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穿過圩場

鎖定
《穿過圩場》是當代作家羅南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17年6月。 [2] 
該書以作者家鄉廣西凌雲縣邏樓鎮為地域背景,描述當地的民族風情,作出個人情感的想象和體悟。作者筆下充滿對父母親以及鄉鄰們的真摯情感、對鄉村生存狀態的細緻體察,文字中纏繞着她對故鄉的人們揮之不去的悲憫情結和温暖記憶。 [4] 
作品名稱
穿過圩場
作    者
羅南
文學體裁
散文集
首版時間
2017年6月
字    數
18萬字

穿過圩場內容簡介

該書由11篇散文集結而成,羅南以自己的出生地——桂西北的邏樓鎮山邏街為背景,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再現出具有濃郁壯鄉特色的山川景色、民俗文化和鄉土記憶,抒發了對親情、鄉情以及日常生活的諸多感悟。 [4] 

穿過圩場作品目錄

被腳印串起來的街道
藥這種東西
婭番
在時間的皺褶裏
豁口
穿過圩場
媽媽的味道
未嫁女
奔向那地
老楓樹下的來弟們
水之上
後記:朝着光的方向奔跑 [2] 

穿過圩場作品鑑賞

穿過圩場主題思想

該書體現了鮮明的鄉土人倫和民族特性。羅南擅於深入到鄉村生活的內部,聚焦鄉村生活的原生態,反映鄉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鄉土人倫和民族特性在其筆下得到凸顯。在《被腳印串起來的街道》裏,婆大跟姨婆爭鬥了半個世紀,不屈不撓,但她們卻是用這種罵街的方式,惺惺相惜,互相取暖,互相支撐着一起活下去。《豁口》圍繞父親的離世展開記憶的挖掘。在父親逝世之前,“我”依次失去了祖母、六堂哥、小叔叔、四伯、姑媽,只是那個時候,歲月還沒有成長到讓“我”認識悲傷。父親的離開對於“我”來説,就好像磕開了一道豁口,讓“我”驀然看到時間的黑洞,第一次品嚐到悲傷的味道。“我”才逐漸領會死亡的真正含義,逐漸成長為像母親、大姐那樣堅強的壯族女子。在《水之上》中,庫淹區的百樂街人起初排斥搬遷,後來慢慢適應,伴隨着劇烈的疼痛,慢慢在一塊陌生的土地上重新紮根、發芽,開枝散葉,安身立命。
在羅南的散文中,沒有太多温情脈脈的表達,情感都隱忍在心裏、在細節中。正如《豁口》中所説,“父親從來不説想或者愛。我們都不説想或愛。這些濕淋淋的柔軟温暖的字眼兒我們從來不使用。我們把它們深埋在心裏,直到它們長成歲月的一部分。”而在《藥這種東西》中,四伯父對四伯母的救治可謂鍥而不捨,四處拜師,四處尋藥,並根據藥性自己配方,文中沒有一句謳歌和讚美,但那份包容、責任和愛意,盡在不言中。從羅南的文字裏,讀者看到山邏街上卑微生命的掙扎,坦蕩着鄉村生活真實的紋理,生存的艱難直抵人心。而在這個過程中,也讓讀者看到壯族人民的勤勞、隱忍和堅韌不屈的民族性格。 [5] 

穿過圩場藝術特色

該書中的散文體現出作者對廣西散文傳統的繼承與創新。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廣西散文以描寫民族地區的自然風光、民族風情,反映廣西少數民族的生活為主;進入21世紀,作家們的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天地。羅南的散文同樣體現了這兩種傾向,既有濃郁的鄉野氣息、濃厚的鄉土情懷、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藴,又體現出開闊的視野、現代的意識,對人情倫理有深刻的洞察,於細微之中見深厚,於柔軟之中見通達。 [5] 

穿過圩場作品影響

研討會
2017年10月28日,凌雲縣文聯召開“凌雲文學創作研討會”。馮藝、劉兆林、石才夫、肖克凡、嚴風華、黃佩華、王冰、李約熱、黃鵬、黃土路、韋露等作家評論家和百色本土作家匯聚一堂,從散文寫作傳統、鄉土寫作、地域寫作等角度對《穿過圩場》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討論。 [4] 
獲獎記錄
2018年1月18日,《穿過圩場》獲第八屆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 [1] 

穿過圩場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穿過圩場》
2017年6月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978-7-5495-9899-1 [2] 

穿過圩場作者簡介

羅南,廣西凌雲人,壯族,自2015年起下鄉扶貧。有小説、散文發表於《作家》《花城》《民族文學》《廣西文學》等刊物,著有散文集《穿過圩場》。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