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積雪草

(中藥)

鎖定
積雪草,中藥名,為傘形科植物積雪草的乾燥全草。苦、辛,寒。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於濕熱黃疸,中暑腹瀉,石淋血淋,癰腫瘡毒,跌撲損傷。
別    名
連錢草
馬蹄草
破銅錢草
蚶殼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傘形目
傘形科
積雪草屬
積雪草
分佈區域
西南及陝西、江蘇、安徽、四川、廣東等
中文學名
積雪草
採收時間
夏、秋二季
用    量
15~30g
毒    性
無毒

積雪草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全草。

積雪草性味

味苦、辛,性寒。

積雪草歸經

歸肝、脾、腎經

積雪草功效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積雪草主治

濕熱黃疸,中暑腹瀉,石淋血淋,癰腫瘡毒,跌撲損傷。

積雪草相關配伍

1、牙痛塞耳:用連錢草(即積雪草),和水溝污泥同搗爛,隨左右塞耳內。(《摘玄方》)
2、熱毒癰腫:秋後收連錢草。陰乾為末。水調敷之。生搗亦可。(寇氏《衍義》)

積雪草用法用量

15~30g。

積雪草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切段,乾燥。
本品呈不規則的段。根圓柱形,表面淺黃色或灰黃色。細,黃棕色,有細縱皺紋,可見節,節上常着生須狀根。葉片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近圓形或腎形,灰綠色,邊緣有粗鈍齒,傘形花序短小。雙懸果扁圓形,有明顯隆起的縱稜及細網紋。氣微,味淡。

積雪草生理特性

積雪草 多年生草本,莖匍匐,細長,節上生根,無毛或稍有毛。常捲縮成團狀。根圓柱形,長2~100px,直徑1~1.5mm;表面淺黃色或灰黃色。莖細長彎曲,黃棕色,有細縱皺紋,節上常着生須狀根。葉片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近圓形或腎形,直徑1~100px;灰綠色,邊緣有粗鈍齒;葉柄長3~150px,扭曲。傘形花序腋生,短小。雙懸果扁圓形,有明顯隆起的縱稜及細網紋,果梗甚短。氣微,味淡。常生於曠、路旁、溝邊等陰濕處,喜陽光和較濕潤的環境。

積雪草產地

分佈於西南及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積雪草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研汁,點暴赤眼,良。” [1] 
2、《神農本草經》:“主大熱惡瘡,癰疽,浸淫,赤熛,皮膚赤,身熱。”
3、《唐本草》:“搗敷熱腫丹毒。”
4、《滇南本草》:“治子午潮熱,眩暈,怕冷,肢體酸困,飲食無味,男婦童疳,虛勞發熱不退者用之,利小便,水牛肉為引。”
5、《藥性論》:“治瘰癧鼠漏,寒熱時節來往。”
6、《本草求原》:“除熱毒,治白濁,浸疳瘡,理小腸氣。”
[2-3] 
參考資料
  • 1.    李時珍.《本草綱目》: 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年版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
  • 3.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