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空間防禦

鎖定
空間防禦是在地球大氣層以上空間進行防禦作戰的軍事行動。隨着軍備競賽的加劇,軍用航天站將建立起來,從軌道上可能對地面進行核攻擊,這就使空間防禦問題變得複雜化。
1957年以來,美、蘇等國相繼發射人造地球衞星,其中多數是直接為軍事目的服務的。美國大量的軍用航天器充斥空間,一旦發生戰爭,敵對雙方都想盡快摧毀對方的各種軍用航天器,以爭奪空間優勢。 [1]  戰爭從陸地、海洋、高空延伸到外層空間。在1982年專門成立了空間防禦司令部,蘇聯也有相應的機構承擔空間防禦任務。
中文名
空間防禦
外文名
space defence
所屬領域
軍事科技,應用物理學
情況分類
主動空間防禦,被動空間防禦

空間防禦情況分類

空間防禦有主動和被動兩種情況。
主動式空間防禦需要建立空間目標監測網和相應的指揮控制系統,以便對空間目標進行不間斷的監測,及時發現敵方有威脅的航天器,識別並判定其性質,測定其軌道,迅速作出決策,運用適當的武器進行截擊。截擊的手段是以空間為基地的衞星航天飛機航天站上裝備的攻擊武器,或以地面為基地的導彈激光武器等(見反衞星技術)。
被動式空間防禦是以某種自身防禦的方式來達到保存自己的目的。手段有航天器偽裝、攜帶警報系統、自身加固和一星多用等。偽裝方法之一是在航天器表面塗上吸收電波的保護層,本身也不發射無線電信號,使敵方難以發現。另一種偽裝方法是一星多用,軍用與民用合一。如通信衞星同時擔負導彈預警、核爆炸探測電子偵察等軍事使命,以民用掩蓋軍事用途。若衞星上裝有警報系統,一旦出現空間襲擊的徵兆,警報系統就會立即向地面發出警報,以便採取相應的對策。例如,衞星上的太陽電池陣易受破壞,為了防禦目的可以改用核電源等。

空間防禦相關計劃

1983年10月,美國國防部制訂的“戰略防禦倡儀”計劃(又稱“星球大戰”計劃),也是空間防禦的一部分。 [2]  主要內容是在空間或地面部署以定向能武器(如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微波武器等)為主體,包括截擊衞星、截擊導彈的反彈道導彈武器系統,以便在空間攔截和摧毀來襲的彈道導彈彈頭。
紅外探測與跟蹤系統在美國部署的彈道導彈防禦體系中(尤其是在彈道導彈發射早期預警和動能攔截彈高精度制導等方面)起着關鍵作用。為了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其彈道導彈防禦體系,近年來美國正在進一步發展新一代彈道導彈防禦紅外系統及技術,包括天基高軌道紅外預警系統,空間監視與跟蹤系統,機載紅外探測系統以及動能攔截彈紅外成像導引頭,以構建涵蓋天基高軌早期預警,天基低軌全彈道跟蹤,機載助推段及上升段跟蹤和彈載跟蹤導引的全域紅外探測武器裝備體系. [3] 
參考資料
  • 1.    王戎瑞. 美國空間防禦系統的若干進展[J]. 激光與紅外, 1989(5):15-19.
  • 2.    馮雲皓. 美國家科學院發佈報告討論美安全空間防禦與防護[J]. 防務視點, 2017:53-55.
  • 3.    範晉祥, 郭雲鶴. 美國導彈防禦系統全域紅外探測裝備的發展、體系分析和能力預測[J]. 紅外, 2013, 34(0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