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稻葉蟬

鎖定
稻葉蟬,是危害水稻的葉蟬類昆蟲的統稱,是我國水稻的重要害蟲,廣泛分佈於各稻區,尤以南方稻區發生較重,同稻飛蝨相似,除直接取食危害外,還傳播水稻病毒病,後者的危害常超過直接吸食。國內常見的稻田葉蟬有10多種,以黑尾葉蟬發生最普遍。廣東、廣西及雲南、四川南部等地則以二點黑尾葉蟬或二條黑尾葉蟬為優勢種。
別    名
稻浮塵子
中文學名
稻葉蟬
拉丁學名
Nephotettix cincticeps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亞    門
有顎亞門(Mandibulata)
昆蟲
同翅目(Homoptera)
葉蟬科
分佈區域
廣東、廣西及雲南、四川南部

稻葉蟬簡介

稻葉蟬水稻害蟲。又名稻浮塵子。以成蟲和若蟲刺吸稻株汁液為害。

稻葉蟬主要種類

稻葉蟬 稻葉蟬
1、黑尾葉蟬,Rice leafhopper,(拉丁文:Nephotettix cincticeps)。成蟲體長4~6毫米,黃綠色,在頭冠兩複眼間有一黑色橫帶,前翅綠色,雄蟲翅端、胸部和腹部腹面黑色,雌蟲則為淡褐色。中國各稻區均有分佈,長江流域發生尤多,也見於亞洲其他地區和非洲。寄主植物為稻麥類、茭白、甘蔗、稗、看麥娘等。成蟲和若蟲羣集稻莖基部刺吸汁液,嚴重時全株枯死。抽穗灌漿期在穗部和葉片上刺吸。能傳播病毒病,如普通矮縮病、黃矮病和黃萎病,並可誘發菌核病。在河南信陽一年4代,湖南6代,廣州8代。在華南可終年繁殖,長江流域以若蟲在綠肥田、麥田和雜草上越冬。成蟲趨光性強,並喜趨嫩綠稻株。卵產於葉鞘邊緣內側或莖、葉組織中。若蟲有羣集性,耐飢力弱。夏秋高温乾旱年份盛發,長江流域在7~8月世代重疊,發生數量大,為害雙季晚稻苗最烈。水稻不同品種混栽時有利於發生。日本秈型品種和菲律賓國際稻系統較能抗蟲。天敵主要有褐腰赤眼蜂和葉蟬纓小蜂以及多種蜘蛛等。
2、白翅葉蟬,Rice white-winged leafhopper,(拉丁文:Empoasca subrufa)。寄主植物黑尾葉蟬同,成蟲體長3.5毫米,頭、胸部橙黃色,前翅白色有虹彩,腹部腹面黃色。長江流域年發生3~4代,華南4~6代,以成蟲在麥田、綠肥田越冬,華南終年繁殖,山區和半山區發生為害較重。
3、電光葉蟬,Zigzag leafhopper,(拉丁文:Deltocephalus dorsalis)。長3-4毫米,黃白色,翅上有閃電狀的褐色寬帶。

稻葉蟬特點

稻葉蟬為害特點

成、若蟲均以針狀口器刺吸稻株汁液,在取食和產卵的同時也刺傷了水稻莖葉,破壞其輸導組織,輕的使稻株葉鞘、莖稈基部呈現許多棕褐色斑點,嚴重時褐斑連片,全株枯黃,甚至成片枯死,形似火燒。在水稻抽穗、灌漿時期,成、若蟲羣集在水稻穗部取食,形成白穗或半枯穗。通常情況下,黑尾葉蟬吸食危害往往不及其傳播水稻病毒病的危害嚴重,傳播的病害有水稻普通矮縮病、黃矮病、黃萎病以及簇矮病、瘤矮病和東格魯病病毒等多種,被傳毒的稻株表現為病毒病症狀。

稻葉蟬發生規律

黑尾葉蟬年發生代數隨地理緯度而異,河南信陽、安徽阜陽年發生 4 代,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北部以5 代為主,江西南昌、湖南長沙以 6 代為主,福建福州、廣東曲江以 7 代為主,廣東廣州以 8 代為主。田間世代重疊。主要以若蟲和少量成蟲在冬閒田、綠色田、田邊等處的雜草上越冬,主要食料是看麥娘。長江流域以 7 月中旬至 8 月下旬發生量較大,主要危害早稻後期、中稻灌漿期、單晚分櫱期和連晚秧田及分櫱期;華南稻區則 6 月上旬至 9 月下旬均有較大發生量,危害早稻穗期和晚稻各生育期。 [1] 

稻葉蟬防治措施包括

1 農業防治種植抗病品種;因地制宜,改革耕作制度,儘量避免混栽,減少橋樑田。加強肥水管理,提高稻苗健壯度,防止稻苗貪青徒長;放鴨啄食害蟲。
2 保護利用天敵結合耕作栽培為天敵留下棲息場所,保護它們從前茬作物過渡到後茬作物,田塍種豆或留草皮,收種期間不搞“三面光”,為蜘蛛等留下棲息場所。注意合理使用農藥,不用對天敵殺傷力大的農藥品種。
3 物理防治利用該蟲的強趨光性,在盛發期採用燈光誘殺。
4 化學防治根據治蟲防病的要求,治秧田保大田,治前季保後期;結合防治稻薊馬、稻縱卷葉螟等稻蟲,搞好總體藥劑防治。
兩查兩定一查成蟲遷飛和若蟲發生情況,定防治適期。綠肥田翻耕灌水期為早稻秧田藥劑防治適期;早稻成熟旺收期,為晚稻秧田防治適期。大田掌握若蟲 2、3 齡時防治。二查蟲口密度,定防治對象田。在病毒病流行區,秧田防治指標:早稻秧田平均每平方米有成蟲 9 頭以上;雙季晚稻秧田露青後,每平方米有成蟲 18 頭以上。大田防治指標:在病毒病流行區,早、晚稻大田初期(插秧後10天內),平均每叢有成蟲1頭以上,早稻抽穗期前後,平均每叢有成、若蟲 10~15 頭的為防治對象田。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