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積極防禦

鎖定
積極防禦又稱攻勢防禦、決戰防禦,是指為了反攻或進攻採取積極的攻勢行動,挫敗進攻之敵的防禦。積極防禦既可以是戰略指導思想,又可以是戰役、戰鬥的作戰原則。
中文名
積極防禦
別    名
攻勢防禦
適用領域
軍事
定    義
指為了反攻或進攻採取積極的攻勢行動,挫敗進攻之敵的防禦
引證解釋
這種以攻勢行動為特徵的防禦作戰,能從被動中爭取主動,給防禦增添活力,實現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目的。既可作為戰略思想用於指導戰爭,亦可作為戰役戰術原則用於指導戰役戰鬥。當用於戰略指導時,通常是在總體防禦的態勢下,靈活運用多種作戰形式和戰法,積極進行戰役戰鬥乃至戰略上的攻勢作戰,逐步改變戰略形勢,通過戰略決戰,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或挫敗敵人的進攻,迫其停戰,結束戰爭。用於戰役戰鬥指導時,以陣前出擊、火力反擊反衝擊、反突擊、反空降縱深打擊等各種戰法,積極主動地打擊敵人,為輔助進攻或為轉入進攻創造條件。在古代的戰爭實踐中,樸素的積極防禦思想就已產生。中國古代許多有名的戰例,都是弱者先讓一步,待彼竭己盈之時轉入進攻,因而取勝。如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就是晉軍運用積極防禦戰勝強敵的一個範例。晉軍退避三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集結兵力,首先誘敵就範,殲滅較弱的楚右軍,爾後各個擊破楚左軍和中軍,戰勝了強大的敵人。中國古代兵書中,如《孫子》中的“避其鋭氣,擊其惰歸”;《唐太宗李衞公問對》中的“攻是守之機,守是攻之策”;《歷代名將言行錄》中的“我以退為守,則守不足,我以攻為守,則守有餘”;《百戰奇法》中的“凡戰,若敵強我弱,敵初來氣鋭,且當避之,伺其疲敝而擊之,則勝”等,都體現了積極防禦思想。在世界戰爭史上,運用積極防禦取勝的戰爭,也不乏其例。如公元前490年的馬拉松之戰,希臘軍隊以攻為守,打敗了強大的波斯軍隊。古代樸素的積極防禦思想,體現了弱軍戰勝強軍的一般原則和攻防關係。在近代,一些軍事家提出了積極防禦與消極防禦的概念,論述了積極防禦在戰略和戰術上的指導意義,還對攻防結合及其優越性作了精闢論述。積極防禦這個概念是普魯士軍事理論家C.von克勞塞維茨提出來的。他在講授防禦的一般原則,列舉了若干戰例之後寫道:“這些會戰都是積極防禦”(《戰爭論》第3卷第1309頁)。他明確指出,防禦是由巧妙的打擊組成的盾牌,應該把轉入反攻看作是防禦發展的必然趨勢,是防禦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迅速而猛烈地轉入進攻(這是閃閃發光的復仇利劍)是防禦的最光彩的部分”(同前,第2卷第670頁)。瑞土軍事家A.-H.若米尼指出,“積極防禦,即同時也要實施突然進攻的防禦”“可以利用攻防兩種優勢”“不論在戰略或戰術上,都是有利的”(《戰爭藝術概論》第92~93頁)。在近代戰爭史上,以積極防禦取勝的戰例也比較多。如1812年的俄法戰爭,俄軍在法軍進攻下,主動撤出莫斯科,堅壁清野,積極襲擾,消耗敵人,爾後轉入進攻,打敗了侵略者。K.馬克思和F.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科學總結了防禦作戰的歷史經驗,深刻闡明瞭積極防禦的重要意義和基本原則,為無產階級進行防禦性戰爭和防禦性軍事行動奠定了理論基礎。馬克思指出:“防禦戰爭並不排斥‘戰爭事變的進程’所要求採取的攻勢行動。”(《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5卷第367頁)恩格斯強調:“防禦不應當只是消極的,而應當從機動中吸取力量,並且只要一有機會,防禦者就應當採取進攻行動。”(同前,第1卷第334頁)“最有效的防禦仍然是以攻勢來進行的積極防禦。”(同前,第4卷第327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J.斯大林運用積極防禦成功地組織了若干防禦戰役,其中最著名的是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在德軍優勢兵力猛攻下,頑強抗擊,積極反擊,頓挫其鋭氣,爾後從兩翼發起進攻,殲滅敵重兵集團,奪取了勝利。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堅決反對消極防禦錯誤路線,堅持實事求是,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吸取古今中外有益的戰爭經驗,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指導戰爭全局的積極防禦戰略思想,並依據這一戰略思想,針對每次戰爭的不同情況,規定了不同的戰略方針戰略階段、作戰形式和作戰原則,巧妙地把戰爭由勝利引向新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抗美援朝戰爭和歷次邊境自衞反擊作戰以及國防建設、維護和平的鬥爭中,積極防禦戰略思想發揮了巨大的指導作用,得到充分的運用和發展。