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突襲驅逐艦

(紅色警戒3:日冕中盟軍的反潛/反裝甲單位)

鎖定
紅色警戒3:日冕中盟軍的反潛/反裝甲單位。高級反裝甲艦船,兩棲,擁有特殊技能“黑洞裝甲”(大幅增加防禦力,主動吸引火力),主炮為一管加農炮,主要攻擊地面和海上單位。攜帶深水炸彈發射裝置,專門對敵潛艇發射。
中文名
突襲驅逐艦
外文名
Amphibious Assault Destroyer
定    位
反潛/反裝甲
原產國
伊甸尼亞合眾國(U.S.E.)
設計方
格哈特-吉羅船業公司/雷必埃爾(Rehbiell)集團
量產方
英格爾斯造船廠/哈蘭德-沃爾夫造船廠/芬坎蒂尼造船廠
部署設施
盟軍海港

突襲驅逐艦關鍵特性

雷加爾特Mk16型127 mm自動艦炮
吉羅M19▇型250 kg深水炸彈拋射器
代表着盟軍尖端科技的黑洞力場發生器
強化的複合裝甲艦身
專為清除路障設計的大型堅固前鏟
特製的2500 t級重型懸掛系統
突襲驅逐艦遊戲截圖 突襲驅逐艦遊戲截圖

