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積石山

(青甘邊界祁連山支脈)

鎖定
積石山,系祁連山延伸部分。因歷史上有兩個積石山,為區分,人們常稱此山為“小積石山”。是甘肅省臨夏州境西界中南段南起土門關、北至黃河邊一系列山峯及其東側山峯的總稱。全長50公里,總面積320平方公里。是黃河支流清水河大夏河中游一系列支流的分水嶺,是甘青兩省之間的分界線,也是青藏高原過渡到黃土高原的標誌性山脈。 [1]  此積石山,一般認為是《禹貢》所記載的“導河積石”的積石山,即大禹是從循化縣黃河峽谷的積石關開始治理黃河水患的。 [2] 
中文名
積石山
別    名
小積石山
所屬山系
祁連山延伸部
地理位置
甘肅省臨夏州境西與青海省循化縣之間
走    向
北南
長    度
50 km
起    點
南起土門關
終    點
北至黃河邊
主    峯
雷積山(海拔4308.8米)
最高峯
達里加(海拔4636米)

積石山名稱由來

“積石”一詞由來已久。《尚書·禹貢》中有“浮於積石”、“導河積石”之説。後來被司馬遷引入《史記·夏本紀》中。《史記·集解》説:“積石山在金城西南,河所經也。”《史記·索隱》中又説:積石在金城河關縣西南。積石峽谷自古是蘭州黃河谷地通往青藏高原的要隘。歷代封建王朝曾在峽口築積石關屯兵駐守,明河州衞所轄的二十四關中的第一關就是積石關,此地號稱“積石鎖鑰”。 [1] 
由於古代對西部地理認知的缺乏,對於《尚書·禹貢》的記載“積石山”,後人有兩種説法,一種是青海境內有阿尼瑪卿山,一種是甘青交界的積石山(為區分,分別稱大積石山和小積石山“。一般認為史稱“積石山”應是小積石山,即:大禹是從循化縣黃河峽谷的積石關開始治理黃河水患的。 [2] 
關於小積石山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説。遠古時期,女媧在此地用五彩石補天,後將剩下的石頭堆成一座大石山。山上的石頭極其精美,隨着太陽光的強弱不同而發生變化。由於是女媧堆積石頭而成大山,故而人們將此山稱為“積石山”。 [1] 

積石山位置境域

積石山位置及走向 積石山位置及走向
積石山,系祁連山延伸部分,是甘肅省臨夏州境西界中南段自南而北走向排列,海拔4636米的達裏架山、4218米的雷積山、4123米的五台山、3356米的黑大山及其東側山峯的總稱。南起土門關、馬龍溝關灘一帶,北至黃河出山口大河鄉的關門,是臨夏州屬臨夏縣、積石山縣西界,全長50公里,總面積320平方公里。西坡較緩,山腳高;東坡較陡,山腳海拔2600-2750米。 [3]  山勢南高北低,海拔3000-3500米。是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分界線。 [4] 

積石山支脈山峯

主脈上有:達裏架山、4218米的雷積山、4123米的五台山、3356米的黑大山等。
達里加山 達里加山
達里加(達裏架),位於臨夏、夏河、循化3縣之間,海拔4636米,是臨夏及其附近最高的山峯,故有“臨夏珠穆朗瑪”之稱。達里加山是由斷塊上升作用形成的,故海拔雖高,但山頂平緩,海拔4000米以上為臨夏地區第一級古夷平面。夷平面又在後期冰川作用下,形成許多凹地,後來冰川退卻,凹地積水形成湖泊,其中達里加措(海拔4250米,藏語意為高山湖,也稱五山池)就是其中之一。 [5] 
吹麻灘鎮一帶山峯 吹麻灘鎮一帶山峯
黑大山大墩峽一帶山峯 黑大山大墩峽一帶山峯
黑大山,位於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海拔3356米,設有大墩峽黑大山林場。
五台山,位於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吹麻灘鎮,海拔4123米,嶺下峽口設有五台關。
雷積山(雷帝山,海拔4308.8米),為積石山主峯,山嶺長70多公里,南部山地3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面積有50多平方公里,佔全縣面積的4.5%,主要由下三疊統岩石組成,多為灰色,灰黑色,灰綠色砂岩,板岩,含礫灰巖,灰巖及斑狀花崗岩。由於岩石多呈灰白色,加上海拔高,植被稀少,又有長年積雪,故歷史上將臨夏,夏河、康樂一帶的山峯統稱為白石山。又因山嶺岩石裸露,色自如骨,故又有露骨山之稱。 [6] 
積石山支脈有中峽山、祁家山與東延再度隆起的鳳林山、斜家山、五女山和牛尾山等。其南線除三岔坪及東延部分晾經山、大荒山外,其它幾個分支漸低,形成塬、坪、台。 [3] 
五女山,海拔2109米,在臨夏縣蓮花鄉林場,風景幽雅,古有鳳林山之稱,《水經注,河水》;“河水又東歷風林北,風林,山名也。五巒俱崎。耆諺雲:昔有鳳烏,飛遊五峯,故山有斯目矣。《秦州記》日:枹罕原北鳳林川,川中則黃河東流也,”《元和郡縣圖志》載:‘‘鳳林山在縣北三十五里”。這些記載,均説明五女山即為古代之鳳林山無疑。 [7] 
晾經山,位於臨夏縣掌子溝鄉。
北段,其它山峯依次為葱花嶺、拉鋸山、尕尖山、五台山、拉扎山、青石山、樺林山、石榴山等。 [8] 

