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突觸後膜

鎖定
突觸後膜,意思是是鄰近間隙的次一級神經元或效應器細胞上的膜,骨骼肌細胞的突觸後膜也稱終板膜。突觸後膜是鄰近間隙的次一級神經元或效應器細胞上的膜,骨骼肌細胞的突觸後膜也稱終板膜。
中文名
突觸後膜
外文名
Postsynaptic

突觸後膜解剖結構:

1、突觸前膜:
突觸前膜即突觸前成分相對應的胞膜。神經元軸突末梢的分支膨大構成突觸小體,突觸小體膜稱為突觸前膜。興奮時,突觸小泡與突觸前膜融合,釋放神經遞質。突觸前膜與突觸間隙、突觸後膜組成突觸。興奮在兩個神經元之間傳遞時單向的的原因:由於神經遞質只存在於突觸前膜的突觸小泡中,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然後作用於突觸後膜上,因此神經元之間興奮的傳遞只能是單方向的。
2、突觸:
突觸是神經元之間彼此廣泛聯繫的基本結構,在中樞的調節活動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按功能特點可分為興奮性突觸和抑制性突觸。興奮性突觸:正常時,神經衝動到達興奮性突觸時,突觸囊泡釋放興奮性遞質與突觸後膜上的受體結合,使後膜對Na+通透性增加,局部去極化,產生興奮性突觸後電位,使突觸後神經元發生興奮性動作電位。抑制性突觸:抑制性神經元軸突末梢因衝動到達而釋放抑制性遞質,並與後膜上的受體結合,增高對K+和Cl-的通透性,使後膜超極化,產生抑制性突觸後電位,抑制其後神經元的興奮性,也稱超極化抑制。
突觸是神經元之間發生接觸並進行信息傳遞的特殊裝置。但接觸的部位由膜隔開,並沒有原生質聯繫。一般的突觸是由一個神經元的軸突末梢與另一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接觸形成的。軸突末梢在突觸部分的細胞膜叫突觸前膜;胞體或樹突在突觸處的細胞膜叫突觸後膜,兩膜之間的突隙叫突觸間隙。也有少數突觸,是軸突與軸突、樹突與樹突、細胞體與細胞體形成的。神經與其它器官或肌肉的接合部位,有時也稱為突觸。不同的突觸有不同的生理作用,有的是興奮性突觸,有的是抑制性突觸;此外還有包圍性突觸和依旁性突觸、化學突觸和電突觸等分別。
3、突觸間隙:
突觸間隙是突觸前膜與後膜之間無胞漿聯繫的均勻一致的裂隙部分。神經衝動到達末梢時,不是以生物電通過突觸間隙直接達到次級神經元,而是由突觸前區中囊泡所釋放到突觸間隙的化學遞質與突觸後膜受體發生反應而傳遞衝動的。
4、突觸小泡:
突觸小泡指突觸前側神經末梢的軸漿內存在的為數眾多的小泡,近突觸前膜側密度較大。在不同神經末梢中,突觸小泡的大小不同。突觸小泡是貯存和釋放遞質的場所。
突觸小泡位於突觸前細胞的一組小泡狀結構,儲存乙酰膽鹼,在神經細胞內起調節乙酰膽鹼的作用。
突觸小泡大小不一,直徑20~65nm,形態多樣,內含各種神經遞質。含遞質的突觸小泡通過軸突的快速順向運輸到達軸突終末。
5、突觸小體:
突觸小體又叫終末小結,系前神經元軸突終末膨大部分。此小體為小結節狀或扭扣狀,內含線粒體與突觸小泡。線粒體為化學遞質合成提供能量,突觸小泡能合成並釋放化學遞質,並通過突觸前膜進入突觸間隙而與突觸後膜發生特異性結合,作用於突觸後神經產生作用。

突觸後膜突觸後抑制:

由於突觸後膜的興奮性降低,接受信息的能力減弱而造成的傳遞抑制。產生原因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內存在抑制性中間神經元,軸突末梢釋放抑制性遞質,使突觸後膜超極化,引起突觸後神經元不易興奮而表現信息傳遞被抑制。突觸後抑制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廣泛存在。通過這種方式可調節反射通路中神經元的興奮性,協調各反射中樞之間的活動。如屈肌與伸肌的交互抑制就是突觸後抑制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