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空城計

(漢語成語)

鎖定
空城計,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典故出自元末明初·羅貫中長篇小説《三國演義》,是小説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條亮五事”改編的故事。 [1] 
這則成語指在危急處境下,掩飾空虛,騙過對方的策略;今多用以比喻毫無實力、虛張聲勢嚇人。它在句子中可充當賓語等。 [1] 
中文名
空城計
拼    音
kōng chéng jì
近義詞
虛張聲勢
注音字母
ㄎㄨㄥ ㄔㄥˊ ㄐㄧˋ
出    處
《三國演義》
語法功能
作賓語等

空城計成語出處

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 [1]  [3] 
後人由此提煉出“空城計”作為一則成語。 [1] 

空城計成語故事

諸葛亮空城計
諸葛亮空城計(2張)
空城計故事源自《三國演義》。蜀漢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在街亭失守後,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
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5000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裏。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説:“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譁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着兩個小書童,帶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着説:“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
司馬懿到了離城不遠的地方,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裏拿着拂塵。城門裏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令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説:“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
司馬懿説:“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裏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是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條亮五事”改編的一段故事。郭衝是南北朝人,他是歷史上首先提到諸葛亮使用空城計的人,後被羅貫中改編到小説裏。 [2-3] 

空城計成語寓意

空城計這一成語故事反映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諸葛亮派兵攻打魏軍,只留少數的老弱殘兵守城,司馬懿帶兵殺來,諸葛亮傳令大開城門,並派人去城門口打掃道路,他自己在城樓上端坐彈琴,琴聲不亂。司馬懿見此,恐怕城中佈置了伏兵,於是退兵而去。現在人們仍把“空城計”當成一種掩飾空虛的計謀。 [4] 
空城計在《三十六計》中的原文為:“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復奇。”意指本來兵力空虛卻故意顯現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難以揣摩,不敢輕易來犯,在敵眾我寡的緊急時刻,運用這種策略,更加奇妙莫測。“空城計”是一種心理戰術,主要利用對手心理的相對弱勢,因敵而資用,因難而見巧,體現出《孫子兵法》中“兵無常勢”的作戰思想。 [6] 

空城計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空城計”多用於比喻掩蓋自己力量的不足,以使對方迷惑或後退,有時也含有貶義。這則成語在句子中可充當賓語等。 [1] 
運用示例
近代·易順鼎《題息存守欽圖 》:“彼竟入八陣圖,我似用空城計。短兵狹巷及鋒試,肉薄登城中鎗墜。” [7] 
現代·茅盾子夜》十六:“當下周仲偉像‘空城計’裏的諸葛亮似的笑退了那八個代表,就跑到樓下廂房裏,再玩弄他的一套‘小擺設’。” [5] 
當代·陳怡如《以失責必問根治管黨治黨“空城計”》:“權責不明確,失責難追究,就會讓一些幹部心存僥倖,在從嚴治黨的圍牆內唱起‘空城計’。”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