積石山資源概況

積石山生物資源

積石山區,屬温帶半乾旱氣候區,植被具有明顯的垂直帶譜,海拔3600米以上基岩裸露;3300~3600米為高山灌叢草甸;2700-3300米有云杉、鐵杉、樺、櫟混交林。野生動物有鹿、麝、貓、石羊。產黨蔘、貝母、蕨菜。 [4] 
積石山麓一帶林牧區植被。分為高山草甸植被、亞高山灌叢草甸植被、針闊葉林植被。高山草甸植被分佈在海拔3650-4100米,山體多陡峭。氣候高寒陰濕,土壤為高山草甸土。建羣植物有苔蘚.地衣,莎草.蒿草、高山蓼等,下限處零星生長紫丁杜鵑、高山柳等灌木。
亞高山灌叢草甸植被分佈在海拔3200-3650米。土壤為亞高山草甸土。以濕、中生草本植物為建羣種。陰坡主要植被有灌木高山柳、紫丁杜鵑、金露梅、金背杜鵑、鏽線菊、小櫱等。下限還生長有少量冷松、毛柏等針葉樹種。叢問有苔蘚、苔草等植物。陽山多為草本植物。主要有萎陵菜,莎草、苔草、車前、蒿類、蕨菜和錄絨蒿、野當參、山細辛等。
針闊葉林植被分佈在積石山海拔2600-3200米的中低山地段。土壤為山地棕壤。西北部陰山林木尚存。針葉樹主要有云杉、冷杉。闊葉樹主要有光皮樺、紅樺、白樺等。灌木有枸子、葱木、金背杜鵑、忍冬、薔薇等。陰山以草本植物為主,建羣種有蓼科、菊科、莎草科、禾本科、豆科等植物和常見的萎陵菜、車前等雜草。零星分佈有酸刺、小櫱等灌木。 [9] 

積石山地表水資源

黃河,從青海省東流繞過積石山北端,進入甘肅省境內,是積石山地區最大的河流。
大夏河,自夏河縣,從積石山南端土門關經過,入臨夏縣。
清水河,又稱清水溝、起台溝,黃河右岸一級支流,位於青海省循化縣境內,發源於循化縣境東南隅積石山西麓達里加山的達力加錯天池以西約1公里的礫石地,海拔為4155米,自南向北流經循化縣境內,從右岸匯入黃河,幹流全長50.5公里,流域面積689平方公里,天然落差達2319米,河道平均比降55.4‰。 [10] 
銀川溝,泛指積石山縣銀川、鋪川2鄉12個行政村所居的溝谷區,南北長8公里,東西寬1.5-3公里。由源出積石山東麓的乩藏溝、居家溝、牧野溝等匯成,北流注入黃河。冬春幾近乾枯。
柳溝源出積石山東麓餘脈袁家山溝谷。上游溝形淺寬,下游岸深坡陡,長約10公里。東北流經斜套、柳溝等村,至關家川注入吹麻灘河。
麻尼寺溝,亦稱老鴉關河,系臨夏縣麻尼寺溝、韓集等村鎮所居淺寬溝谷區。溝水源出積石山東麓,由八里寺溝、卧龍溝匯成,長7公里,東流接納掌子溝,至雙城注入大夏河。冬春近枯。
紅水溝,又稱紅水河,上游為營灘大溝,源出積石山支脈三岔坪,長15公里。東流經營灘、紅台,穿臨夏市注入大夏河。 [11] 
另有,清水峽河、大河家河、劉集河、吹麻灘河、白藏河等源於小積石山,屬內陸季節時令河。 [12] 
孟達天池 孟達天池
高山湖泊,比如孟達天池,總面積17290公頃,海拔在1780-3356米之間。
五山池,又達里加措,在達裏架山腰4310米處。周長485米,水面積1.86公頃(合28畝),水深約10米左右。蓄水量約10萬立方米。池水滲漏池外。 [3]  [13] 
積石山縣境內發源於小積石山的河流有五條,即清水峽河、大河家河、吹麻灘河、劉集河、銀川河。銀JiI河、吹麻灘河、劉集河匯水面積、流量較大。 [14] 

