立可汗相攻,中國方多故,不暇治也。乾元中,黑姓可汗阿多裴羅猶能遣使者入朝。大曆後,葛邏祿盛,徙居碎葉川,二姓微,至臣役於葛祿,斛瑟羅(最早的突騎施首領)餘部附回鶻。及其(回鶻)破滅,有龐特勒居焉耆城,稱葉護,餘部保金莎領,眾至二十萬。 [1] 
《突騎施傳》雲,大曆(766至779)中,臣於葛羅祿,餘眾人回鶻,及其滅也(840)。有龐特勒屠焉耆地稱葉護,是焉耆回鶻,又突騎施龐特勒種也(在喀什葛爾建立喀喇汗國的龐特勒部,是居住在喀什、焉耆間的突厥人,與甘州回鶻龐特勒同名不同族)。 [2] 

突騎施貨幣

突騎施的最大貢獻除了作為唐朝的屏障之外,還有其獨特的貨幣。
突騎施汗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又處於絲綢之路的中段,因此,作為經濟交流中介手段的錢幣,對其有着很大的重要性。突騎施汗有自己製造的銅錢。雖然突騎施汗國地處西域的西部,自古流行希臘、羅馬、波斯、印度的打壓式圓餅無孔錢幣,突騎施銅錢卻與之完全不同。因為突騎施汗國自始至終是唐朝的屬國突騎施錢完全依照唐式的標準幣——開元通寶,採用澆鑄方法制造圓形方孔錢。早期製作的突騎施錢,甚至大小和重量也與開元通寶相同;晚期因社會混亂和經濟衰退,才有輕小的異版錢出現。可以毫不誇張地説,突騎施汗國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中最早製造錢幣的地方政權。最早發現和收藏突騎施錢的是沙皇俄國和蘇聯的考古工作者和錢幣學家,這些銅錢大多出土於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瑪克一帶,而且數量較多。這與歷史事實完全相符,因為該地是突騎施汗國牙帳(相當於定居民族國家的首都)所在,是其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在我國境內,外國探險家斯坦因曾經收集到突騎施錢數枚。
最早發現突騎施錢的中國學者則是著名的考古學家黃文弼,1928年,他在新疆庫車收集到一枚突騎施錢,其圖版和研究文字皆收集在他的著作《塔里木盆地考古記》中。新中國成立後,新疆的考古工作者也曾收集和發現過此幣,具體數字不詳。近二十年來,突騎施錢不斷湧現,烏魯木齊市古董市場的突騎施錢真品應不少於20枚。
正版突騎施大錢,青銅質,圓形方孔,外緣內孔皆有廓。錢徑24mm,穿寬7mm,重5.5克左右,正面為一圈粟特字母的突厥文,背面有凸起的弓形圖案。發現的突騎施錢以此類大錢較多。異版突騎施中錢,青銅質,圓形方孔,外緣內孔有不很整齊的廓。錢徑26mm,穿寬5mm,厚約2mm,重4.6克(含鏽)。我一次即購得2枚。另在市場見過兩三枚,據售錢者説發現於新疆吉木薩爾縣北庭古城。總的來説,此類錢幣出土最少。
異版突騎施小錢,青銅質,錢徑17—20mm,穿寬6—7mm,厚1—1.2mm,重2.2—2.6克。外緣和內穿的輪廓線較細,正面除一圈粟特字母的突厥文外,往往還夾有“Ψ”形的部落印記,背面平素無紋。此類銅幣主要發現於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瑪克,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市怛邏斯古城遺址也有出土,我國新疆殊為少見。
關於突騎施錢文的釋讀不相統一,德國學者F.W.繆勒將錢文釋讀為“突騎施可汗匐莫賀”,俄國學者W.W.拉德洛夫將錢文識讀為“突騎施可汗—錢”,新疆大學牛汝極先生則將其識讀為“突騎施可汗五(銖)錢”,前蘇聯學者O.N.斯米爾諾娃、英國學者G.克勞森將錢文識讀為“神聖的突騎施可汗錢”,周延齡、任拴英將其譯讀為“強大的突騎施可汗之錢幣”。有人曾對品相很好、字跡清晰的突騎施錢的銘文作過仔細辨識,認為譯讀為“突騎施可汗,一文”。

突騎施王子墓

2011年,西安西郊清理隋唐墓葬18座,其中6號墓發現唐代突騎施奉德可汗王子墓誌。
6號墓葬結構為長斜坡墓道磚室墓,平面呈刀形,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其中,墓道殘長4.7米、寬1.2米、殘高2.7米。甬道為長方形券頂結構,長0.7米、寬1.5米、頂高1.3米、壁高0.9米。甬道與墓道交接處有封門,因盜擾破壞嚴重已經難以辨認。墓室為方形弧邊磚室墓,地面條磚交錯橫向平鋪,牆壁為條磚雙排平鋪與豎立交錯砌成,頂部應為穹廬頂,已經完全塌毀。
在墓室西部發現了兩層方磚堆砌棺牀,長3.5米、寬1.1米、高於墓底0.12米。由於盜擾和腐朽嚴重,棺牀僅存鐵棺釘痕跡,骨架散亂葬式不詳。
突騎施王子墓中隨葬的部分陶俑 突騎施王子墓中隨葬的部分陶俑 [3]
墓葬中隨葬的墓誌揭示了墓主身份,墓誌並蓋一合兩石。考古人員介紹,他們在甬道西側發現了墓誌,一個覆鬥形的志蓋下面是方形的志石。志蓋不僅有四剎裝飾捲雲紋,而且頂部還篆刻了“唐故突騎施王子志銘”3行9字。志石方形,長0.46米、厚0.06米,四側邊飾連續“回”字形雲紋,志石文字刻於界格之內,為陰刻楷書,共15列,208個銘文。
據墓誌記載,此墓主人為唐故交河公主之孫、突騎施奉德可汗王之子光緒,生前地位較高。
另外,隨葬物品還有塔式罐鎮墓獸天王俑、女仕俑、跪拜俑、陶駱駝、陶豬開元通寶等。
墓誌詳細記載了突騎施奉德可汗王子光緒的人生歷程,説他“少自絕域質於京師”,即自幼就以突騎施質子身份入朝充作宿衞,又曰“緬慕華風遂襲冠帶”,可見漢文化對其影響之深。光緒的卒年為唐代宗“永泰元年二月”,下葬時間為“永泰二年十月十六日”,即公元766年。 [3] 
參考資料
  • 1.    宋祁 歐陽修.《新唐書》.中國:史館,宋朝:突厥傳
  • 2.    劉昫.《舊唐書》.中國:史館,後晉:突厥傳
  • 3.    西郊發現突騎施王子墓(圖)  .中國網絡電視台[引用日期201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