突襲驅逐艦背景故事

自紅藍雙方公開對抗爆發以來,同盟國海軍就始終在大洋上對紅色海軍有着壓倒性的優勢——無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上。在對抗剛開始的時期,蘇聯海軍當時廣泛裝備的颶風級常規動力攻擊潛艇有着相當優秀的打擊能力,但作為蘇聯和東德(DSR)聯合研製的第二代潛艇,颶風級仍有些極為致命的缺陷:由於設計團隊經驗缺乏、製造工藝落後,導致該潛艇的靜音效果低下,也就是噪音極大,被盟軍艦隊的聲吶(SONAR,即聲探)操作員戲稱為“水下馬戲團”。這種先天劣勢的存在導致蘇聯潛艇極易被發現進而遭到追擊;在盟軍U型潛艇的魚雷與驅逐艦所載“箱水母”(Cubozoa)深彈投射系統所織出的水下炸藥網絡面前,紅色陣營的潛艇宛若砧板上的死魚。作為蒂森克虜伯直系繼承者的萊茵協約用自己的小玩意兒封鎖了地中海,聯合王國的皇家海軍則放出驅逐艦巡弋於北海,颶風級在這兩大對手面前佔不到絲毫便宜。
突襲驅逐艦主要作用是反潛 突襲驅逐艦主要作用是反潛
然而,不論是聯合演習還是波羅的海的實戰都證明,大洋上的優勢並不能在內海被轉化為陸地優勢;伊頓尼亞海軍陸戰隊多次在報告內與日常交流中對上峯與同級部隊言明,缺乏重型裝甲載具的己方根本無法有效防守剛剛開闢出來的登陸場——在戰前的數次演習中,擔任“藍軍”的他們都在“紅軍”裝甲部隊凌厲的反擊中被趕回了大海中;而能些許扭轉這一局勢、提供近岸火力支援的戰艦,則往往要冒着被岸基火力和海軍航空兵重創的危險在內海中協助兩棲作戰。而對於負責防守反擊、“反攻歐陸”這一戰略預備方向的伊頓尼亞方面來説,登陸戰這一海陸攻勢重要銜接點方面的缺憾是絕不能置若罔聞的。
在裝備研發部門數次頭腦風暴之後,海軍陸戰隊選擇了一個乍看之下異想天開的方案:“既然無法讓重型坦克兩棲作戰,那就讓驅逐艦上岸!”這一似乎不可能實現的想法最終在一名高級工程師的牽線搭橋下獲得了實現的機會——來自瑞士聯邦的雷必埃爾集團接下了這項“艱鉅”的任務;這家以“世界上最大履帶式起重機的搖籃”而著名的公司推出過一款又一款的巨型起重機,或許也只有神州滬蘇聯合工業集團的“誇娥”一千萬斤履帶式起重機可以與他們的作品媲美。
由於軍用產品需要考慮到實戰中的可靠性與冗餘度,雷必埃爾集團謹慎地報出了至多3000噸的有效載荷數據,這一度讓負責彙報的軍官笑了出來——一型標準排水量或許只有2500噸的驅逐艦?但在海軍陸戰隊的反覆要求下,合眾國海軍出於多方考量,最終同意了這型方案,即2500噸級驅逐艦的設計指標;該型驅逐艦的主體設計工作交由格哈特-吉羅船業公司承擔。
有得必有失,雖然擁有了兩棲作戰能力,但由於體積的大大縮小,該型驅逐艦甚至被同盟國裝備計劃委員會定義為“特種護航驅逐艦”,而非標準的正規驅逐艦;其尚在計劃階段的艦型被命名為“兩棲突擊驅逐艦(Amphibious Assault Destroyer)”,並在定型後為混淆敵方視聽沿用了該稱呼,稱為“Assault Destroyer”,後續同規格、同指標艦船均採同樣的級名,搭載的裝備也因其特殊性而受限。
在主武器的艦炮方面,出於對本國軍工企業的“扶持”,加上撒丁王國奧托-梅萊拉公司的127 mm自動艦炮遲遲無法解決散熱問題與供彈可靠性,合眾國海軍最終採用了雷加爾特公司(Reugart)的5英寸(5 in = 127 mm)54倍徑Mk16自動艦炮;這種採用重身管、水冷套、高效自動裝彈機的中口徑艦炮無疑是對付裝甲目標的好手,即便是堅固的紅色主戰坦克在她發射的穿甲彈面前也如同玩具一般脆弱,更不用提那和體積不相符、讓人難以置信的高射速所帶來的壓迫力了。
突襲驅逐艦遊戲截圖 突襲驅逐艦遊戲截圖
兩棲超重型作戰平台與艦炮的搭配姑且解決了登陸戰中的機動對陸火力壓制問題,但與此同時,同盟國艦隊在反潛作戰方面的壓力也與日俱增:戰爭爆發前,沾沾自喜的同盟國海軍一度對於蘇聯海軍核心力量之一的潛艇部隊不屑一顧,直到一份完整的報告被緊急呈遞至盟軍參謀本部——一名特工在被捕前發回了有關蘇聯新型攻擊型潛艇的詳細數據與部分高清照片。
這種新型潛艇在紅海軍中的編號為179型,較颶風級潛艇在各方面都有跨越式的進步:其裝載有續航能力極其優越的Radenko雙轉子推進系統,此種基於特斯拉反應堆改進而來的船載動力系統讓179型潛艇擁有了近乎無限的續航能力;而至關重要的是,新型消聲瓦和特種降噪螺旋槳的裝在把全艇的噪音降低到了一個相當低的水平,處於巡航狀態的179型潛艇的噪音幾乎可以完全融入海洋背景噪音;還有先進且昂貴的鈦合金雙船殼設計,使該型潛艇的生存能力與抗損能力大大加強;除去常規的中型自導魚雷以外,179型潛艇還擁有一套位於艇艏的超空泡重型魚雷發射管,可以在遠距離以無法攔截的高速偷襲她的目標。
海底馬戲團就此關門大吉,盟軍艦隊對波羅的海的統治力遭到了嚴重衝擊;看似粗獷豪放的斯拉夫設計師打造出這樣令人恐懼的深海餓狼讓同盟國海軍不得不重新審視紅色俄國的科研能力。不過,即使這信息對盟軍艦隊各級而言都十分震撼,一些較為關注蘇聯工業領域的觀察者指出:隨着近些年的技術進步和OGAS系統的推廣,工藝落後與經驗不足都已不再是布爾什維克裝備性能的致命限制因素;相反,若是盟軍不能及時認清這一現狀、依舊傲慢地不思進取,那同盟國的毀滅便就在近前。
理所當然地,新型反潛裝備的開發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根據計算中心與試驗場發回的報告,當時盟軍瀕海戰鬥部隊普遍裝備的輕型反潛魚雷根本無法有效破壞雙層鈦合金船殼的179型潛艇;相反,179型潛艇卻可以依靠可怕的自持力在波羅的海海牀上關機隱身,伺機伏擊盟軍登陸部隊。
以盟軍兩棲作戰部隊中裝備量最大的FN ACV-66“激流”小型戰鬥氣墊船為例,其搭載的兩具魚雷發射器所發射的MU09型324 mm輕型魚雷雖然足夠有效打擊颶風級潛艇或是太平洋上升陽海軍的長槍迷你潛艇,但卻只能對179型潛艇造成微乎其微的損傷。在這種壓力下,為了維持對地中海與北海的控制,盟軍需要在即將大量裝備於機動巡邏、濱海戰鬥、以及熱點機動建設作戰等部隊中的突襲驅逐艦上加裝反潛措施。
考慮到艦上空間安排的困難,突擊驅逐艦並沒有採用盟軍所擁有的最高效的、但會佔用巨大艦內空間的“箱水母”(Cubozoa)深彈投射系統,而是很不多見的採用了子公司吉羅公司的M19▇型深彈炮;這種305 mm口徑的深彈炮能夠將擁有萊茵協約血統的M19▇型250 kg深水炸彈(全彈重325 kg)或改進的制導深彈投射到3000米外;配合智能深彈搭載的多種傳感器以及簡易推進器,吉羅深彈炮可以達到和投射量巨大的“箱水母”一樣的反潛效率。盟軍海軍相信這種深水炸彈的巨大威力,他們在詳細的評估後認為,即使是紅海軍新型的鈦合金雙殼體179型潛艇,也會在3~4顆有效命中後完全喪失戰鬥力。
考慮到未能與時俱進的裝備限制條例,加裝的深彈炮在文書上被視作對近海護航能力的補充,此型驅逐艦的主要任務依舊是兩棲作戰時提供火力支援以及掩護。而為了將該型驅逐艦的設計初衷貫徹到底,格哈特-吉羅公司不僅僅特地縮短了全艦的長度,還在相對裝甲車輛尺寸而言本就巨大的船體上反覆加強了主裝甲帶,費工費時的結果是其理論上甚至可以直接抵抗自100米外這一極近距離射來的105 mm脱殼穿甲彈。基於對蘇聯水下力量所使用的多種魚雷的情報分析,以及再明顯不過的扶持本國企業的念頭,撒丁王國的海軍部長在軍備聯席會議上反覆強調了抗雷擊的重要性;格哈特-吉羅公司因此最終同意了搭載新型魚雷防護系統的要求,來自撒丁王國的普列塞X型水下防護系統使得該型驅逐艦擁有了令人歎為觀止的抗雷擊能力。
除此之外,來自雷神公司的另一項技術讓該型艦得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特長:這種被稱作“黑洞”的、由高科技電磁力場發生系統與複合波長制導誘餌系統組成的特殊裝置,可以創造出一個大範圍的、對大部分金屬彈藥與制導彈藥有效的“吸引力場”,將來襲的敵軍導彈、炮彈、魚雷通通吸引到自己身上,讓驅逐艦本身成為貨真價實的肉盾。這一裝置也使得此型兩棲戰艦(即突襲驅逐艦)獲得了同盟國海陸雙軍種部隊的一致好評——何種槍林彈雨也無法傷害她所保護的友軍;當然,負責被集火的驅逐艦上的乘員將會按照預案在黑洞力場被激活後火速進入專用的逃生艙,特種防護技術集合而成的小艇將在船隻不幸遭到擊沉的情況下最大程度保護其內乘員,力場內的其他部隊也大都力求在良好的輸出環境下搶先摧毀對方的高致命性單位。
在南太平洋那場突如其來的海上衝突中,舷號為954的突襲驅逐艦因為夜間的惡劣海況脱離了盟軍特遣艦隊;在友軍戰艦和昇陽海軍因“不明”原因發生交火以後,DD-954“拉菲”號突襲驅逐艦從側翼加入了戰鬥,並一度突擊至昇陽艦隊的旗艦“比睿”號巡洋艦附近。激烈的交火中,“拉菲”號使用主炮連續命中了“比睿”號的艦橋,甚至在情急之下違規使用深彈拋射器攻擊敵艦,成功損壞其上電氣設備引發火災,讓“比睿”號成為了最顯眼的晚間篝火。盟軍特遣艦隊隨即使用光學設備輔助瞄準並修正落點,短時間內的高密度集火迫使“比睿”號退出戰鬥。由於DD-954的英勇作戰事蹟,再加上同盟國以此為契機全力開動的宣傳機器,“拉菲”號一度成為了自由國度中最為亮眼的船名,並獲得了“托克勞的瘋狗”之稱。
在今後曠日持久的戰爭中,突擊驅逐艦登上了那份盟軍各型各類作戰分隊“最希望配合其協同作戰”的單位排行榜,並且不出意料地名列前茅。畢竟就如那些搶奪突襲驅逐艦再遙控她們進入戰場的神州司械們所言——“誰會在戰場上嫌自己命大啊。” [1] 