積石山地下水資源

積石山山地水源涵養區富水性強,基岩裂隙水埋深淺,降水補給充足。全區總面積為170.2平方公里,地下水平均徑流模數為7.25升/秒平方公里。按徑流模數計算,基岩裂隙水為3891.4萬立方米。積石山有許多被人們喜愛的泉水。大河家泉,泉水有碗口粗,清澈甘甜、水質優良,足供300餘户,2000多人飲用。五眼泉,位於大河家梅坡村的北面,泉水晶瑩清澈,水源旺盛,水質優良。此外,較有名氣的泉眼還有四堡子鄉周家村的龍頭泉,劉集鄉的陶家泉,乩藏鄉橋頭村的范家泉等。
西部積石山麓沿山區,降水量700毫米以上,地下水垂直入滲補給量大,土石長期被淋脱鹽。地下水礦化度極低,一般小於0.3克/升。水化學類型為HCOa-Ca++型。 [15] 

積石山草場資源

積石山東麓有響水坪、黃草坪等水源豐富、牧草茂盛的天然牧場。黃草坪,位於小積石山麓的黃草坪,海拔在2300-2600米之間,為高山草甸,面積約2萬畝,地勢西高東低,呈東西走向,分佈於劉集、石塬、柳溝等鄉,一直延伸到斜套村附近,地形以黃土峁為主,地域內有較開闊的灘地,是積石山縣主要牧場之一。 [16] 
西麓循化縣,僅道幃鄉,有草山面積88萬畝(可利用面積為84萬畝)。 [17] 

積石山森林資源

積石山縣三個林場:大墩林場、大河家林場、蓋新坪林場,都屬於積石山東麓林業區。其中:蓋新坪,位於積石山縣西北部、劉集鄉河崖村,處於青藏高原的西部邊緣,天然、次生灌木林長勢良好,是典型的深谷地貌,林場總面積約16000多公頃,是該縣最大的一片森林。 [18] 
西麓循化縣,僅清水鄉孟達林場,就有森林覆蓋面積14萬餘畝,有亞熱帶、暖温帶植物,林中棲息蘇門羚、林麝、狍鹿、岩羊、狐狸、雪雞、馬雞等珍禽異獸。道幃鄉全鄉林業用地面積15.9萬畝,其中森林0.1萬畝,人工林0.32萬畝,公益林7.5萬畝。 [17]  [19] 

積石山地理環境

積石山區域氣候

積石山西部地區,地處中緯度偏高位置,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屬高原半乾旱大陸性氣候,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有山地、高山綜合氣候特徵和季風氣候特徵。有冷曖季和幹温季之分,四季變化大,春季冷曖多變,乾旱風大,在回曖升温中常遇劇烈降温現象;夏季涼爽,降雨較多,雨熱同季;秋季較短暫,氣温驟降,逐日平均氣温下降可達4-7℃;冬季漫長,乾旱寒冷。根據循化縣氣象站1959-2006年氣象要素統計,多年平均氣温8.7℃;極端最高氣温達38.2℃,極端最低氣温-19.9℃,多年平均凍土深度為70釐米,無霜期約220天;多年平均風速3.2米/秒,主導風向為東南風,最大風速達39米/秒;全年日照時數在2413.1-2634.9小時,日照百分率58%,年太陽輻射總量139.8-146.3千卡/平方釐米;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264.9mm,年內分配不均,一般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2月)的降水量分別佔全年降水量的16.2%、63.5%、19.9%、0.4%。 [10] 
積石山東部地區年平均氣温4℃以下。小積石山區屬温寒濕潤區。雨量充沛,光能利用潛力較大,土壤熟化程度高,保肥保土,在全州旱作農業區中佔重要地位,畝產較高。主要作物有春小麥、青稞、蠶豆、洋芋、油菜及小日月作物。尤以蠶豆個大品質好。 [20]  氣候季節按氣候學劃分標準,除大河家,四堡子,銀川等局部區域只有十幾天的夏季外,其餘均冬長無夏,春秋相連。但習慣上按自然季節劃分:以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月為秋季,12-2月為冬季。 [15] 