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敵方力量強大。紅軍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保存軍力,待機破敵,在“圍剿”和反“圍剿”的長期反覆鬥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毛澤東等人及時總結井岡山斗爭初期的作戰經驗,提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它包含了反“圍剿”的基本原則,戰略防禦戰略進攻兩個階段,在防禦時又包含了戰略退卻戰略反攻兩個階段。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時,提出了“誘敵深入”的方針。在這一方針指導下,取得了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1935年2月,中央政治局在總結第五次反“圍剿”教訓時指出:“我們的戰略路線應該是決戰防禦(攻勢防禦),集中優勢兵力,選擇敵人的弱點,在運動戰中,有把握的去消滅敵人的一部或大部,以各個擊破敵人。”(《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0冊第454頁)1936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總結這一時期的戰爭經驗時,精闢地論述了積極防禦的精神實質和基本原則,劃清了積極防禦與消極防禦的界限,奠定了積極防禦的戰略理論基礎。他明確指出:“積極防禦,又叫攻勢防禦,又叫決戰防禦。消極防禦,又叫專守防禦,又叫單純防禦。消極防禦實際上是假防禦,只有積極防禦才是真防禦,才是為了反攻和進攻的防禦。”(《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98頁)“反攻是一個長過程,是防禦戰的最精彩最活躍的階段,也就是防禦戰的最後階段。所謂積極防禦,主要地就是指的這種帶決戰性的戰略的反攻。”(同前,第214~215頁)“只有決戰,才能解決兩軍之間誰勝誰敗的問題。”(同前,第214頁)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根據戰爭的特點和規律,提出了持久戰的總方針,劃分了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同時,對正面戰場提出了高度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對敵後戰場制定了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要求在戰略上實行內線的持久的防禦戰,在戰役戰鬥上實行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將游擊戰提高到戰略地位,使之與正規戰相結合,殲滅戰消耗戰相結合,逐步改變力量對比,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在反對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進攻中,提出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749頁)和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這些都豐富了積極防禦的戰略思想。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內戰爆發前揭露蔣介石內戰陰謀,力爭和平的同時,從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做了自衞戰爭準備。全面內戰爆發後,針對戰爭的特點和規律,毛澤東制定了以殲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的戰略方針。在戰略防禦階段,規定了內線作戰的方針,不計一城一地的得失,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形式,在大踏步進退中,捕捉和創造戰機,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逐步改變戰略形勢。在敵人尚未停止重點進攻,力量對比尚未發生根本變化,但已出現有利戰機時,千里躍進大別山,把戰爭引向蔣管區,揭開戰略進攻的序幕。在戰略進攻階段,提出了以殲滅戰為核心的十大軍事原則,要求逐次決戰,各個殲滅敵方重兵集團,以大規模的運動戰和陣地戰相結合,實行戰略決戰和戰略追擊,奪取戰爭的全面勝利。毛澤東在這一時期發展了戰略進攻理論,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積極防禦戰略思想。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戰略反攻階段,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陣地戰、敵後游擊戰相結合的戰略方針為指導,與朝鮮人民軍共同進行了戰略反攻,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趕回到三八線附近,扭轉了戰局。