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穴葬

鎖定
穴葬據文獻記載,懸棺葬作為一種特殊的埋葬習俗,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其墓主大都屬於“百越”民族。“百越之族”多利用高懸絕壑、人跡少到的巖隙以藏屍,使之免於野獸侵襲和人為的損害。據考古發現,這種巖洞墓葬制,沿武夷山脈,五嶺以及川滇一帶等十三個省區都有遺蹟可尋。但此種葬俗,自秦漢相繼統一東南沿海之後,百越地方政權被消滅了,閩越葬俗逐漸為後來的漢族土境葬俗所取代。武夷山脈,是當時閩越族的主要活動地區,留下閩越族的史蹟本不為奇。然而此種葬俗為何能綿延?史料記述:漢武帝時滅閩越,徙其民於江淮間。實際上被述者主要為權貴,並非全部。《宋書·地理志》説:“彼逃亡山谷者頗眾。”閩北一帶為越族活動之重地,懸崖葬俗,是否就是當年逃亡山谷者之越民世代相錄下來的遺習,是個值得探究的謎。不管怎麼説,洞穴崖葬,是明顯地與古代越族歷史和葬俗有難以分割的淵源關係。
中文名
穴葬
類    別
埋葬習俗
最早出現
春秋時期

穴葬閩北古崖穴葬

福建武夷山有不少的懸棺崖葬,離武夷山不遠的閩北某地,也有一處奇特的古崖穴葬,而且規模巨大,但只是被破壞的十分嚴重。
經熟人引薦,在當地村民帶領下,我們來到了這個崖穴。這個地方與武夷山毗近,也屬丹崖地貌。進入一個峽谷後,穿過一片竹林,就看到山谷盡頭的懸崖上,有一個巨大的洞穴。在懸崖下,散落着許多從上方洞穴中墜落下來的殘破的棺材,還有到處散落着的森森白骨。草叢中幾個骷髏,空洞的眼眶看這山谷裏的天空。
爬上懸崖,走進洞穴,我們被這巨大的穴葬場地震驚了。洞穴外高內低,地面平坦。洞穴外沿最高處約20來米,洞深約30來米,洞寬大約在40-50米之間,象一個張開的巨大的嘴。洞穴裏空曠平坦,地上堆滿了大大小小約300多部棺材,在洞穴的深處,排列着數百個骨甕。所有的棺材都被盜墓者撬開,大部分的骨甕被打破。只見一地散亂的棺材和屍骸白骨!
據村民介紹,這墳場不是本地人的,也不知道來自何方。聽老輩人説,所有棺木均是從外地沿河用船運來,然後安放在這兒。年長的村民小時還見過有人來過這兒祭祀過祖先。幾年前,這兒的棺木還保存的基本完好,只有少量因年深日久而破敗的,和一些被跑到這兒的羊兒弄翻了的棺木,滾落出屍體。由於這兒不是當地人祖先的墓地,因此這兒從來也沒有人看管。後來,某媒體將此崖穴葬進行了報道,引來了盜墓賊,把數百具棺材悉數撬開,裏面的屍體被扒了出來,整個的墳場被洗劫一空!
這兒地勢高,通風好,在洞穴裏,雖然是個巨大的墳場,卻聞不到一絲的異味,就和普通的山洞一樣,但比一般的洞穴乾燥的多。所以,絕大部分屍體都沒有腐爛,日久形成為一具具的乾屍,許多屍體保存完好,頭髮、衣物都基本上保存的比較完整,可惜的是被盜墓賊破壞的一塌糊塗。看不出這兒安放的是什麼時代的人物的遺體,但估計都在百年以前的了,從服裝上看,似乎像是明清時期普通百姓的打扮。在這裏看不到有錢人的陪葬方式,只能算是平常百姓的墓地。我們猜測這兒也許是一個家族,或某個村落的公墓,至少也要數百年,才能形成這樣一個規模。
被打開的棺材裏躺着的,和在地上散落着的一具具乾屍,有老者,有身材魁悟的男人,也有年輕的女子,還有小小的棺木,裏面殘存着幾片小孩的骨骸。經過洗劫和破壞,很少有保存完整的屍體了。屍體上、地面上散落着許多看不出樣式的衣物,還有縫製精細的布靴和精巧的纏足女人的繡鞋。沒見到過頭飾之類的,不知道是沒有陪葬,還是被洗劫了。棺材基本上是在福建地區常見的杉木棺材,經過這麼多年,棺材多數還保持完好,也有個別用簡陋的木板釘成的棺材,這些棺材都比較小,可見多是安放早夭的小孩或未成年人的。在洞穴的前面和洞壁前,有兩具乾屍,被人樹起站立着,默默地守着這凌亂的墓地。
洞穴正中,有一堆灰燼,像是曾經有人在這兒燒過紙錢。
我們不敢在這兒多呆,拍了一些照片後,就匆匆離開了。希望這些死去的人,不會再被人打擾,也希望有人能將這兒收拾一下,讓死去的人得以安寧。 [1] 

穴葬仫佬族摩崖石棺穴葬羣遺址

摩崖石棺穴葬羣處於半山腰,共有9個石棺穴,其中6個大小均等,高和寬均為1米,深約兩米,呈一字排開,旁邊另有一個規模略小石棺穴葬羣,都是人工雕鑿而成,石棺穴前還散亂有石香爐、石槽、石棺、石門殘片。此外,山上另有兩處類似石棺葬遺址。據當地文物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這些石穴都是開元寺用來存放歷代圓寂得道高僧遺體的,距今已有700多年曆史。
仫佬族約有20.7萬人,其中居住在廣西境內的有16.64萬人。位於廣西北部的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全縣仫佬族有11萬,佔這個縣總人口的31.2%。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