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穩恆態

鎖定
穩恆態是某個物理量達到一個穩定狀態,可以在一定時間內保持不變的狀態。重要特徵是系統內狀態參量不隨時間變化。平衡態一定是穩恆態,而穩恆態不一定是平衡態。
中文名
穩恆態
性    質
一種狀態
重要特徵
系統內狀態參量不隨時間變化
特    點
穩恆態不一定是平衡態
宇宙穩恆態
1948 年英國邦迪(Hermann BOndi , 1919-),霍伊爾(Fred Hoyle , 1915-)和戈爾德(Thomas Gold , 1920-)等人提出的宇宙模型。提出完全宇宙學原理,即宇宙在空間上均勻各向同性,在時間上穩恆不變;認為宇宙各處不斷從虛無中產生物質,以保證宇宙膨脹中物質密度維持不變。克服了宇宙年齡困難和光度徉謬。但在理論上違背了通常的守恆律,沒有説明物質產生的具體途徑和機制;在觀測上得不到星系、射電源計數的支持,也無法解釋背景輻射和元素丰度等事實。
理論依據
根據"完全宇宙學原理",哈勃常數不僅對空間各點是常數,而且不隨時間變化。所以宇宙空間的膨脹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均勻的。宇宙空間在膨脹,而物質的分佈又與時間無關,這樣就必須有物質不斷產生出來以"填補真空",也就是填補宇宙膨脹所產生出來的空間。通過完全宇宙學原理和愛因斯坦場方程可以求出宇宙的時空結構,可以得到宇宙的三維曲率為零,也就是三維空間是平直的。
最大特點
穩恆態宇宙學最大的特點是要求物質和能量不守恆,據計算,物質的相對產生率為三倍的哈勃常數,也就是每年在二到三立方公里的體積內產生相當於一個質子質量的物質來。穩恆態宇宙學可以避免奇點,但它也有許多原則性困難,比如,它要求物質不滅定律不成立。為此,霍伊爾提出修改愛因斯坦場方程,他認為新產生的物質是由新產生的真空由高能級向低能級躍遷引起的真空相變產生的。穩恆態宇宙學出台後曾經引起過轟動,但這種原則性的大改動是不能輕易採取的,除非新理論取得了大的成就,並且與觀測事實符合得很好,但實際上穩恆態宇宙學與觀測符合的程度並不好,不如大爆炸宇宙學,因此還無法撼動大爆炸的根基,成為標準模型。
月亮地球轉,地球繞太陽轉,太陽繞銀河的銀心轉,銀河又在星系團中轉……從樸素的觀點來看,宇宙應該是有這樣一種無限的階梯組成的,無窮無盡。觀測表明,在星系團的尺度上,也就是一千萬光年到一億光年尺度上,天體分佈是這種階梯狀,但再往上就沒有這種現象了,星系團在空間的分佈是均勻的。以伏庫勒為代表的少數人認為,在一億光年以上也是這種階梯狀分佈,只是觀測能力不夠,沒有發現這種現象。這一模型稱為等級宇宙模型。但由於缺乏理論基礎,而且天文觀測證據幾乎沒有,因此等級宇宙模型的前景不容樂觀。
社會意義
雖然這一學説還沒有完全得到證實,但提出這一學説的人是偉大的,不是説這一學説偉大(因為還沒有證實),是説提出這一學説的人的這種科學精神,這樣説是因為這一學説要否定更加偉大、更加權威的物質不滅定律科學是不講權威的,講權威就沒有真正的科學。
社會穩恆態
社會穩恆態是指社會發展到高質量高層次滿足需求成為主要矛盾後,生產總量、人口總量及資本總量長期保持相對恆定的高度發展的社會發展階段。生產總量、人口總量、資本總量是社會穩恆態的三大衡定指標;其中,人口總量是基礎,其決定着高質量滿足需求成為主要矛盾時的資本總量和生產總量。生產總量是標誌性特徵。
穩恆態時,主要有三類不同情形的生產。一是需要穩定生產量的生產。如農產品及各種一次性消費品的充裕滿足。二是需要鋭減生產量的生產。如各種建設、基礎設施一旦建成,具有長期的相對穩定性,與其相關的大量生產相應鋭減或停頓。三是需要增加產出量的生產。如各種新產生的物力、勞務向滿足需求態的發展。所謂的穩恆態是指滿足需求成為主要矛盾的狀況下,三種不同情形的生產大體上形成了增減平衡,從而整體上表現為生產總量的相對穩定性。
