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穿刺短體線蟲

鎖定
受侵染的馬鈴薯地上部的主要症狀就是長勢衰退。受侵染的植物生長受到抑制,葉片出現圓斑形的黃花。受侵染部位的根成結狀,根的中柱以外的外皮層逐漸褪去。於是就形成壞死根和明顯可見的黑色的病部,根一般會死去。
中文名
穿刺短體線蟲
中文學名
穿刺短體線蟲
亞    目
墊刃亞目
墊刃總科
亞    科
短體亞科

穿刺短體線蟲寄主

350餘種植物、主要是果樹、蘋果、櫻桃、煙草、甘薯、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梨樹Pyrus sp.、核桃

穿刺短體線蟲分佈

國外:在所有的温帶地區的國家;國內:遼寧省海城市、山東省高唐縣。

穿刺短體線蟲傳播途徑

此病害可由種子和塊莖傳播。
檢疫方法:

穿刺短體線蟲檢驗方法

受檢材料:凡是來自疫區植物材料的根系和土壤均為受檢材料。
採樣:採集受檢植物材料10株的根系及根際土壤500ml。

穿刺短體線蟲線蟲的分離

因短體線蟲為根系內寄生遷徙性線蟲,既要分離土壤裏的遊離線蟲,又要分離根內的線蟲。分離土壤裏的線蟲,採用淘洗—過篩—離心法。分離根系內線蟲,採用淘洗—過篩—淺盤法,或淘洗—過篩—貝曼漏斗法。洗淨的根系或從40號篩目收集的根系材料,剪成1cm以下的根段,放進漏斗或淺盤,連續幾日收集線蟲。

穿刺短體線蟲形態特徵

穿刺短體線蟲測量數據

據Sher & Allen (1953)
雌蟲:L=343~811μm;a=19~32;b=5.3~7.9;c=15~24;V=75~84;spear=15~17μm;exp=74~101μm。
正模(雌蟲): L=530μm;a=26;b=5.8;c=16;V=81。
雄蟲:L=305~574μm;a=23~34;b=5.4~7.3;c=16~22;T=36~58;spear=13~16μm;spicules=14~17μm;引帶=3.9~4.2μm;exp=66~79μm。
據段玉璽(1994)
雌蟲(n=20):L=430~475μm;W=17.5~20μm ;a=23~27;b=6.1~7.2;bˊ=4~5.3;c=20~23.1;cˊ=1.8~2;唇高2.8μm ;唇寬8.6μm;spear=15μm;DGO=2.5μm;AM=42.5~45μm;ex=65~80μm;V=75~84;PUS=21~28μm;Tail=17.5~23μm;尾紋15~27條;phas=9~12μm;口針基球高2.2μm;口針基球寬3.8~4.2μm。
雄蟲(n=1):L=420μm;W=15μm ;a=28;b=9.6;bˊ=4.2;c=24;cˊ=1.8;唇高2.8μm ;唇寬8.6μm;spear=12.5μm;DGO=2.5μm;AM=46.8μm;ex=75μm;spi=15;G=3.5~4.0μm;Tail=17.5μm;phas=9.5μm;口針基球高2.2μm;口針基球寬4.2μm。

穿刺短體線蟲形態描述

雌蟲:蟲體温和熱殺死後呈直形。表皮紋纖細,體中部表皮環紋寬1.2μm,側區具4條側線,外部2條側線為鋸齒狀,外部的兩條側帶在蟲體後部區域被橫紋折斷,中部側帶有的地方有不規則的橫紋,側線不延至尾端,截止於尾的中部。唇區較高,稍分離,有3條唇環,唇區前部平。頭架發達,向體後延伸至第二條體環的中部。口針發達,口針基球為寬圓形。背食道腺開口距口針基球2.5μm,中食道球近圓形,寬度約為該處蟲體直徑的1/2。食道腺從腹面覆蓋腸的前端,長度為30~40μm。排泄孔位於食道與腸交界處的後方或同一水平線上,半月體緊挨在排泄孔的前方。前生單卵巢,卵母細胞單行排列,受精囊中等大小,寬度約佔該處蟲體寬度的2/3,圓形,內部有精子。陰道直而短,長約為陰門處體寬的1/4。後陰子宮囊未分化,較短,長約為陰門處蟲體直徑的1~1.5倍。尾錐形,尾端圓無紋,尾端表皮略有加厚,尾腹面有15~27條體環,側尾腹孔位於尾的中後部。
雄蟲:常見,體長略短於雌蟲,形態與雌蟲相似。側區4條側線一直延伸至交合傘處。交合刺纖細,長約15μm;引帶簡單,長為3.5~4.0μm;交合傘較大,邊緣呈不規則鋸齒狀,側尾腺孔位於尾的中部。

