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穸,漢語三級字 [2]  讀作穸(xī),形聲。從穴、夕聲。〔窀穸〕墓穴。 [3-4]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PWQU
倉    頡
JCNI
鄭    碼
WORS
部外筆畫
3
總筆畫
8
注    音
ㄒㄧˉ
U
7A78
GBK
F1B6
筆順編號
44534354
四角號碼
30207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7A78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穸xī(ㄒ一)
⒈ 〔窀穸〕見“窀”。 [3] 
基本詞義
◎ 穸 xī
〈名〉
(1) 埋葬 [bury]
玄池早扃,湘沅已穸。—— 南朝梁· 張纘《丁貴嬪哀策文》
(2) 墓穴 [grave]
夫陵域宅神,神本靜,今大興荒廢,囂役密邇,非幽穸所安,改之便。——《新唐書》
(3) 又如:窀穸(墳墓);穸台(墳墓) [3]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午集下】【穴字部】穸 ·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3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祥亦切,音夕。墓穴幽堂也。《説文》窀穸也。《左傳·襄十三年》楚子告大夫曰:惟是春秋窀穸之事。《注》窀,厚也。穸,夜也。言穴中厚暗,如長夜也。一曰長埋謂之窀,長夜謂之穸。
《字彙補》借作究字。《漢樊敏𥓓》貫穸道度,無文不睹。
葉祥龠切。《左貴𡣕·楊後誄》比翼白屋,雙飛紫閣。悼後傷後,早卽窀穸。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