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空軍戰略學

鎖定
空軍戰略學(air force strategics)研究空中戰爭和空中力量建設帶有全局性指導規律的學科。國家軍事戰略學的分支之一。以空中戰爭為主要研究對象。
中文名
空軍戰略學
外文名
air force strategics
空軍戰略學源於空軍建設、空中戰爭和空軍戰略理論研究的實踐,並隨着空中力量建設與運用的發展而發展。其產生和發展受一定的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等因素的制約,以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影響,並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社會變革、戰爭形態的發展而不斷充實完善。空軍戰略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形成較晚。美國、俄羅斯等國沒有使用空軍戰略學這一概念,但世界一些軍事大國對空中力量的性質、作用,以及對駕馭空中軍事鬥爭的戰略指導藝術的理論探索,卻是自航空器產生並運用於軍事鬥爭就開始的,並一直成為軍事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對空中戰爭的特點、規律以及空軍的建設與運用等戰略問題的研究,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學科領域。空軍戰略理論的產生,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空中力量早在1911~1912年的意土戰爭中就已出現在戰場上,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迅速發展,空中力量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其他軍種無法替代的作用,以及因此而產生的新的戰爭樣式――空中戰爭,引起了各國軍事當局的高度重視。英國“斯穆茨委員會”於1917年8月提交的《關於對抗空襲的航空組織和本土防禦》調查報告認為:“航空部隊和炮兵不同,它可以獨立於陸、海軍之外進行大規模作戰。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從空中大規模攻擊敵國領土,破壞其工業和居民中心,將成為主要戰爭樣式,而傳統的陸上和海上戰爭將可能退居第二位。”這個報告被稱為“英國空軍大憲章”。意大利的G.杜黑的《制空權》(1921)一書,提出了空中戰爭觀。他認為,空中力量的出現正在引起戰爭樣式的革命;空中戰場是決定性戰場,“掌握制空權就是勝利”,“沒有制空權,就註定要失敗”;“獨立空軍永遠應集中使用”;空軍的使用應強調進攻,首要使命是奪取制空權。其理論對世界各國產生了重大影響。美國的W.米切爾在其《空中國防論》(1925)等著作中也充分肯定空中力量的地位和作用,並在空軍力量建設與運用上提出了一系列獨到的見解。他指出:空中力量的出現,使戰場由線式變為面式,空中力量是決定性力量,奪取制空權是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必須建立一支獨立空軍,並明確提出空軍的使命是消滅敵方空中部隊,奪取戰場上空的制空權,摧毀遠離戰場的地面目標,摧毀戰場上的敵軍部隊,實施火力引導和情報收集;空軍應由驅逐航空兵、轟炸航空兵、強擊航空兵和偵察航空兵組成等。這些理論揭示了空中力量的本質和在戰爭中的作用,特別是制空權對戰爭的巨大影響,標誌着空軍戰略理論的初步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各軍事強國立足於軍事航空和防空技術的發展,結合本國情況和對未來戰爭的需要,對空軍戰略理論進行了廣泛探討,基本形成了兩大流派。一派是以英國、美國為代表的“空中戰爭”理論,強調空軍的獨立戰略作用,主張以戰略轟炸為主,摧毀敵國戰爭潛力和意志,贏得戰爭勝利;另一派是分別以德國為代表的“閃擊戰”理論和以蘇聯為代表的諸軍種緊密協同“戰略進攻”理論,強調戰場支援,主張空軍主要用於支援陸軍、海軍作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空軍第一次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爭實踐,空軍在軍隊中的獨立地位和戰爭中的戰略作用進一步得到確立,空軍戰略理論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制空權理論進一步深化,提出了制空權應區分為全面制空權和局部制空權;制空權具有相對性,奪取和保持制空權可以通過多種手段來達成。