積石山地質地貌

積石山西麓循化縣一側山嶺景觀 積石山西麓循化縣一側山嶺景觀
積石山,是由變質岩組成的斷塊中高山,山峯陡峻,峽谷深邃,“V”形,無黃土覆蓋,相對高差在2500-4636米之間,4100米以上終年積雪。火成岩組成的剝蝕中山,由花崗岩、花崗閃、長巖組成,海拔300-500米,山陡,溝谷呈“V”形,縱坡多陡坡跌水,無黃土覆蓋。早古生代和中生代侵入岩分佈面積較廣。積石山地區在加里東早期,中期及燕山期早期各構造旋迴均有侵入,其部位多集中於大斷裂帶附近,多以巖株產出,巖性為花崗岩、花崗閃長巖及閃長巖。岩石呈灰白、灰綠色,塊狀構造,變餘半自形粒狀結構。由長石、角閃石和石英、黑雲母、輝石等組成。 [10]  [21] 
積石山地區,處青海高原東部與隴東黃土高原的交匯地帶。在內外營力的長期相互作用下,形成了河谷、丘陵、山脈相間的地貌景觀。按地貌的成因類型和形態特徵,可將區域內的地貌劃分為侵蝕構造高山構造侵蝕中山,構造侵蝕黃土丘陵,山前洪積平原及河谷衝(洪)積帶狀平原幾種基本類型。 [10]  多為石林山區,沒有村落,沒有耕地,地勢高峻,山峯陡峭,基岩裸露,有成片天然次生灌木林,是典型的深谷地貌,山腳線海拔多在2600米以上,最高峯雷帝山海拔4309米。降水充沛,植被良好,植被覆蓋率達90%,適宜於放牧。 [8] 

積石山相關傳説

大禹導河的傳説
積石山大墩峽景區 積石山大墩峽景區
禹是古代夏後部落的首領,姒姓,後稱大禹(偉大的禹)、夏禹、戎禹,因治水功勞偉大,在舜死後擔任部落聯盟領袖。許多古代文獻中追述記載了大禹導河積石這一彪炳千秋的大事。據《尚書·禹貢》載大禹治水“浮於積石,至於龍門”,《史記·夏本紀》載“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導河積石,至於龍門”。《漢書·溝洫志》載“《夏書》:禹堙洪水十三年,過家門不入……唯是為務,故導河自積石,歷龍門。……至於大伾”。清粱份《秦邊記略》雲:“蓋黃河入中國,始於河州,禹之導河積石是也。”大禹治水最先從水患最烈的黃河開始,而治理黃河,先從黃河上游的積石開始。
上古堯帝時期,洪水滔天,神州一片汪洋,禾稼淹沒,百姓無家可歸。堯帝派鯀帶領百姓去治理,鯀採用築堤堵水的辦法,但這兒堵住了,那兒又沖毀了,最終勞民傷財,以失敗告終。堯帝便把鯀處死了,並接受舜的建議,命鯀的兒子禹任治水首領,繼續帶領百姓去治理洪水。禹分析父親治水失敗的原因,總結失敗的教訓,決定進行實地考察後再確定治理洪水的辦法。他先從洪災最烈的黃河開始,循河逆流而上,來到積石山,看到黃河被巍峨高聳、綿延百餘里的積石山所堵,洪水壅聚,一片澤國,若逢雨季或暴雨時漫溢出來,咆哮而下,四處橫流,造成九州之內的洪災。於是他鑿開積石山,黃河水從鑿開的缺口飛泄而出,順着開出的河道向東流去。這鑿開的缺口就是今天的積石峽。大禹治水的積石山,指小積石山,系祁連山延伸部分。在積石山峽中,留下了許多大禹導河傳説的遺蹟,如禹王石、大禹斬蛟崖、駱駝石、天下第一石崖、禹王廟等。 [22] 

