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穿心店村

鎖定
穿心店村位於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九畹溪鎮,由原金柱頭、南衝、穿心店三個村合併而成。全村面積30.28平方公里,8個村民小組, 526户,1622人。
中文名
穿心店村
別    名
穿心店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九畹溪鎮

穿心店村村情概況

該村黨總支下設3個黨支部,7個黨小組,現有黨員64人。
2010年該村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239萬元,農民人平年純收入 2945元。該村黨組織大力加強基層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不斷增強村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努力爭創“五星級黨組織”。
該村村兩委帶領全村人民羣眾,搶抓機遇,克難奮進,順勢而上。先後實施了農村電網改造、新一輪扶貧開發整村推進、煙電配套、煙水配套、煙房配套、農村安全飲水、退耕還林、公路硬化、防雹站新建和改擴建等項目和工程。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配套,極大地改善了該村人民羣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1] 

穿心店村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04.00畝(其中:水田146.00畝,旱地58.00畝),人均耕地1.17畝,主要種植糧食、蠶桑等作物;擁有林地130.00畝;水面面積2.00畝,其中養殖面積2.00畝;其他面積137.90畝。

穿心店村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路、通水、通電、通電視、通電話。全村35户全部通自來水。有35户通電,有30户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户30户(分別佔農户總數的100%、85.71%和85.7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户數25户,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户數10户(分別佔總數的71.43%和28.57%)。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大麗高等級公路從村內經過,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0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2輛,摩托車3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户12户;裝有太陽能農户3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户12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04畝,有效灌溉率為100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46.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83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户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户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户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9户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穿心店村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8.0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00萬元,佔總收入的 10.18 %;畜牧業收入19.00萬元,佔總收入的 17.5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43頭,肉牛20頭,肉羊0頭);漁業收入1.00萬元,佔總收入的 0.93%;第二、三產業收入72.00萬元,佔總收入的 66.62 %;。農民人均純收入1,954.00元,農民收入以二三產業、畜牧業為主。

穿心店村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06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5.58萬元,佔農村經濟總收入 14.4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生豬、蠶桑特色產業。

穿心店村人口衞生

該村現有農户35户,共鄉村人口177人,其中男性87人,女性90人。其中農業人口175人,勞動力95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白族、納西族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70人、白族5人、納西族2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75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 100 %。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衞生所和鎮(鄉)衞生院, 距離村委會衞生所3公里,距離鎮衞生院3公里。

穿心店村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三合小學,中學生就讀到義朋中學。該村距離小學校3.00公里,距離中學3.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1人,其中小學生13人,中學生8人。

穿心店村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3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76.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併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方式公開。

穿心店村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5人,黨員中男黨員2 人,女黨員3人。

穿心店村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由於經濟落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難以開展,機械化程度低,農業抗風險能力弱,農業效益低下;
2、由於與麗江古城區七河鄉用水矛盾突出,稍有不慎就導致雙方衝突,為社會穩定埋下不和諧因素;
3、基層組織建設薄弱,農村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藉助我村區位優勢,依託傳統磚瓦燒製,正確引導、安全生產、合法開採、規模化經營,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2、抓好支柱產業的培植,大力發展畜禽養殖業,擴大生豬養殖規模, 爭取五年內生豬養殖達1000頭以上;
3、大力發展栽桑養蠶技術,積極發展蠶桑業,把可利用之地全部發展成蠶桑,來增加農民的收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