戰略轟炸理論得到修正和完善,進一步認識到戰爭初期突然性的戰略空襲擁有巨大的威力和潛力。支援地面軍隊作戰的理論有了創新,提出通過空中進攻支援陸軍、海軍作戰,並提出以航空火力支援、空中掩護、航空兵護送和航空偵察在方面軍進攻作戰中對陸軍進行不間斷支援的理論。防空的戰略地位得到確認,認識到加強以要地為中心的國土防空作戰,不僅在戰爭初期,而且對整個戰爭的進程和結局都具有重大影響,並提出了一系列防空作戰指導思想和原則。在戰爭期間,美國軍事理論家A.de塞維爾斯基於1942年出版了《空中力量制勝論》一書,在空軍戰略運用和建設等方面提出了許多觀點。他認為,沒有制空權,陸上和海上的作戰都無法進行,制空權已成為地球上任何陸上或海上戰略控制的首要條件;過去海軍用於摧毀海港、碼頭、海岸要塞等任務,今後都將用空中力量來完成;對敵國的封鎖已成為空中力量的職能,只有空中力量才能打敗空中力量;在空中作戰中,質量因素比數量因素更具有決定性作用,空中力量必須擁有自己的運輸力量等。空軍戰略理論進一步完善。中國近代,孫中山曾提出“航空救國”的戰略主張。1933年中國成立了空軍,並在抗日戰爭時期得到了運用,但未能發展成為一支戰略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正式成立。在長期的鬥爭中,人民空軍堅持貫徹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為鞏固國防、保衞祖國領空和維護國家主權與安全發揮了巨大作用,空軍發展成為一支重要的戰略力量,空軍戰略理論逐步形成,並不斷髮展完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和蘇聯為做好核戰爭準備,都十分重視研究空中核力量的發展建設和戰略運用,提出了以戰略轟炸機投擲原子彈、氫彈的核轟炸戰略理論,主張戰爭一開始就首先使用戰略轟炸機實施核突擊。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由於洲際導彈和導彈核潛艇的出現,形成了空中、海上、陸上“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將戰略轟炸機作為戰略武器三大支柱之一,成為空軍發展建設和運用的重點。80年代後,隨着國際戰略格局的發展變化和航空航天等高新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空軍戰略理論突出研究高技術局部戰爭條件下空軍的戰略運用,主張空軍既要和陸軍、海軍聯合作戰,立足遏制和贏得局部戰爭,又要準備獨立使用,完成某些戰略性任務,在實戰和戰略威懾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建設上注重向航空航天力量發展,實施防空防天一體化,爭奪外層空間的控制權。同時,根據非戰爭軍事行動地位的上升,重視空中力量在非戰爭軍事行動中的運用。20世紀末21世紀初,相繼爆發的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預示着世界新軍事革命的到來,戰爭形態開始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演變。在信息化條件下空中戰爭實踐的推動下,空軍戰略理論開始以實現信息化建設和應對信息化戰爭為核心的全面發展。在空軍運用上,出現了空天一體作戰等作戰理論;在空軍建設上,出現了建設“航空航天遠征部隊”等新概念。美國空軍1990年發表了《全球到達、全球力量》戰略構想文件,1994年制定了《未來空軍展望》文件,1996年發表《全球參與:21世紀空軍構想》文件,2000年又相繼發表《航空航天部隊:保衞21世紀的美國》《2020年空軍構想:全球警戒、全球到達和全球力量》等戰略構想文件,不斷深化其空軍建設與運用思想,促進了空軍戰略學學科的初步確立和戰略理論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為了完成中共中央賦予的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空軍的歷史使命,空軍從軍隊建設實際出發,根據當時的軍事鬥爭形勢和中央賦予的任務,積極研究空軍作戰使用問題。