積石山經濟文化

積石山經濟

積石山西麓,循化是中國唯一的撒拉族自治縣,也是國務院確定的重點扶持發展的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撒拉族總人口的62.9%,佔全國撒拉族總人口的85.6%。撒拉族定居於此,有800多年的歷史,是循化縣的主體民族。該地區以農牧業為主。素有青海“瓜果之鄉”的美譽。背靠青南、甘南兩大牧區,全縣有天然草場213.5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150餘萬畝,發展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2010年代,蔬菜總量達到6.5萬噸,全社會牲畜飼養總量達131萬頭只以上。作為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也是全國生態文明工程示範縣,對於維護和保障青藏高原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具有重要地位。旅遊文化資源富集,2017年接待遊客223.16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3億元。2018年上半年,完成生產總值9.97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8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025萬元,城鎮和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12212元和4566元。 [23] 
積石山東麓,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是一個多民族自治縣。居住着漢、回、保安、東鄉、撒拉、土等十個民族。2014年底,全縣總人口為26.36萬人中,漢族、回族是主體,另有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等少數民族。 [24]  歷史悠久,是開發比較早的地區之一。一萬年前在黃河流域、銀川河畔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新石器時代遺址和出土陶器表明,五千至七千年前,先民在這裏從事農牧業生產。禹貢時為雍州地,“導河積石”始於此。
臨夏縣,縣域內耕地面積36.94畝,林地面積47.06萬畝、牧草地面積47.06萬畝,有較好的農牧業基礎,2016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59301萬元,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13億元,林業產值0.25億元,牧業產值3.25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6158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944.7元。是臨夏州主要的奶牛、生豬和禽蛋生產基地,也是甘省民族地區養羊大縣。 [25] 

積石山關隘

積石山 積石山
積石山在歷史上是邊關要地,歷代王朝出於政治和軍事上的需要,在黃河沿岸、積石山一帶的山巔、峽口、高阜扼要,用險制塞、建關設卡、捍衞邊疆。
唐天寶元年(742年)設置鳳林關。明洪武三年(1370年)御史大夫鄧愈統帥諸將攻克洮州、岷州、河州後,由東向西,西而北”設置數十座關隘,作為捍衞邊陲、抵禦西南遊牧民族的屏障。其中縣境內有積石關、癿藏關、紅崖關、樊家峽關、五台關、崔家峽關、大峽關七個關隘。明代,除積石、癿藏兩處隘口稱為關以外,其餘均叫做”山口’。到了清代,這些山口逐漸被稱為“關”。
土門關,位於今馬集鄉關門村西100米處,為臨夏縣與甘南州夏河縣交界處是蘭郎公路通往甘南的要衝之地,關口北側高地為2893米,南側為2650米,俯仰角為45度以上,大夏河經此關流入縣境,土門關依山坡夯築關牆,現較完整,牆高約8米,頂寬約3米。明、清和民國初期置守關兵,具有重要戰略價值。 [26] 
積石關,在大河家西約6公里的關門村附近的黃河邊上,關址在積石峽東口,東距河州(今臨夏市)60公里,西距循化縣城45公里,地理座標東經102度277分,北緯35度487分。關口兩側懸崖近90度,最寬處8-10米,黃河穿關流入縣境,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有“積石鎖鑰”之稱。明嘉靖《河州志》載:兩山如削,河流其中,西臨蕃界,險如金城,實系要地。隋置臨津關,命劉權鎮之,李靖伐吐蕃經積石,宋元立積石州,洪武改為關。“明初設茶馬司於關內,洪武間”設官員五十名把守,一年一換“。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裁以塘丁把守。“民國初年把守官兵全部裁撤,積石山縣與循化自治縣隔關為鄰。臨夏至循化公路依山傍河,穿峽而過。
鳳林關,遺址位於安集鄉楊家灣村,唐天寶元年(742年)安鄉縣更名鳳林縣時關亦改名為”鳳林關“。共和國建立初期,關門遺址猶存,黃河南岸約7米的石壁上刻有“鳳林關”三字。字旁有椿眼樁痕,為當年修築關樓時所鑿,河邊殘存石塊磊砌的牆垣,1958年修英雄渠時被毀。風林關自漢唐以來,為河湟古道上的一處重要關隘,是河州通西域的必經要道之一.漢代張騫出使西域,霍去病北擊匈奴,唐代崔琳出使吐蕃,唐文成、金城、宏化三公主出嫁吐蕃均經此道,往來商客更是絡繹不絕。。安史之亂後,此關成為唐蕃交界。
崔家峽關,遺址位於劉集鄉崔家村西側的崔家峽中,地理座標東經102度437分,北緯35度447分。明洪武年間開設。關口曾設有石柵一道,今無存。有小路出關南與樊家峽關相通,向南翻越五台山,可達青海省循化縣北莊鄉境,大河家河源於崔家峽,北人黃河。
樊家峽關,明洪武年間設關,稱賈喇嘛山口。清代改稱樊家峽關。位於劉集鄉南12.5公里的樊家峽中。地理座標東經102度467分,北緯35度127分,劉集河出關流經劉集、大河家北入黃河。關口曾設石柵一道,有遺蹟可辨,有小路南通五台關,北連崔家峽。關東為荒草坪牧場。西南側是海拔4100多米的五台山主峯,山勢險峻,峭拔蒼翠.
五台關,明洪武年問開設,稱為火燒嶺山口,清代改稱五台關。位於吹麻灘鎮西南約15公里的五台峽中,地理座標為東經102度467分,北緯35度417分。關口舊設石柵一道,遺蹟尚存。有小路順峽谷直通五台山峯。
大峽關,明洪武年間設關,稱西山小路山口,清康熙年問改稱大峽口關。位於吹麻灘鎮南約12.5公里的大峽口,這裏兩山如削,峽口處寬約百米,亂石林立,有石柵遺址。有小路沿大峽西去,入青海境。
紅崖關,明洪武年間設關,稱紅崖子山口。位於居集鄉西的甘藏溝中,可通往夏河縣境和青海起台堡。東距丹鳳山村約2.5公里。地理座標東經102度507分,北緯35度387分。關口曾設有石柵一道,暗門一座,今無存。
癿藏關,明洪武年間設,又稱小關,位於小關鄉小關村1公里的風溝口,是經烏龍溝通往老鴉關的重要通道。地理座標東經102度557分,北緯35度347分。在溝口狹窄處曾設有關牆。 [27] 