在人類生產規模上,人們普遍存在着需求無限、無可滿足,社會穩恆態不存在的事物觀,經濟學中的基本觀點——經濟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需求的無限性是經濟學的最基本問題,是以“需求無限、無可滿足”為基礎的,其也充分説明穩恆態不存在的觀點一直佔統治地位。但是,與此同時還存在一些“需求有限、可以滿足(主要矛盾)”及與此相近的支持穩恆態存在的思想。馬克思曾經指出:“只有當人類社會不再以物的生產為主要目的,從而價值的積累功能成為社會的發展障礙時,這種為生產而生產,為積累而積累的社會形態才會轉化為以自由時間為基礎,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的社會形態。”其還指出:在自由時間社會里,財富的尺度不再是勞動時間(即物質多少),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馬克思的觀點是對需求有限、可以滿足,社會穩恆態存在,至少主要矛盾如此的有力支持,要不,其所言的人類社會最終發展的“不再以物的生產為主要目的”;“價值積累功能成為社會發展障礙”;為積累而積累,為生產而生產狀況向追求自由時間的轉化;自由時間社會的概念;財富尺度的新標誌——自由時間等將毫無依據,而事實不是這樣。有學者曾經把人類需求劃分為需求和欲求兩個層次,並認為需求是有限的,欲求是無限的,這一思想也是對就主要矛盾而言的需求有限、可以滿足,社會穩恆態存在的有力支持。幾千年前,古人曾有過社會穩恆態的思想,其存在的基礎是需求有限,可以滿足,至少主要矛盾如此,故古人的樸素思想也是對社會穩恆態存在的一大支持。實際上,人類需求不管種類再多,樣式再多,數量再多,終究是有上限的,不可能絕對無限,再者在使用品領域廣泛引入公用化滿足形式後,由於可以實現以極少的量滿足所有人極大量的需求,社會滿足總需求的總生產量將不會過於龐大,而是一個較易達到的常規量,其有限性更是為之必然。
需求的有限性和全面滿足是兩回事。需求的有限性並不味着人類有朝一日可過渡到全面的完全滿足態,這是因為人們的具體需求雖是有限的,一般也都可以發展到滿足需求的程度,但人類社會任何時候都會有還不能滿足需求的新生物力、勞務不斷湧現,並且對代價過大或得不償失類已有或新生的需求不會按完全滿足的要求去發展。鑑此,從主要矛盾上講,只要滿足需求上升到了主導地位,即可認為社會已能滿足需求;相反,一定數量的未滿足情形的永久存在性,並不否認人類需求的可滿足性(主要矛盾)及需求的有限性。
需求有限、可滿足性是社會穩恆態的存在基礎。但社會穩恆態時並不是所有的需求都完全滿足了需求,而是滿足需求成為了社會的主要矛盾,且在此基礎上,社會生產中的增長因素,減少因素,穩定因素保持了相對的平衡,且一定數量的未滿足情形的存在不影響生產的相對穩定性及以此為基礎的社會穩恆態的存在。
社會穩恆態存在的證據
(1)需求的有限性[見《人類需求具有有限性、可滿足性(主要矛盾)》已述不提]。
(2)可滿足情形趨向主導地位的演變性(實踐事實)。
(3)三次產業由農業為主導到工業為主導再到三產為主導的演變規律(分析略)。
(4)發達國家無一例外的經濟滯脹現象和資本大量閒置現象(分析略)。
(5)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有限承受度。人類生產依賴於一定的自然資源和環境,相應必然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產生不良影響。自然資源和環境所能承受人類生產不良影響的上限,即是人類生產不可超越的上限;即有上限,則人類生產的穩恆態必然存在。
(6)人類的經濟增長率或增長潛能大於人口增長率,生產發展到滿足需求態是完全可以的,更況發達國家人口又相對恆定,甚至負增長。
(7)人口量不穩定,不斷增值的國家,人口不可能無限增值,其存在由自然和環境承受能力所制約的上限,最終會走向相對恆定。
需要説明,如果一個國家人口過多,生產量達到滿足需求態時超越了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承受力,則其穩恆態的生產量是自然資源和環境所能承受的上限。穩恆態的生產態資本量是生產量相對應的資本總規模。穩恆態總資本量當大於生產態資本量,即當有相當的閒置資本,以為生產調整提供餘地(此時,一定量資本的閒置是必要的、有益的,也是正常的現象,而不再是社會問題)。穩恆態的人口浮動範圍較大,但有着上限,即自然資源和環境所能承受的上限。不過,人口量超過一定數量後,人口量越多,個體的生存條件環境相對越差越惡劣,故當嚴格控制人口增值,並注意向適宜度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