人民空軍成立不久,就受領了抗美援朝作戰任務。空軍積極貫徹毛澤東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思想,根據空中作戰特點,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作戰原則和戰法。50年代起,空軍遵照毛澤東關於“全力以赴,務殲入侵之敵”的指示,深入開展了國土防空作戰問題的研究,針對敵空中入侵活動的特點和規律,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防空作戰原則和戰法,指導空軍部隊有效地打擊了敵人的空中襲擾活動,保衞了國家的空中安全。60年代後,空軍根據國家安全形勢的變化,加強了反侵略戰爭空軍作戰運用問題研究,着重研究探討了未來反侵略戰爭初期抗擊敵人戰略空襲、奪取制空權和協同陸、海軍作戰的理論,進一步明確了空軍必須在積極防禦戰略方針指導下,貫徹從最複雜、最困難的情況出發,堅持持久作戰和堅持打人民戰爭的戰略指導思想,堅決執行積極主動、集中使用和充分發揮整體威力等作戰運用原則。1993年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確定後,空軍着力開展戰略問題的研究,系統地研究了空軍戰略、防空戰略、空軍發展戰略、空軍武器裝備發展戰略、空軍人才發展戰略等重大問題,提出了要把奪取制空權作為空軍的首要任務,強調集中使用兵力、統一指揮和實施攻勢作戰,空軍建設也要逐步由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在這一時期,反映空中軍事鬥爭實踐和空軍戰略理論的論著陸續問世,如《空軍戰略研究》《空軍學術思想史》等。1995年,國防大學出版了《空軍戰略學》,給空軍戰略學下了明確的定義,並較系統論述了空軍戰略學的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1998年,空軍指揮學院開始編寫《空軍戰略學》,該書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研究分析了空中戰爭的基本因素、基本矛盾和基本規律,闡述了空軍戰略運用、發展建設的指導原則,豐富和完善了空軍戰略學學科理論。2004年,空軍按照中央軍委軍事戰略方針,進一步明確了空軍戰略的主要內容,空軍戰略研究取得了重大的創新和突破。2006年,空軍指揮學院編寫的《空軍戰略學》正式出版。空軍戰略學作為一門學科得以確立。空軍戰略學研究的內容可分為基礎理論部分和應用理論部分。空軍戰略學基礎理論主要闡明:空軍戰略學的含義、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學科地位,以及研究的方法;空軍戰略的定義、性質和基本要素;制約和影響空軍戰略的主要因素;空軍戰略理論的產生、發展與變革;空中戰爭發生、發展的基本原因,空中戰爭的基本要素、基本矛盾和基本規律等。空軍戰略學應用理論主要是指導空中軍事鬥爭全局應遵循的原則,包括空軍戰略行動的種類、特點、地位作用及指導的原則,空軍戰略指揮、戰略保障和空軍建設的理論等。空軍戰略學研究的重點如下。空中戰爭的基本要素包括戰爭目標、戰爭力量、戰略環境、作戰方式、戰略指導等。空中戰爭目標是空軍戰略意圖的集中體現,是制定戰略計劃、確定戰略部署、選擇戰略行動樣式的重要依據;空中戰爭力量是進行空中戰爭的物質基礎,空軍是空中戰爭力量的主體;戰略環境是在一定時期影響空中戰爭的客觀情況和條件;空中作戰方式是運用空中力量的形式和方法;戰略指導是空中戰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空中戰爭的基本矛盾是敵對雙方爭奪空中優勢。這一矛盾規定空中戰爭的本質,貫穿於空中戰爭始終,制約和影響空中軍事鬥爭的各個要素。空中戰爭矛盾運動中諸要素內在的、必然的本質聯繫。包括空中戰爭全局性的規律和空中戰役、戰鬥的規律,空中戰爭全局性的規律是起主導作用的基本規律。主要有:需求和可能制約空中戰爭目標,空中力量的技術和戰術決定運用方式,空中力量的強弱和運用的正確與否決定空中戰爭主動權的得失,戰略環境影響戰略決策和戰略行動等。戰略指導者認識和掌握這些基本規律,是正確籌劃和指導空軍戰略運用與發展建設的關鍵。不同國家(集團)的空軍戰略運用理論,是基於對空中戰爭客觀規律的認識,並結合本國實際,研究提出的適合本國利益需求的空軍運用的基本觀點,具有鮮明的政治性。