積石山道路

積石山在甘青邊界與黃河在積石山縣大河家集相遇,黃河岸邊,設積石關口。遠在西漢武帝時期就是中原與西域的交通要衝之一。隋大業三年曾設積石鎮。唐時是唐蕃古道的重要關口。明洪武五年河州設茶馬司後,青海諸部就到積石關互市。 [28] 
西漢初,為開拓西陲,闢有多條道路,中經南北朝以迄隋唐,其中一條古道過積石關。自袍罕經積石關達循化至澆河,此道在北朝和唐時中原王朝與西北割據政權之間的軍事活動及使者往來十分頻繁,也是唐蕃重要古道。五為枹罕、洮陽道。是通往四川、西藏古道。從康樂至臨潭出石門入四川;又從臨潭經青海入拉薩。這條道路,闢於唐代,多使用於宋、元。
清代驛道基本沿用舊幹線。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因積石關外山路崎嶇難行,撤去銀川、長寧兩驛站,設河州西南韓家集、盤坡根2驛站。河州至循化驛道從積石關改走達里加措山,較舊驛道長20華里,計200華里。
北往青海的大道,一條從臨夏城西經韓家集、麻尼寺溝、卧龍溝、越達里加措山北行至青海循化縣城(亦可從積石關溯黃河而上,經孟達至循化縣城),此道與枹罕至澆河古道一致。
達里加埡口處臨共高速與省道310交叉 達里加埡口處臨共高速與省道310交叉
到21世紀初,土門關有省道蘭磨線、蘭郎高速通過。達甘南州。積石關有省道清大線通過。到循化縣。達里加埡口,有臨共高速穿隧而過,省道301盤山而過,至循化縣。 [29]  2014年12月,臨夏雙城至達里加高速公路奠基。該項目起點接臨夏至合作高速公路,終點位於甘青省界達里加,接青海省循化至達里加高速公路,路線全長37.26公里。 [30]  2017年5月初,臨夏雙城至達里加(甘青界)一級公路試驗段開工建設。 [31] 

