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空間地質學

鎖定
空間科學的分支學科。它是應用地質學、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太陽系各類天體的物質組成、地質構造、內部構造和地質演化過程的一門新興學科,亦稱宇宙地質學或天體地質學。它的發展與空間科學技術、天文學、地質學和空間化學的研究進展密切相關。空間地質學的研究成果可為探討早期太陽星雲內化學元素的分餾、太陽星雲物質的凝聚、聚集和吸積作用,太陽系各類天體形成的物理化學條件和部位,以及吸積形成行星後的熱歷史提供重要的依據。研究的主要領域有:行星地質學、衞星地質學、宇宙礦物學等。
中文名
空間地質學
外文名
Space geology
所屬學科
空間科學
應用原理
地質學、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學
研究方向
各類天體的物質組成、地質構造

空間地質學簡史

1877年俄國學者列謝維奇(В.В.Лесевич)根據對隕石和行星望遠鏡光譜學的研究,首次應用“天體地質學”這一術語。20世紀50年代以前,人類僅能從地球上用望遠鏡對月球和其他天體進行觀測,瞭解其形狀、大小、密度及表面特徵,並通過天體的反照率和反射光譜推測它們表面的物質組成。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末期,美國和蘇聯相繼發射了一系列宇宙飛船,分別對月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及行星際空間進行了探測和研究,拍攝了大量分辨率較高的行星表面精細照片,繪製了類地星體(水星、金星、月球和火星)的地質圖及地質構造略圖,在此基礎上初步瞭解了類地行星的地質演化歷史。美國發射的宇宙飛船對類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行星環進行了較系統的觀測和研究。美國“海盜”1號和2號宇宙飛船在火星表面着陸,蘇聯“金星”13號和14號宇宙飛船在金星表面着陸,直接分析了火星和金星土壤的化學成分,積累了大量珍貴的資料,大大擴展了空間地質學的研究內容。

空間地質學研究內容

空間地質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有:綜合整理和解釋對行星體遙感觀測和載人宇宙飛船探測的資料,在此基礎上推測行星表面的地形特徵、地質構造及地質的演化歷史;行星表面隕石撞擊坑的分佈和密度;行星的火山作用及火山岩的分佈;行星表面物質的化學組成、岩石學和礦物學;行星表面物質的同位素年代學及行星的熱歷史、內部構造和作用過程等。此外,隕石的研究有助於瞭解隕石物質早期歷史,從而進一步推導太陽系物質來源、形成行星的初始物質、行星形成的物理化學環境、方式和過程以及太陽系的化學演化歷史。

空間地質學研究手段

空間地質學的主要研究手段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利用飛近行星的宇宙飛船探測行星大氣和行星表面,採用γ射線譜、X射線熒光光譜、紫外線光譜以及光度測定、紅外輻射測量、微波輻射測量及雷達探測等手段主要測定行星表面鉀、鈾、釷及其他元素的丰度;測定表面物質的物理性質(如密度);測定表面成分並提供行星表面的作用過程和行星分異作用的信息;測定大氣成分並提供行星體去氣作用及熱歷史的資料;測定反照率並提供行星表面地形起伏,結合重力資料進一步瞭解行星殼層的均衡作用;測定表面化學、行星土壤的成熟度及行星分異程度及行星表面的温度等;②載人宇宙飛船和無人駕駛宇宙飛船直接在行星表面着陸,採集樣品或直接分析着陸點附近土壤和岩石的化學成分,並對行星表面及內部的熱流和地震波速等地球物理參數進行探測;③直接分析隕石和月球樣品的物質組成、物理性質和同位素年齡;④根據上述探測資料和分析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提出行星的地質演化模式。
展望 基於目前空間地質學的研究內容和現狀,今後除繼續探測類木行星外,將利用宇宙飛船集中探測類地行星、小行星和彗星,並試圖從火星、金星及小行星取到樣品,以深入瞭解太陽系各天體的成分和物理狀態。

空間地質學參考書目

E.A.金著,王道德、謝先德、曹鑑秋譯:《宇宙地質學概論》,科學出版社,北京,1983。(E.A.King,SpaceGeology An Introduction,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1976.)
B.P.Glass,Introduction to Planetary Geology,Cambridge Univ. Press, Cambridge,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