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空調製冷劑

鎖定
製冷劑又稱制冷工質,是製冷循環的工作介質,利用製冷劑的相變來傳遞熱量,既製冷劑在蒸發器中汽化時吸熱,在冷凝器中凝結時放熱。當前能用作製冷劑的物質有80多種,最常用的是氨、氟里昂類、水和少數碳氫化合物等。1987年9月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市召開了專門性的國際會議,並簽署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的蒙特利爾協議書》,於1989年1月1日起生效,對氟里昂在的R11、R12、R113、R114、R115、R502及R22等CFC類的生產進行限制。1990年6月在倫敦召開了該議定書締約國的第二次會議,增加了對全部CFC、四氯化碳(CCL4)和甲基氯仿(C2H3CL3)生產的限制,要求締約國中的發達國家在2000年完全停止生產以上物質,發展中國家可推遲到2010年。另外對過渡性物質HCFC提出了2020年後的控制日程表。 HCFC中的R123和R134a是R12和R22的替代品。
中文名
空調製冷劑
別    名
製冷工質
屬    性
製冷循環的工作介質
功    能
利用製冷劑的相變來傳遞熱量

空調製冷劑主要特點

(1) 不破壞臭氧層。其分子式中含氯元素,故其臭氧層破壞潛能值(ODP)為0.055。全球變暖潛能值(GWP)為0.35。
(2) 毒性極低。容許濃度和R22同樣,都是1000ppm。
(3) 不可燃。空氣中的可燃極性為0。
(4) 化學和熱穩定性高
(5) 水分溶解性與R22幾乎相同。
(6) 是混合製冷劑,由兩種製冷劑組成
(7) 不與礦物油或烷基苯油相溶。(與POE[酯潤滑油]、PVE[醚潤滑油]相溶)

空調製冷劑運行原理

製冷劑罐子 製冷劑罐子
空調在作製冷運行時,低温低壓的製冷劑氣體被壓縮機吸入後加壓變成高温高壓的製冷劑氣體,高温高壓的製冷劑氣體經過冷凝器(一般空調是風冷,即室外機的散熱銅管)在室外換熱器中放熱,變成中温高壓的液體(熱量通過室外循環空氣帶走),中温高壓的液體再經過毛細管膨脹降壓後變為低温低壓的液體,低温低壓的液體制冷劑經過蒸發器(室內機銅管)吸熱蒸發後變為低温低壓的氣體(室內空氣經過換熱器表面被冷卻降温,達到使室內温度下降的目的),低温低壓的製冷劑氣體再被壓縮機吸入,如此循環。
總的來説,空調製冷劑在空調系統內就是一個壓縮--冷凝--膨脹--蒸發的一個循環。

空調製冷劑加氟方法

常温常壓下,R410A是一種不含氯的氟代烷非共沸混合致冷劑,無色氣體,貯存在鋼瓶內。
結合R410a的特性,對某一款房間空調器系統進行了利用R410a替代HCFC22的應用實踐,進行了理論分析和系統匹配。實驗結果表明,在相同條件下,相對於HCFC22,換熱係數提高,流動阻力下降,通過系統優化匹配設計後,性能(COP)得到大幅提高,達到歐洲市場A級能效等級。
一般我們可能都是採用低壓加註和靜態加註。
1. 空調開製冷然後從低壓處加泣,當加到0.35~0.55Mpa便可以了,再觀察空調的製冷效果。如果可以的話,測高壓不能超過2.2Mpa。
2. 在空調停用時,從加氟處加氟。當系統壓力達到0.8~0.9Mpa時為合適。
3. 讓空調運行製冷30分鐘,做仔細的檢查。
4.加註的正確方法,加註時一定要慢慢來,加一點後讓空調運行10分鐘左右,再測壓力和電流,不免時再分次加,不能以當時的壓力和電流作為標準,那樣的話,可能已經加多了。冬天加氟時,可斷開四通閥線圈,也可以人為的使室內感温頭達到能夠製冷的温度來開製冷。有時也可以讓空調在除濕的模式下運行,它對温度的要求不是很高。

空調製冷劑測試過程

(1) 測壓力
測低壓力壓力為0.35~0.55Mpa。如果偏高,則加多了,如果偏低,則加少了。高壓也不能超過2.2Mpa。
(2)聽聲音
如果聲音過大,沉悶,也可能是加多了氟,如果聲音過小,説明量不夠。
(3)測温度
吸氣管較涼,有結露;排氣管温度在80度左右;冷凝器温度在55度左右;壓縮機的吸氣管涼,有露水,排氣管很熱;蒸發器的温度比環境温度底15度左右。
(4)測工作電流
總電流接近額定電流,如果電流過大,則加多了,如果電流過少,則加的過少。這要求系統和電路都正常的情況下測試,因為壓縮機的工作電流跟壓縮機的吸氣壓力有很大關係,吸氣壓力高,電流就大,吸氣壓力低,電流就小,如果系統堵了,那麼壓縮機的工作電流也會很底,且壓縮機的聲音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