空軍戰略運用理論隨着社會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因素的發展而發展,具有明顯的時代性。中國空軍的戰略運用理論以維護國家統一、保衞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為經濟建設提供空中安全為戰略目的。空軍力量戰略運用範圍應與其所擔負的使命和信息化戰爭需求相適應,與陸上、海上武裝力量共同組成立體的現代化國防;空軍須集中統一使用,機動靈活,實戰與威懾並舉,有效應對不同地區、不同樣式的空中威脅和局部戰爭;以空中進攻為主要作戰樣式,實施一體化攻防作戰,通過戰役、戰鬥的攻勢作戰達成戰略目的;以奪取制空權為首要目標,在一體化聯合作戰中全過程多功能地使用空中力量;統籌謀劃,努力營造有利的空中戰場態勢;立足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注重空天一體、信息火力一體作戰。為達成一定的戰略目的,由空軍獨立實施或以空軍為主、其他軍種力量參加的聯合空中軍事行動。主要樣式有戰略空襲、戰略防空、空中威懾、空中封鎖、戰略空運、戰略空降以及戰略偵察、信息作戰等,各種戰略行動的任務、性質、作用和特點不同,應採取不同的戰略指導原則。關於建設空軍力量,提高空軍戰鬥力的措施和行動的系統理論觀點。旨在為提高空軍的實戰和威懾能力提供理論指導。空軍建設是國家武裝力量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含量高、系統性強、所需資金多、建設週期長、與日常戰備聯繫緊密等。空軍建設目標是空軍發展戰略首先要解決的核心問題。確定空軍建設目標必須符合兼顧需要和可能、系統協調、明確具體、有效可行、留有餘地的要求。空軍建設應以國家利益需要和戰爭形態演變為牽引,與國家經濟建設相協調,依靠科學技術走質量建軍的精兵之路,運用系統集成的思想謀取最大的建設效益。基本途徑是大力發展高效能武器裝備,優化體制編制,深化教育訓練改革,強化保障建設,重視後備力量建設,創新和繁榮空軍軍事理論等。空軍戰略學是戰略學的分支學科,是戰略學所闡明的基本理論在空軍建設和運用中的具體體現,並以其自身的理論內容豐富和充實戰略學理論體系。空軍戰略學又是空軍軍事學術最高層次和起主導作用的學科。空軍戰略學與空軍戰役學、空軍戰術學是全局和局部的關係,三者密切聯繫,相輔相成。空軍戰略學指導空軍戰役學和空軍戰術學。同時,空軍戰役學和空軍戰術學也對空軍戰略學產生一定影響。空軍戰略學與空軍指揮學、空軍軍制學、空軍飛行訓練學、空軍後勤學、空軍裝備學等其他學科都有密切的關係。空軍戰略學為空軍其他軍事學科提供理論指導。同時,空軍戰略學也利用其他軍事學科的研究成果來豐富自己的理論體系。空軍戰略學理論研究必須遵循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般原理,以及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運用比較法、分類法、歸納法、演繹法、分析法、綜合法等邏輯思維方法,更好地把握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運用軍事未來學和軍事運籌學所提供的理論,採用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方法,從整體出發,對事物內外的各種聯繫和規律加以綜合分析,對空軍戰略學的理論原則進行系統論證;數學分析法、模擬法和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空軍戰略學研究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結合上更加完善。信息化戰爭條件下,空中軍事鬥爭在維護國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使用空中力量以影響戰爭進程和結局的趨勢將不斷加強。建設與國家發展水平相協調、與戰爭形態發展相適應的信息化空軍,正確運用空軍力量,防止和遏制戰爭爆發以及衝突升級,打贏信息化戰爭,將是空軍戰略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預測未來信息化空中戰爭的特點、樣式和戰略行動方式,發展和更新空軍戰略理論,將是空軍戰略學研究的主要任務。空軍戰略學研究的領域將不斷拓寬,空軍戰略理論體系也將不斷完善。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