穿刺短體線蟲生活習性

穿刺短體線蟲生物學特性

穿刺根腐線蟲(P.penetrans)是一種小的不分節的圓形可遷移的內寄生線蟲,通常寄生於根內,但可在根和土壤中自由移動。卵常產在植物組織內或土壤中。以二齡幼蟲孵出,經過一次蜕皮後成為三齡,再蜕一次就成四齡。四齡幼蟲再蜕皮就成為可進行繁殖的成蟲。幼蟲、成蟲都取食根表皮的細胞並在皮內寄生。可侵染土豆根、匍匐莖、維管束。在種植期內可見到各齡蟲態,但四齡幼蟲和成蟲是主要的越冬蟲態。在緩慢脱水的土壤中線蟲可存活,北方的種羣還可耐寒。隨着季節的變化,P.penetrans蟲口數量也在不斷變化。
根結線蟲取食根表皮細胞,細胞被取食殺死後,幼根也會死亡。由於這種線蟲在根與土壤之間的來回遷移,為細菌、真菌的進一步侵染提供了可能。
已知有好幾種線蟲與真菌之間的相互作作用。例如黃萎輪枝菌(Muller,1974)。木黴屬的種抑制P.pentrans(Miller和Anagnostakis,1977)。在緩慢脱水的土壤中,P.penetrans可以在不利的、無水的條件下生存超過2年(Townshend,1984)。在苜蓿上,發現P.penetrans能抑制Ditylenchus dipsaci(Vrain,1978)。

穿刺短體線蟲致病機理

上述馬鈴薯早衰複合病就是由兩種病原引起,即土傳真菌Verticillium dahliae和植物病原線蟲P.penetrans。 V.dahilae是一種子囊菌,可引起很多植物維管束萎焉,包括土豆、玫瑰、草莓、菊花及棉花等。是一種單循環病害,病原每年只有一個繁殖循環,這在由土傳真菌引起的病害中是很典型的。馬鈴薯早衰複合病病害循環與馬鈴薯在生長季節內的生長和發育過程相對應。V.dahliae休眠孢子是這種病害的初侵染源。休眠孢子在感病寄主根部萌發,並侵入根外表皮的細胞,或者由於P.penetrans在根部的遷移而侵入寄主。P.penetrans是內寄生可遷移性線蟲,在各個齡期均可自由地在根內外移動。菌絲在細胞內和細胞間擴散,最後到達木質部,在這裏分生孢子形成並隨着汁液在植株體內傳輸,植株由此而被系統侵染,馬鈴薯早衰複合病症狀最終形成。植株死亡後,菌絲可長滿整個壞死組織,如果組織腐爛,則可形成無侵染活性的菌核進入土壤休眠,這樣可使土豆減產20%。第二年如果繼續種植馬鈴薯,此病害便會再度發生並且加重。
在一些寄主如核桃上,線蟲可在比較大的根內大量繁殖,並形成大的壞死根結。如果在受侵染的土壤中以種子進行種植,通常植株不會發育到正常大小,而且長勢都不好。
影響病害發生的因素還有土壤的濕度、氣候條件及種植品種的抗性。

穿刺短體線蟲種羣分佈

國外:在所有的温帶地區的國家;國內:遼寧省海城市、山東省高唐縣

穿刺短體線蟲危害症狀

穿刺根腐線蟲取食塊莖在其上形成丘狀物,最後形成黑色印記。所表現的症狀有從下部開始的葉呈"V"形黃花、變褐和上部葉片萎焉,其他症狀有小葉捲曲、頂燒,最終導致植株死亡。被侵染的植物長勢衰弱,葉片萎黃,數量減少,頂端分枝的生長被抑制,作物常量下降。

穿刺短體線蟲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可以包括從土壤燻蒸到合理的耕作循環制度,但是由於P.penetrans寄主範圍廣泛,所以輪作比較困難。其中種植抗性品種和播種前使用殺線蟲劑是最有效的。 [1] 
編號: S00018
學名: Pratylenchus penetrans (Cobb,1917) Chitwood & Oteifa,1952
中文名: 穿刺短體(根腐)線蟲
異名: Tylenchus gulosus Kuhn,1890; Fischer,1894
Tylenchus penetrans Cobb,1917
Tylenchus pratensis in Steiner,1927; Bovien,1927; Steiner,1932
Tylenchus (Chitinotylenchus) penetrans in Rahm.1928,1929
Anguillulina pratensis in Goodey,1932&1933W.Schneider, 1939
Pratylenchus pratensis in Filipjev & Schuurmans Stekhoven,1941 Goodey,1951
Pratylenchus penetrans in Sher & Allen,1953 Tylenchus pratensis de Man,1981;1984
英文俗名: Cobbs meadow nematode;Cobbs root lesion nematode
檢疫分類: 三類檢疫性線蟲
科學分類: 屬於墊刃目(Tylenchida)、墊刃亞目(Tylenchina)、墊刃總科(Tylenchoidea orley,1880)、短體科(Pratylenchidae)、短體亞科(Pratylenchuinae)、短體屬(Pratylenchus)。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