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

鎖定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Spatial Information and Digital Technology)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於計算機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1] 
該專業是一門集信息科學、空間科學、計算機科學、管理學等多門學科為一體的交叉學科專業,培養具有紮實的軟件工程基礎、通信及計算機技術、空間決策方法等複合知識結構,掌握大型數字工程設計和管理能力,能從事該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應用、信息服務和管理等工作的綜合、應用型高級人才。 [2] 
中文名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
外文名
Spatial Information and Digital Technology
專業代碼
080908T
專業層次
本科
學科門類
工學
專業類別
計算機類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發展歷程

1998年,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1998年頒佈)》,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正式出現在該目錄的《經教育部批准同意設置的目錄外專業名單》中,專業代碼為080903W。 [3] 
2012年,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調整為計算機類專業,專業代碼變更為080908T。 [4] 
2020年,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為工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80908T,屬計算機類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5]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良好的道德與修養,遵守法律法規,具有社會和環境意識,掌握數學與自然科學基礎知識以及與計算系統相關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備包括計算思維在內的科學思維能力和設計計算解決方案、實現基於計算原理的系統的能力,能清晰表達,在團隊中有效發揮作用,綜合素質良好,能通過繼續教育或其他的終身學習途徑拓展自己的能力,瞭解和緊跟學科專業發展,在計算系統研究、開發、部署與應用等相關領域具有就業競爭力的高素質專門技術人才。 [1]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參考總學分:建議參考總學分為140~180學分。 [1] 
  • 人才培養基本要求
一、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按照教育部統一要求執行。
二、業務方面
(1)掌握從事專業工作所需的數學(特別是離散數學)、自然科學知識,以及經濟學與管理學知識。
(2)系統掌握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經歷系統的專業實踐,理解計算學科的基本概念、知識結構、典型方法,建立數字化、算法、模塊化與層次化等核心專業意識。
(3)掌握計算學科的基本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強烈的工程意識或研究探索意識,並具備綜合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方法和技術解決複雜的實際問題及對結果進行分析的能力。
(4)具有終身學習意識,能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和新技術、新知識,持續提高自己的能力。
(5)瞭解計算學科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具有創新意識,並具有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的初步能力。
(6)瞭解與專業相關的職業和行業的重要法律、法規及方針與政策,理解工程技術與信息技術應用相關的倫理基本要求,在系統設計過程中能夠綜合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安全、健康、倫理等制約因素。
(7)具有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8)具有初步的外語應用能力,能閲讀該專業的外文材料,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三、體育方面:掌握體育運動的一般知識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和衞生習慣,達到國家規定的大學生體育鍛煉合格標準。 [1]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課程體系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總體框架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的知識體系包括通識類知識、學科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實踐性教學等。課程體系須支持各項畢業要求的有效達成,進而保證專業培養目標的有效實現。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約佔15%,數學和自然科學類課程約佔15%,實踐約佔20%,學科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課程約佔30%。
人文社會科學類教育能夠使學生在從事工程設計時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各種制約因素。
數學和自然科學類教育能夠使學生掌握理論和實驗方法,為學生表述工程問題、選擇恰當數學模型、進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礎。
學科基礎類課程包括學科的基礎內容,能體現數學和自然科學在該專業中應用能力的培養;專業類課程、實踐環節能夠體現系統設計和實現能力的培養。
課程體系的設置有企業或行業專家有效參與。 [1]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理論課程

  • 通識類知識
通識類知識包括人文社會科學類、數學和自然科學類兩部分。人文社會科學類知識包括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基本內容;數學和自然科學類知識包括高等工程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離散結構、力學、電磁學、光學與現代物理的基本內容。 [1] 
  • 學科基礎知識
學科基礎知識被視為專業類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計算思維、程序設計與實現、算法分析與設計、系統能力等專業基本能力,能夠解決實際問題。
建議教學內容覆蓋以下知識領域的核心內容: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信息管理,包括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關的基本技術和方法,並讓學生了解學科發展歷史和現狀。 [1] 
  • 專業知識
該專業主要課程示例如下:
示例一:電路分析基礎、信號與系統、模擬電子線路、數字電路與系統設計、高頻電子線路、計算機語言與程序設計、軟件技術基礎、微機原理與系統設計、數字信號處理、隨機信號分析、信息論基礎、空間信息分析理論、地理信息系統、通信原理、電磁場與電磁波、數字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數據庫原理與設計、算法與數據結構、虛擬現實與仿真、網絡程序設計、數字圖像處理基礎、深空通信、衞星通信、電子測量技術、數字測圖、GPS定位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示例院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6] 
示例二:程序設計、數據結構、數據庫原理、數字圖像處理、計算機圖形學、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基礎、空間定位技術、遙感圖像處理與應用、GIS設計與開發、遙感應用開發、WebGIS開發、數字工程原理與方法、數據可視化、虛擬現實等。(示例院校:重慶郵電大學) [7]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實踐教學