在戰略防禦階段,執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進行了以坑道為骨幹的堅固陣地防禦戰,採取“零敲牛皮糖”,即打小殲滅戰的方法,成功地進行了戰術戰役反擊作戰。同時,把軍事打擊與停戰談判結合起來,以打促談,迫使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停戰求和,結束戰爭。中國人民志願軍在積極防禦戰略思想指導下,以劣勢裝備與現代化敵人作戰,取得了許多新經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次邊境自衞反擊作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堅持軍事鬥爭為政治、外交鬥爭服務,以政治、外交鬥爭的需要確定打、停、進、撤;堅持守反結合,或退讓一步,爾後反擊,或頑強堅守,寸土不讓,或進行有限目的的進攻,速戰速決速撤,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積極防禦戰略思想。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在新的歷史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主要是提出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方針、原則;強調質量建軍,走精兵之路,加強民兵、預備役建設,發展高新技術,改善武器裝備;實行重點設防重點守備,搞好戰場建設,完善防禦體系;保持良好的戰備水平,側重於對付局部戰爭和突發事件;在未來作戰指導上,確立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的思想,強調諸軍種、兵種一體化聯合作戰、快速反應、精確打擊、體系破擊等。中國積極防禦的理論既體現了戰略上後發制人,戰役戰鬥上積極主動打擊敵人,攻防結合,充分準備等一般原則,又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為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內容,是克敵制勝的思想武器。切實的戰爭準備有助於懾止戰爭,使對方不敢輕舉妄動,即使一旦爆發戰爭,也能有把握打贏戰爭,使己方立於不敗之地。戰爭準備越充分,取勝的把握就越大。反之,必將蒙受重大損失。不同的歷史時期,戰爭準備具有不同的特點。在當代新技術革命廣泛興起,並對軍隊武器裝備和戰爭形態產生重大影響的情況下,發展綜合國力,成為現代戰爭準備的根本着眼點。戰爭準備主要內容是:①建立適應戰爭需要的平戰結合、精幹高效的國防領導體制,這是國家平時做好戰爭準備和戰時有效實施戰爭的關鍵環節。②居安思危,加強國防教育,使全國軍民樹立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增強國防意識和保衞祖國的榮譽心、責任感。③不斷增強國家的經濟科技力量,提高由經濟科技實力轉化為戰爭實力的水平,保障戰爭需要。④加強武裝力量建設,改善武器裝備,優化軍隊組織結構,加強教育訓練,培養合格軍事人才,提高軍隊的科技素質,加速軍隊現代化進程。⑤搞好戰場準備,完善防禦設施,加強預備役訓練,健全動員機制,做好必要的戰時政治動員、經濟動員、兵員動員和國家轉入戰時體制等準備工作。在相對和平時期,以積極主動的各種軍事與非軍事手段控制危機、遏制戰爭,已成為積極防禦戰略指導的重要內容。基本要求是:①對危機或戰爭的前景做出科學預測。成功的危機和戰爭控制應當從長遠出發,致力於從根本上防止危機和戰爭爆發。對國際戰略形勢應保持密切關注,對相關國家之間利益衝突強度及其發展趨勢有客觀清醒的認識,為進行精神上、物質上的準備提供必要的保證。②做好各種危機與突發事件的應急計劃和預案,建立和完善危機控制機制。應急計劃和方案應充分考慮到危機的各種複雜因素,並採取相應對策和措施。同時留有足夠的空間,使之能夠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對原有的計劃和方案進行適時調整。③靈活運用多種手段有效控制危機。危機控制作為重大的戰略問題,必然受到政治、軍事、經濟、科技、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綜合作用和影響。應根據特定的條件和特定的政治目的,巧妙地選擇運用各種軍事與非軍事手段,努力化解和控制危機,防止危機向衝突和戰爭轉化。應注重軍事力量的非戰爭方式的運用,注重戰略威懾手段的運用,提高對危機和戰爭的控制能力。④善於運用國際法開展有利的危機控制鬥爭。現代國際法既為控制危機和戰爭提供了新的更有力的法律手段,也為各國遵守國際法的行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對危機或戰爭進行控制和決策時,必須充分考慮國際法的制約作用,考慮各種國際規則的影響。這是由國家的社會制度、對外政策、戰爭性質和目的決定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主張以和平談判解決國際爭端,反對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在戰爭問題上中國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則。