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突肛擬角蟾

鎖定
突肛擬角蟾,學名是Ophryophryne pachyprocta,為鋤足蟾科擬角蟾屬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
突肛擬角蟾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3] 
中文名
突肛擬角蟾
中文目名
無尾目
中文屬名
擬角蟾屬
中文科名
角蟾科
拉丁文目名
ANURA
拉丁文科名
Megophryidae
拉丁文屬名
Ophryophryne
拉丁文種名
pachyproctu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Kou, 1985

突肛擬角蟾簡介

突肛擬角蟾 突肛擬角蟾
頭小而高;吻短,吻端平切呈盾狀,前突;吻稜明顯;頰面內斜;鼓膜大;上頜和犁骨均無齒;舌呈梨狀,後端無缺刻。後肢較長,脛跗關節前伸達眼或眼後;無趾緣膜,內蹠突桔紅色。雄蟾體長28—30mm,雌蟾體長25—26mm。棲於海拔900—1000m熱帶季雨林的灌木叢中。蝌蚪體小細長,口位於吻前端,唇呈漏斗狀,無唇齒和角質頜。該種目前僅見於我國的雲南。 [1] 

突肛擬角蟾形態特徵

突肛擬角蟾 突肛擬角蟾
雄蟾體長28~30 mm,雌蟾體長25~26 mm。頭小而高,頭長略小於頭寬或幾乎相等; 吻部短而高、呈盾形,吻端遠超出下唇,吻稜明顯,口很小,瞳孔橫橢圓形,上眼瞼有一個細長的肉質突,鼓膜大; 有耳柱骨,上頜無齒,亦無犁骨齒。兩眼間多有一個 “▽” 形膚稜; 體背面膚稜變異大,呈“Y” 或 “H” 形; 肛門上方有一個 “∞” 形突起; 股、脛部有 2~4條橫膚稜; 體腹面光滑,腋腺小呈白色,位於胸側,股後腺明顯。前肢較細,前臂及手長近於體長之半; 後肢適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后角或眼,左右跟部相遇,趾間無蹼或略顯蹼跡,趾側無緣膜。背面灰色或灰褐色,兩眼間多有褐黑色三角形斑,體側有4~6個黑色斑點; 四肢具2~4條棕黑色橫紋; 內、外掌突部位橘紅色; 指、趾末端淡紅色; 頭體腹面淺灰色,腹後部有黑斑點,股部腹面有灰色雲斑。雄性肛部上方明顯向後突起,第一、二指具婚墊,有單嚥下內聲囊。第38期蝌蚪體全長45 mm,頭體長13 mm,尾長33 mm左右; 口位於吻前端,呈菱形漏斗狀; 頭體背面無斑,尾肌發達,尾鰭較低平,尾末端鈍尖。 [2] 

突肛擬角蟾生物學資料

突肛擬角蟾 突肛擬角蟾
該蟾生活於海拔900 m左右的常綠闊葉林邊緣,林內還有竹類和灌叢。11月中旬夜晚,該蟾多在小流溪兩側 5~30 m之間的叢林下,多蹲於灌木或草叢葉片上發出 “唧兒、唧兒” 的鳴聲,每次平均由7(1~12)個短聲組成,每1~3分鐘鳴叫一次。 [2] 

突肛擬角蟾種羣狀態

該蟾分佈區狹窄,其種羣數量較少。受脅等級:易危VU。 [2] 

突肛擬角蟾分佈

雲南 (勐臘) ; 國外分佈於老撾、越南。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