突襲驅逐艦戰場摘要

戰場偵察已經揭示了至少以下要點:

突襲驅逐艦兩棲突擊

——突襲驅逐艦在龐大的盟軍艦隊中只能算是小傢伙,但是可以執行兩棲作戰的她們卻能在實戰中發揮更為靈活的作用,常規的蘇聯裝甲部隊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這些他們眼中的龐然大物。

突襲驅逐艦冷海黑洞

——突襲驅逐艦的“秘密武器”是某種直觀表現為可以吸引敵方炮火的力場;其在前行拖拽敵方來襲導彈與炮彈的同時還會改變它們的彈道,以此變相提升自己的防禦能力。有傳聞稱,是假扮成大使館工作人員的盟軍間諜從進行電磁科技研究數十年之久的神州竊取了力場的主要組成技術——電磁偏轉護盾。

突襲驅逐艦獵殺潛航

——與其他驅逐艦一樣,突擊驅逐艦也是盟軍反潛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她們靈敏的聲吶能夠準確定位潛艇,並利用自己的航速優勢逼近對方,然後使用智能的深水炸彈將她們送入海底,如果敵軍潛艇敢於在全艇進水的情況下拒絕上浮的話。

突襲驅逐艦小心車禍

——在陸地上,突襲驅逐艦可以輕易地碾碎大部分載具與障礙物。不過此時的她們稍顯笨拙,並不適合協同盟軍的高速輕裝部隊進行機動作戰。

突襲驅逐艦海餐盛宴

——由於特殊的履帶設計,在上面塗刷船底漆是毫無意義的,這使得突襲驅逐艦的四條巨型履帶在航行中往往會沾覆上許多海洋動植物。通常情況下,在這一過程中無所事事的海軍陸戰隊隊員會被指派攜帶潛水機器人來清理這些頑固的小玩意。儘管這是個不折不扣的苦差事,但考慮到突擊驅逐艦的食物配給不可能像豪華的航空母艦餐廳一樣豐盛,於是這些額外的“加餐”使陸戰隊員們對清理船底趨之若鶩,尤其是在某個幸運兒在牡蠣裏找到珍珠之後更是如此。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