如果敵人把戰爭強加在中國人民的頭上,中國人民就將奮起抵抗,直到取得最後勝利。堅持自衞立場,實行後發制人,政治上有理,得道多助。後發制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總體防禦的態勢下,搶佔先機,從被動中爭取主動,以積極的攻勢行動制服敵人。力求先敵抓住各種戰機,實行戰役戰鬥的進攻作戰,如果形勢需要和條件對己有利時,也要堅決實施戰略進攻,破壞敵人的侵略計劃,打亂其進攻部署。要把戰爭儘可能從本土前沿向外推移,最大限度地保衞本土免遭戰爭破壞,避免國家經濟基礎、戰爭潛力遭受重大損失,保持國家戰略全局的穩定。奪取戰場控制權,歷來是軍隊作戰的基本出發點,是達成作戰目的的最有效手段。信息化條件下的作戰,戰場控制權的範圍進一步拓展,奪取以制信息權為基礎,包括制空權、制海權、制天權在內的戰場綜合控制權,成為作戰指導的關注點。奪取戰場綜合控制權,必須集中精鋭作戰力量,實施靈活自主的體系破擊戰。現代作戰不再是各作戰單元之間的對抗,而是建立在各種作戰單元、作戰要素綜合集成基礎上的體系和體系的對抗。破壞敵作戰體系的完整性和作戰行動的有序性,採取讓敵喪失整體作戰能力的辦法來改變戰場力量對比,創造有利於保護自己、殲擊敵人和贏得主動的態勢和條件,是信息化戰爭的核心作戰方法。需綜合運用以中遠程精確打擊為重點的多種作戰方式和手段,重點打擊敵方信息系統、支援保障系統和武器系統等要害目標,癱瘓破壞敵作戰體系,從而掌握戰場綜合控制權,徹底戰勝敵人。軍事技術和作戰手段的革命,大大提高了作戰效能,導致戰略、戰役、戰術目的的趨同,甚至出現由戰術行動達成戰略目的、初戰就是決戰的現象,戰爭的節奏和進程明顯加快。為掌握戰爭主動權,最大限度地減少戰爭破壞和戰爭消耗,保證國家經濟建設的正常進行,未來戰爭通常力求速戰速決。當敵我力量懸殊,不具備速決的條件時,應因勢利導,把戰事控制在局部地區並引向相對持久。在信息化局部戰爭中,時間、空間的迴旋餘地相對縮小,弱勢一方實現持久獲勝的困難進一步增大。只要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優勢,做好應付各種複雜和困難局勢的準備,採取積極主動的作戰行動和各種有效措施,不斷削弱敵人的優勢,就能夠打破敵人的速決企圖,實現強弱、優劣的轉化,最終戰勝敵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作戰行動從來不拘一格,一切以時間、地點、部隊、任務和條件為轉移。毛澤東將其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高度概括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一切的打和走都是為了奪取和保持軍隊行動的自由權。這是積極防禦戰略指導的靈魂和精髓,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現代條件下,更加強調實施完全自主作戰,有效控制戰局,揚長擊短,靈活把握作戰發起的時機,靈活運用各種作戰樣式,靈活選擇打擊目標,靈活控制作戰規模和強度,在作戰中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巧妙地打擊敵人,能動地爭取戰爭的勝利。靈活運用兵力和戰法需要做到知己知彼,盡力克服戰爭中的紛亂和不確實性,找出條理和確實性來;着眼於戰爭的特點和發展,施展計謀和策略,運用高超的指揮藝術,欺騙、迷惑、調動、分散敵人;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以己之長,擊敵之短,敵變己變,先機制敵;審時度勢,因勢利導,不斷變換戰法,創造新的戰法,力求以謀取勝。中國的積極防禦理論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嚴密的科學性、高度的靈活性和廣泛的羣眾性,是一種先進的軍事戰略理論。其理論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強調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按照戰爭的客觀規律確定戰略戰術。它要求在一定的客觀物質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解決戰爭中的攻防、強弱、優劣、主次等各種矛盾問題,做好轉化工作,能動地奪取戰爭的勝利。它又是建立在人民戰爭基礎之上的。人民羣眾是戰爭力量的源泉,兵民是勝利之本。中國進行的是正義的防禦性戰爭,代表了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能動員廣大人民羣眾積極參加和支援戰爭,這是中國積極防禦必勝的根本保證。積極防禦是中國一貫堅持的戰略思想,在今後的反侵略戰爭中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武器裝備的不斷更新,戰爭樣式、作戰手段、作戰內容、作戰形式和作戰方法等都不斷髮生變革,積極防禦的內容和形式,也必將進一步得到豐富和發展。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