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稽古書院

(湖南邵東三大書院之一)

鎖定
稽古書院是湖南省邵東市三大書院之一,建於牛客祖桃斯村鳳形山仙峯寺。
中文名
稽古書院
地    址
湖南邵陽邵東流澤鎮
相    關
資東書院楊塘書院
稽古書院建於咸豐四年(1854年),由趙德祥、劉文煌等捐款、附近的士紳和殷實户集資,建於牛客祖桃斯村鳳形山仙峯寺,院門配有“做工非專門為我,讀書是預備作人”的精緻竹刻對聯。據説鳳形山常年蒼松修竹,春時青翠簇擁,杜鵑花紅,秋來楓葉盡染,丹霞吐豔。稽古書院創立之時,曾得到曾國藩的大力支持,稽古書院”的匾額,就是由他親筆題寫的 [1] 
清末,邵東有資東書院、稽古書院、楊塘書院三大書院。這三大書院無疑奠定了邵東早期教育的基礎,是邵東近現代教育發展的雛形。
稽古書院,座落於今邵東縣流澤鎮(古稱牛客祖)桃斯村的鳳形山上。原來,山上有一古剎,名叫峯仙寺。清道光時,即公元1848年左右,因峯仙寺和尚行為不軌,為患鄉里。桃斯村大士紳趙昌盛先生見義勇為,糾集親義、安平、太一三鄉大士紳,將該寺和尚驅散,寺產沒收,並倡捐重金,用原寺房屋,創立稽古書院。
説起稽古書院的匾額,其實還有一個小故事。捐建書院的鄉紳中,有一位叫曾瑞堂的鄉紳是曾國藩的族人。曾國藩在中進士後,曾來過此地。因其有進士身份,所以每到一個地方,讀書人就像眾星捧月一樣圍着他。再則,他是為敦促修族譜而來的,所以,通常住在曾氏的祠堂裏,或是曾氏耆英家。耆英,在古代指的是德高望重的老年人。當時,他拜訪曾瑞堂家,看到大門兩旁“仁親為寶,讓畔而耕”的對聯,便大為讚賞。走進曾瑞堂家,瑞堂兄弟熱情接待他。曾瑞堂的父親九皋公光大先人事業,家聲大振,可惜英年早逝。九皋公夫人李氏施展才華,勇挑重擔。既教兒子經營冶鐵業,便大作公益事業,修育嬰堂、辦私塾、建茶亭等等。因此,曾國藩對這位族人頗有好感,併為李氏撰寫《慈蔭亭記》。
曾瑞堂因此淵源,便懇請曾國藩提筆“稽古書院”匾額,懸掛於稽古書院大堂內。後來,因種種原因,匾額被當做柴火燒燬,所幸曾國藩對這塊土地上的影響,並未隨着匾額煙消雲散。
民國初年,書院停辦了幾年。1920年左右,由三鄉地方推選唐端生為校長復辦,改稽古書院為稽古學校。教師由縣府委派三人,學生約四五十名,新舊文化兼教,既教經史,又教科學。1923年,由安平鄉士紳蔣南甫接校長,擴大招生,有教師7人,設4個班級,學生200餘人。蔣任職六年,由親義士紳周載繼任校長,為期六年,擴大5個班級,教師8人,學生略有增加。1935年,由太一鄉士紳尹芝湘任名譽校長,李才成負責主持校務,擴大了校舍,新建教室一棟,共6間。整理了校容,學校面貌煥然一新。
抗日期間,稽古學校按三鄉原來捐的資產退還各鄉,分辦三個中心學校。稽古學校利用原來校舍,改為鄉義鄉中心學校。擁有教師8人,學生200餘人,校長每3年一選,先後由蔣廷躍,熊衝,曾湘凡、趙雅、王典等擔任校長,直至解放。解放後,由六區區政府曾鍾川接辦。1950年下期,曾鍾川調十三區工作後,由縣府委派周世範為校長,改校名為流澤鄉中心學校。1952年下期,恢復原校名“稽古完小”,周世範仍任校長。此後教職員工雖不斷更迭,但稽古學校之名卻沿用至今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