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稻苞蟲賽寄蠅

鎖定
稻苞蟲賽寄蠅是一種昆蟲綱雙翅目類動物,分佈於北京、遼寧、河北、山東、河南、江蘇、浙江、上海、江西、湖北、湖南、廣西。
中文學名
稻苞蟲賽寄蠅
拉丁學名
Pseudoperichaeta insidiosa Robineau-Desvoidy
動物界
昆蟲綱
雙翅目

稻苞蟲賽寄蠅形態特徵

體長 4.5-7毫米。體黑色,覆稀薄灰色粉被;鬃與毛均較短;複眼被短毛;額寬為複眼寬的3/5-2/3;下顎須黑色,顏堤鬃上升達顏堤中都。翅肩鱗與前緣基鱗黑色,r4+5脈基部具2根小鬃,中脈心角靠近翅後緣,由心角至翅後緣之間的距離相當於由心角至中肘橫脈之間距離的1/2。足黑色,中足脛節具一根前背鬃。腹部第三、四背板具中心鬃。

稻苞蟲賽寄蠅生活習性

功能類別:寄生性天敵
寄主昆蟲:稻苞蟲、稻縱卷葉螟、稻螟蛉、大螟、玉米螟、雲翅斑螟(梨大食心蟲)、梨小食心蟲
寄主危害作物:水稻、玉米、梨

稻苞蟲賽寄蠅分佈範圍

北京、遼寧、河北、山東、河南、江蘇、浙江、上海、江西、湖北、湖南、廣西

稻苞蟲賽寄蠅繁殖方式

寄生於稻苞蟲、稻縱卷葉螟、稻螟蛉、大螟、玉米螟、雲翅斑螟(梨大食心蟲)、梨小食心蟲。據楊惠霖報導,此種寄蠅在湖南花垣一年發生5代,9月下旬以蛹越冬,翌年3月底4月初出現成蟲,產卵子醒眠後的越冬代(上年第五代)稻苞蟲幼蟲體表。被寄生率達15.2-32.0%,其中以第二代稻苞蟲被寄生率最高(32%),這對抑制第三代(7月中旬至8月上旬)稻苞蟲的為害有一定作用。
卵多粘附於寄主體節褶縫部的表皮上,每處為1-8粒,平均2.5粒,卵期1.6-2.9天。幼蟲孵出後經2-8分鐘即鑽入寄主體內,幼蟲歷期12.8-17.1天。野外檢查,每個被寄生的寄主體內的寄蠅幼蟲一般為2條,但也有多至4條的。幼蟲老熟後自寄主體內脱出,約經0.5-2小時而化蛹。蛹初期為黃白色,緊附於植物體上,後漸變紅,二天後變為黑褐色,蛹期14.5-26.4天。越冬蛹藏於茭白、遊草等稻苞蟲所作的葉苞內及玉米稈內的玉米螟蛀道中。雄蠅一般羽化後3天開始交尾,雌蠅羽化後立即可以交尾,每次交尾需時10-40分鐘。成蟲壽命平均8天,長者可達1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