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突觸前部

鎖定
突觸前部是神經元軸突終末呈球狀膨大,軸膜增厚形成厚約6~7nm的一個部位。在突觸前膜部位的胞漿內,含有許多突觸小泡以及一些微絲和微管、線粒體和滑面內質網等。突觸小泡是突觸前部的特徵性結構,小泡內含有化學物質,稱為神經遞質。各種突觸內的突觸小泡形狀和大小頗不一致,是因其所含神經遞質不同。
中文名
突觸前部
外文名
presynaptic element

突觸前部一、突觸

指一個神經元的軸突末梢與其它神經元的細胞體或突起相接觸的部位。突觸可分為三類:①軸突與細胞體相接觸;②軸突與樹突相接觸;③軸突與軸突相接觸。突觸有特殊的結構。一個神經元的軸突末梢首先分成許多小枝,每個小枝的末梢部分膨大呈球狀、稱為突觸小體,貼附在下一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突起表面。相接觸的表面由膜隔開,軸突膜稱為突觸前膜,與突觸前膜相對應的細胞體膜或突起膜則稱為突觸後膜,兩膜之間為突觸間隙。一個突觸即由突觸前膜,突觸後膜和突觸間隙三部分組成。在突觸小體的軸漿內含有較多的線粒體和大量囊泡(突觸小泡),突觸小泡內含有高濃度的遞質。當突觸前神經元的神經衝動傳至軸突末梢時,引起突觸小泡釋放遞質,遞質與突觸後膜受體結合後,提高了後膜對Na、K、Cl的通透性,尤其是Na的通透性,使突觸後膜產生局部去極化,這種局部電位變化叫做興奮性突觸後電位。局部電位不能產生可傳導的動作電位,只有這種電變化總和起來達到閾電位水平時,才能引起突觸後神經元產生動作電位,並沿神經纖維傳導,突觸後神經元興奮。所以突觸的作用主要是起傳遞興奮的作用。

突觸前部二、突觸小泡

(一)分類:
1.球形小泡:
直徑約20~60nm,小泡清亮,其中含有興奮性神經遞質,如乙酰膽鹼;
2.顆粒小泡:
小泡內含有電子密度高的緻密顆粒,按其顆粒大小又可分為兩種:小顆粒小泡直徑約30~60nm,通常含胺類神經遞質如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大顆粒小泡直徑可達80~200nm,所含的神經遞質為5-羥色胺或腦啡肽等肽類;
3.扁平小泡:
小泡長徑約50nm,呈扁平圓形,其中含有抑制性神經遞質,如γ-氨基丁酸等。
(二)形成:
各種神經遞質在胞體內合成,形成小泡,通過軸突的快速順向運輸到軸突末端。新近研究發現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中,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神經遞質共存於一個神經元中,在突觸小體內可有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形態的突觸小泡。如交感神經節內的神經細胞,有乙酸膽鹼和血管活性腸肽。前者支配汗腺分泌;後者作用於腺體周圍的血管平滑肌使其鬆弛,增加局部血流量。神經遞質共存的生理功能,是協調完成神經生理活動作用,使神經調節更加精確和協調。,許多事實表明,遞質共存不是個別現象,而是一個普遍性規律,有許多新的共存遞質和新的共存部位已被證實。其中多為非肽類遞質(膽鹼類、單胺類和氨基酸類)和肽類遞質共存。
(三)包裝、儲存和釋放遞質:
現已知突觸體素,突觸素和小泡相關膜蛋白等三種蛋白與之有關。突觸體素是突觸小泡上Ca的結合蛋白,當興奮劑到達突觸時,Ca內流突然增加而與這種蛋白質結合,可能對突觸小泡的胞吐起重要作用。突觸素是神經細胞的磷酸蛋白,有調節神經遞質釋放的作用,突觸素參與了小清亮突觸囊泡的導入、轉運和神經遞質的釋放。當Ca內流入突觸前膜後,突觸素與其結合,遂與VAMP分離,促使突觸囊泡與突觸前膜的融合及融合孔的開啓,從而引起囊泡內的Ca依賴性遞質的釋放。小泡相關膜蛋白(VAMP)是突觸小泡膜的結構蛋白,可能對突觸小泡代謝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