積石山文遊

積石山東麓,永靖縣境內有炳靈寺石窟,關灘溝風景區、黃草坪、積石雄關等歷史遺蹟或景點。
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石窟
大墩峽,AAA級景區,地處大河家鎮大墩村,由叭口溝山、灣架山和注窪山三大主峯構成,景區內山勢高聳、挺拔險俊,峽內羣山疊翠,灌木叢生,奇花異草開滿山谷,谷底清溪潺潺,流泉飛瀑遍佈其間,是休閒、觀光、探險的理想之地。
大山莊峽,AAA級景區,地處劉集鄉河崖村,是著名的河州關之一,是甘肅三大“花兒”會場蓋新坪會場的所在地。峽谷面積約5.2萬畝,景區由燒石峽、石缸峽、莫耶峽三個峽谷組成,峽內奇峯怪石遍佈,大小瀑布跌落山谷,景區由壯美山巒景觀,靈秀溪水及石文化景觀,五龍瀑布羣景觀,森林景觀,女媧補天傳説、大禹導河傳説、飛陽仙姑傳説文化景觀,樊家峽關景觀,大山莊峽傳統“花兒”會景觀,祈雨“取水”民俗景觀等十大景觀組成。
石海自然風景名勝區,“石海”位於積石民俗村西南側,這裏自然景色奇特,河灘內磨圓度較好的大小石頭遍佈。據專家初步考察,是第四紀末期冰川移動形成的沖積扇,在兩萬多畝的積石民俗村內連片成堆的石頭,有若萬羊雲集,是“天荒地老石不老”的歷史見證。石海中的“魯班石”,體形巨大,造型奇特,其美麗的傳説與被水淹沒的尕魯坪魯坪灘的“天下第一橋”遺址流傳的故事相對應。黃草坪位於小積石山麓的黃草坪,海拔在2300米至2600米之間,為高山草甸草原,面積約2萬畝,這裏溝梁相間,山坡較緩,草場分佈廣,景色宜人。
蓋新坪,位於積石山縣西北部、劉集鄉河崖村,處於青藏高原的西部邊緣,天然、次生灌木林長勢良好,是典型的深谷地貌,林場總面積約16000多公頃,是該縣最大的一片森林。每年端午節蓋新坪花兒歌會,以保安花兒為主,是與松鳴巖、蓮花山齊名的臨夏三大花兒會場之一。
吊水峽,是積石山中一條很長的峽谷,地處居集鎮強灘村西南。兩邊山勢峻峭,林木繁茂,有諸多山泉匯成清澈的深潭,有一處瀑布稱“吊水峽瀑布”,落差約10米,當地人稱“滴水巖洞”,是瀑布觀光、探險娛樂的好地方。
積石雄關,位於大河家鎮關門村,地處巍峨的積石山麓,積石峽東口,南倚巍峨高聳的積石山峭壁,北臨濁浪滔滔的黃河深淵,黃河穿關流入縣境,地勢險要,有“積石鎖鑰”之稱。積石雄關為河州關之首,積石峽內黃河中流,兩岸削壁千仞,有大禹開山壁石之痕跡及大禹導河之傳説,是古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要隘、甘青之門户。積石關聲名顯赫,已成為一處名勝,吸引無數遊客前來觀光。 [18] 
關灘溝風景區,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臨夏縣麻尼寺溝鄉,距臨夏市39公里。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西南約四十公里處的積石山的大寺溝西側的崖壁上,存石窟189個、窟龕184個、雕塑776身、壁畫約900平方米、石刻4處、石碑1塊。 [32] 
積石山西麓,循化縣一側道幃藏族鄉境內,有安崗瀑布、喜饒嘉措大師故居,孟達天池景區。
夕春瀑布,又名安崗瀑布,位於道幃鄉政府向北2公里處的深谷中,谷中之水蜿蜒而來,溯其源,兩岸連山,重巖疊嶂,怪柏異木,蔭天蔽日,遙聞九天落水之巨響,近聽草頭鳥鳴之細語,峯迴處,驀然一道玉簾自天而降,幽谷奇水——夕春瀑布之壯觀盡顯眼前,瀑布時急時緩,緩時如細紗又如輕煙漫下,急時排山倒海,氣墊逼人,如瀉天河之水,寬9米有餘,落差達40米。 [33] 
旦麻古塔,青海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縣城東南道幃鄉旦麻村,交通便利,從臨平公路到塘洛尕村後過河灘即可達,距縣城21公里,距西寧市上161公里,是集旅遊觀光、體驗民俗、宗教朝覲為一體的旅遊景點。旦麻古塔又名安多天然佛塔,藏語稱“安多喬壇”,建於清代嘉慶年間或道光年間,《安多政教史》記載:這座寶塔位於道幃地方的藏族和撒拉族交界處。
孟達自然保護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循化東部孟達鄉。地處自治縣積石山北端,黃河積石峽南岸。該山地屬當蕊山、五台山區,恰好是青藏高原東北邊緣與隴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山勢基本呈南北走向。總面積17290公頃,海拔在1780-3356米之間,是一個山高溝深,樹大林密,植物繁多,風景優美的原始自然林區。被譽為青藏高原上的西雙版納,是集自然保護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旅遊風景區。共有景點60多處。
五山池,又名霧山池、霧山仙池,達里加天池,藏語稱達里加措。位於道幃鄉南達里加山主峯之地東南。地處達里加山主峯東南側。冬季冰雪覆蓋,夏日雲霧繚繞。池呈圓形,周長485米,水面積1.86公頃(合28畝),水深約10米左右。蓄水量約10萬立方米。池水滲漏池外。以獨特的高、奇、險、神、絕,聞名遐邇。
喜饒嘉措故居-古雷寺,1999年2月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評為十星級寺院,位於道幃鄉虎頭山下,距離循化縣城26公里,距西寧179公里。是典型的藏式建築。創建於元代(1336年),是喜饒嘉措大師早年出家學經的地方。喜饒嘉措大師是最為著名的拉然巴,曾任蒙藏委員會委員長,五個名牌大學教授。解放後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青海省副省長等職。他博學多才,在愛國和平事業中為國家和人民做了許多有益的貢獻,在宗教事業上是位造詣極深的佛門高僧,毛主席曾誇他是藏胞中有學問的人,是愛國老人。 [13] 
參考資料
  • 1.    大禹導河積石:揭開一段史前傳説的謎團  .每日甘肅網-蘭州晨報(蘭州)[引用日期2019-01-11]
