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積憤

鎖定
積憤,讀音jī fèn,漢語詞語,亦作“愠憤”, [3]  意思是鬱積已久的悲憤或憤恨;指心中藴積的思慮。
中文名
積憤
拼    音
jī fèn
解    釋
長時期不能發泄而鬱結起來的憤怒
出    處
《東周列國志》

目錄

積憤解釋

1、鬱積已久的悲憤或憤恨。
2、指心中藴積的思慮。 [1] 

積憤出處

黃小配《序》:“吾蓄慮積憤,亦既有年。”
明·馮夢龍清蔡元放《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八回:“知孔子素為魯人所敬重,亦思藉助,乃厚致禮幣,遺以書曰:魯自三桓擅政,君弱臣強,人心積憤。”
南朝·宋·謝惠連《西陵遇風獻康樂》詩:“西瞻興遊嘆,東睇起悽歌,積憤成疢痗,無萱將如何!”
唐·劉禹錫《高陵縣令劉君遺愛碑》:“縣申府兮府聞天,積憤刷兮沉痾痊。”
明·沈德符《野獲編·户部·海上市舶司》:“閩浙遭倭禍,皆起於豪右之潛通島夷,始不過貿易牟利耳,繼而強奪其寶貨,靳不與直,以故積憤稱兵。”
魯迅《花邊文學·讀書忌》:“那麼,雖是中郎的《廣莊》或《瓶史》,也斷不能洗清積憤的,而且還要增加憤怒。”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