具有滿足教學需要的完備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實驗課程、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設計(論文),4年總的實驗當量不少於2萬行代碼。積極開展科技創新、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到各類工程單位實習或工作,取得工程經驗,基本瞭解本行業狀況。
實驗課程:包括軟、硬件及系統實驗。
課程設計:至少完成2個有一定規模和複雜度的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實習:建立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使學生認識和參與生產實踐。
畢業設計(論文):須制定與畢業設計(論文)要求相適應的標準和檢查保障機制,對選題、內容、學生指導、答辯等提出明確要求。保證課題的工作量和難度,並給學生有效指導;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題目和內容不應重複;教師與學生每週進行交流,對畢業設計(論文)全過程進行控制;選題、開題、中期檢查與論文答辯應有相應的文檔。
對畢業設計(論文)的指導和考核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 [1]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教學條件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教師隊伍

師資隊伍總體上應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2004)的相關要求。
  • 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要求
專任教師數量和結構滿足專業教學需要,中青年教師所佔比例較高,專任教師不少於12人,專業生師比不高於24:1。教師須將足夠的精力投入學生培養工作。
新開辦專業至少應有12名專任教師,在120名在校生基礎上,每增加24名學生,須增加1名專任教師。
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不低於60%,其中中青年專任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的比例不低於60%。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於30%。來自企業或行業的兼職教師能夠有效發揮作用。 [1] 
  • 教師背景和水平要求
1、專業背景
大部分授課教師的學習經歷中至少有一個階段是計算機類專業或計算學科學歷,部分教師具有相關學科、專業學習的經歷。專業負責人學術造詣較高,熟悉並承擔專業教學工作。
信息安全專業的專職教師還可以擁有通信、電子、數學、物理、生物、管理、法律和教育等相關專業的學歷且具有從事信息安全教學或科研工作的經歷。
2、工程背景與研究背景
授課教師應具備與所講授課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程序設計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承擔的課程數和授課學時數限定在合理範圍內,保證在教學以外有精力參加學術活動、進行工程和研究實踐,不斷提升個人專業能力。
講授工程與應用類課程的教師應具有與課程相適應的工程或工作背景,面向理科學生講授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師應具有與課程相適應的研究背景。
3、教學基本能力
全職教師必須獲得教師資格證書,具有與承擔教學任務相適應的教學能力,掌握所授課程的內容及其在畢業要求中的作用,以及它與培養目標實現的關聯,能夠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教學內容與特點、學生的特點和學習情況,結合現代教學理念和教育技術,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因材施教。參與學生的指導,結合教學工作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參與培養方案的制定。 [1] 
  • 教師發展
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有合理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為教師進修、從事學術交流活動提供支持,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重視對青年教師的指導和培養。
具有良好的學科基礎,為教師從事學科研究與工程實踐提供基本條件,營造良好的環境。鼓勵和支持教師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學生指導、學術研究與交流、工程設計與開發、社會服務等。
使教師明確其在教學質量提升過程中的責任,不斷改進工作,滿足專業教育不斷髮展的要求。 [1]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設備資源

總體上應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2004)的相關要求。
  • 教學設施要求
(1)教室、實驗室及設備在數量和功能上能夠滿足教學需要,生均教學行政用房不小於16平方米,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少於5000元;管理、維護和更新機制良好,方便教師、學生使用。
(2)保證學生以學習為目的的上機、上網、實驗需求。
(3)實驗技術人員數量充足,能夠熟練地管理、配置、維護實驗設備,保證實驗環境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4)與企業合作共建實習基地或實驗室,在教學過程中為全體學生提供穩定的參與工程實踐的平台和環境;參與教學活動的人員理解實踐教學的目標與要求,校外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具有項目開發或管理經驗。 [1] 
  • 信息資源要求
注重制度建設,管理規範,保證圖書資料購置經費的投入,配備數量充足的紙質和電子介質的專業圖書資料,生均圖書不少於80冊,師生能夠方便使用,閲讀環境良好,包括能方便地通過網絡獲取。 [1]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能滿足專業教學、建設、發展的需要,專業生均年教學日常運行支出不少於1200元。每年正常的教學經費包含師資隊伍建設經費、人員經費、實驗室維護更新費、專業實踐經費、圖書資料經費、實習基地建設經費等。新建專業還應保證固定資產投資以外的專業開辦經費,特別是要有實驗室建設經費。 [1]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質量保障