  • 2.    畢豔君 崔永紅.青海省社會科學院資助出版 (之六) 古道驛傳.青海人民出版社
  • 3.    臨夏州志編纂委員會.臨夏回族自治州志 (上冊) :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105
  • 4.    甘肅小積石山 .  .隴南生活網[引用日期2019-01-11]
  • 5.    臨夏縣誌編輯委員會 .臨夏縣誌第一輪 :蘭州大學出版社 ,1995 :112 .
  • 6.    臨夏縣誌編輯委員會.臨夏縣誌第一輪:蘭州大學出版社,1995:111
  • 7.    臨夏縣誌編輯委員會 .臨夏縣誌第一輪 :蘭州大學出版社 ,1995 :114 .
  • 8.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誌編纂委員會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誌 :甘肅文化出 ,1998 :95-96 .
  • 9.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誌編纂委員會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誌 :甘肅文化出 ,1998 :105 .
  • 10.    青海河海水利水電設計有限公司.青海省循化縣清水河防洪工程 初步設計報告. 二零一二年八月 .
  • 11.    臨夏州志編纂委員會 .臨夏回族自治州志 (上冊)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3 :108 .
  • 12.    臨夏州志編纂委員會 .臨夏回族自治州志 (上冊)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3 :99 .
  • 13.    循化縣  .海東市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2019-01-14]
  • 14.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誌編纂委員會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誌 :甘肅文化出 ,1998 :96 .
  • 15.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誌編纂委員會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誌:甘肅文化出,1998:97
  • 16.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誌編纂委員會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誌:甘肅文化出,1998:1.
  • 17.    道幃鄉  .循化縣政府 [引用日期2019-01-14]
  • 18.    臨夏州三大旅遊板塊之一 魅力積石山 絢麗大景區  .積石山網[引用日期2019-01-14]
  • 19.    清水鄉基本概況  .循化縣政府 [引用日期2019-01-14]
  • 20.    臨夏州志編纂委員會 .臨夏回族自治州志 (上冊)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3 :183 .
  • 21.    臨夏州志編纂委員會 .臨夏回族自治州志 (上冊)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3 :104 .
  • 22.    導河積石溯源頭  .積石山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1-11]
  • 23.    縣情介紹  .循化縣[引用日期2019-01-14]
  • 24.    【民族人口】  .積石山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1-14]
  • 25.    縣市概況臨夏縣  .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1-14]
  • 26.    臨夏縣誌編輯委員會 .臨夏縣誌第一輪 :蘭州大學出版社 ,1995 :472 .
  • 27.    臨夏縣誌編輯委員會 .臨夏縣誌第一輪 :蘭州大學出版社 ,1995 :357-358 .
  • 28.    臨夏州志編纂委員會 .臨夏回族自治州志 (上冊)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3 :753 .
  • 29.    臨夏州志編纂委員會 .臨夏回族自治州志 (上冊)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3 :487 .
  • 30.    甘肅:臨夏雙城至達里加高速奠基 建設工期3年  .中國公路網[引用日期2019-01-12]
  • 31.    臨夏雙城至達里加一級公路5月全面開建,計劃於2019年完工  .sohu臨夏網[引用日期2019-01-12]
  • 32.    臨夏州志編纂委員會 .臨夏回族自治州志 (上冊)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3 :97 .
  • 33.    循化縣景點奇觀  .青海新聞網 [引用日期2019-01-1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