  •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質量監控機制,使主要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處於有效監控狀態;對主要教學環節有明確的質量要求;建立對課程體系設置和主要教學環節教學質量的定期評價機制,評價時應重視學生與校內外專家的意見。 [1] 
  •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及時掌握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就業質量、畢業生職業滿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以及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對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課程教學的意見和建議;採用科學的方法對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並形成分析報告,作為質量改進的主要依據。 [1] 
  • 專業的持續改進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持續改進機制,針對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採取有效的糾正與預防措施,進行持續改進,不斷提升教學質量,保證培養的人才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 [1]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培養模式

  • 導師制和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在教師指導下參加科研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對於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提高動手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為此構築多層次、多渠道的導師制和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多層次是指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展不同類型的項目設計。通過導師與學生雙向選擇,低年級參與興趣引導、基本技能訓練為主的認識和設計型實踐,高年級參與項目或競賽的綜合型和研究型實踐。多渠道指產學研結合,打破單一的課內教學模式,將課外實踐納入人才培養體系。通過與企業合作建設實習基地,派遣學生參加實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通過校企互聘,將業界新技術引入課堂,跟蹤最新的技術前沿。導師制和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有利於理論、科研與實踐能力的全方位培養。 [8] 
  • 複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以“致力於培養複合型、應用型空間信息與數字工程本科生”為目標,積極探索開放式、應用型的教育教學改革新途徑。構建三個層次的課堂育人體系,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知識學習體系和人格培養體系,培養複合型、應用型人才;以“遊學經歷”“項目經歷”和“企業經歷”為重要內容的“三種經歷”的本科教育改革,促成複合型、應用型人才;產學研整體共進,教與學和諧創新,造就複合型、應用型人才。
(1)三個層次的課堂育人體系改革,培養複合型、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方案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為核心,以加強基礎、拓寬口徑、注重實踐為重點,重視與課堂教學有關的實踐活動,注意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密切結合,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構建課內小課堂、校園大課堂和社會大課堂,三個課堂互相支撐,實現三個層次的課堂育人體系改革,培養複合型、應用型空間信息與數字工程人才。
(2)“三種經歷”促成複合型、應用型人才。圍繞複合型、應用型空間信息與數字工程人才培養質量和創新能力,結合本系聯合辦學的特點及國內外優勢資源,大力推進三種經歷:“遊學經歷”“項目經歷”和“企業經歷”的建設與實踐,促成複合型、應用型空間信息與數字工程人才的培養。
(3)產學研整體共進,教與學和諧創新,造就複合型、應用型人才。產學研融為一體,以產促學、以研帶學、以學助研、以學助產,已經成為空間信息與數字工程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上,追求“和諧與創新”,在和諧的層面,追求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教與學的和諧、學與學的和諧、教學理念與教學實施的和諧、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的和諧等;在創新的層面,追求課程體系、課程結構、實踐教學、培養規格的創新等,通過教與學的和諧創新,造就複合型、應用型空間信息與數字工程人才。 [9]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發展前景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考研方向

可報考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電子與通信工程、測繪工程、軟件工程等碩士專業。 [2]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就業方向

畢業生可以從事信息和通信系統、數字化國土、數字化城市的研究設計和製造工作,也可以在政府管理部門、軍事、經濟、科學研究部門從事系統管理工作。 [6]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名錄
地區
院校名錄
上海
上海海洋大學
----
湖北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重慶
重慶郵電大學
重慶移通學院
雲南
雲南師範大學
----
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
----
四川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河北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
陝西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河南
河南工業大學
----
福建
福建農林大學
廈門理工學院
安徽
滁州學院
----
----
----
----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中國高校之窗;摘錄時間:2021年6月18日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