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稻作習俗

鎖定
稻作習俗,是指江西省上饒市萬年縣在長期的水稻耕作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歌謠、節令、風俗、耕技等方面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習俗,不少稻作習俗沿襲至今。 [7]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稻作習俗與萬年水稻耕作水乳交融、代代傳承,其涵蓋了農諺民謠、歲時節令、日常飲食等諸多方面。其中農諺民謠方面,萬年農民往往借物候預告農事,如“懵裏懵懂,嵌社浸種”“清明前後,撒谷種豆”等;耕作中形成了不少歌謠,如《一根線》《長工歌》等。歲時節令方面,舊時春社祭社公,有立春五戊為春社的説法。日常飲食方面,春節家家户户必作米糕,新米上市時習慣用新糯米釀製米酒,喪葬擺靈時遺體的頭旁必盛上一碗米飯等。 [2] 
2014年11月11日,稻作習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Ⅹ-149。 [1] 
中文名
稻作習俗
遺產編號
Ⅹ-149
申報地區
江西省萬年縣
非遺級別
國家級
批准時間
2014年11月11日
遺產類型
民俗

稻作習俗歷史淵源

萬年是人工栽培稻起源地和貢米的原產地。萬年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樂安河下游,鄱陽湖東南岸,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區。萬年縣氣候温暖、光照時長、雨量充沛,非常適宜水稻生長。經考古發掘,境內大源仙人洞、吊桶環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12000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人工栽培稻植硅石,這把世界稻作起源由河姆渡的7000年前推移到12000年前,萬年也因此被考古界公認為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 [7]  據文獻記載,水稻一直是縣境內主要栽培作物。在長期的水稻耕作實踐中,原始的民間文化經過數千年的沉澱,逐步形成了萬年人歌謠、節令、習俗、耕技等方面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稻作文化。
“萬年貢米“源遠流長,經進先人的不斷耕耘總結,數千年的人工馴化,到南北朝時,產於萬年裴梅地區鄉村的晚秈”塢源早“是萬年傳統名優特產。據傳,明朝正德七年即1512年,萬年縣知縣為答謝朝庭建縣之恩,將萬年縣東部歸桂鄉出產的“塢源早”製成大米進貢皇上,皇帝食用後大加讚賞,遞傳旨“代代耕作,歲歲納貢”,萬年貢米由此而得名。明末清初時州縣納糧送京城,要等萬年貢米運到進倉後即可封倉,否則糧倉不能封,城門不許關,故也稱作“國米”。 [3] 

稻作習俗民俗內容

稻作習俗與萬年水稻耕作水乳交融、代代傳承,其涵蓋了農諺民謠、歲時節令、日常飲食等諸多方面。 [7] 
萬年貢米生產要點:
(1)適時播種移栽,一晚立夏邊播種,秋齡應控制在30天左右,二晚芒種到夏至前播種,大暑前插完。寬行密株長方形栽插,行距26釐米,株距13釐米,畝插1.8萬株左右。
(2)禾苗返青後至幼穗分化中前期,保持濕潤灌溉,以幹為主,夠苗適時曬田、幼穗分化中期至抽穗、開花朋,田內保持水層為主,3-5天排放—次水換氣,活根健稈,穀粒未完熟不得過早斷水,應保持田內濕潤無積水。大暑至自露高温時期,活水常流灌溉,改善田間小氣候,確保優質高產。
(3)山壠小塊田以稻草返田,剷除田邊雜草,隔冬翻耕漚作基肥,丘陵坂田,每田施豬牛欄糞30-50擔(1500-2500公斤)。插秧後10天左右每畝追施人類灰100-150公斤或硫酸鉀三元複合肥5公斤和尿素4-5公斤,促進分櫱。禾苗封行時結合曬田畝追施餅肥25-30公斤,攻穗大粒多;脱肥田塊齊穗時追施壯子肥尿素2-3公斤。
(4)除草結合施肥,實行人工中耕(耕禾)除草2-3次,不得用化學除草劑附近草。
(5)適時收割貯存,萬年貢米穀粒成熱度達90%左右就要收割,防止完全成熟後稻稈軟化倒伏,影響產量和質量。收回的濕谷及時分級翻曬。不得堆放太久,以免谷變色,米變質。貯倉要消毒滅蟲,貯存、包裝運輸要符合國家相關標準。 [3] 

稻作習俗文化特徵

其中農諺民謠方面,萬年農民往往借物候預告農事,如“懵裏懵懂,嵌社浸種”“清明前後,撒谷種豆”等;耕作中形成了不少歌謠,如《一根線》《長工歌》等。 [7]  似説似唱,長於敍事;此外,還有一種在集體勞動中所唱的民歌稱之為號子,如《舂米號子》等農事號子,曲調明朗、歡快,旋律優美,生活氣息濃,充分地體現出一種地力特色極濃的稻作文化。
節令習俗上,如立春五戊為春社,過了這天,天氣轉暖,耕牛下田,農民開始春耕。萬年農家都認為,社前耕牛淋不得雨,淋了雨會生蝨子。舊時春社是祭社公的日子,傳説杜公是主持一方人畜平安的土地神。人們演杜戲,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從某種意義上講,“春社”的習俗向人們傳遞着一種稻作管理技術的原始信息。現在科學種田,大多數萬年權民不信神,不求天,杜公廟也毀了。
在飲食上,如每年過年家家產户都要製作米糖,千百年來,農民總是“雞叫做到鬼叫”,種田的辛勞程度是難以言説的。因此,農家對來之不易的收穫格外珍惜,並由衷地盡情慶賀,每年下半年豐收季節,幾乎每家每户都開始做米糖,這種米糖口做得非常大,浸泡在水中,要一直吃到來年開春。另外,穀粒進倉,新米上市時,農家都習慣用新糯米釀製米酒,來分享豐收的喜悦。此外在萬年人的紅白喜事中也常見與稻作有關的習俗。如喪葬,分報喪(通知至親好友)、大殮(遺體梳洗換衣後放入棺木)、出殯(抬棺入墓)等三步。無論大户小屍,舉喪都要設靈堂,將遺體陳於客廳,並擺靈讓親友祭奠。遺體的頭旁,必須盛放一碗白米飯;腳邊,點上一盞油燈。據傳,這是讓亡人在陰曹地府吃飽了趕路,雖然荒謬,卻也可見對米飯的重視。再如上樑,權家建房屋,有“拋粱”的習俗,壘牆立柱竣工時,便舉行架樑儀典,由木工槓着油光鋥亮的木樑,齊步邁向新宅。待木粱依次擱上山牆,組成梁框屋架之勢時,立即將裝滿白米的紅布袋掛上正樑,這接米稱為“壓梁米”。然後從正樑拋撒米糕或饅頭。 [3] 

稻作習俗流行地區

萬年是“稻米之鄉“,傳統的稻米習俗已在該地域傳承了幾千年,現全縣12個鄉鎮仍延續着部分稻米習俗。萬年貢米是晚秈稻”塢源早“品種加工而成的產品,原只產於萬年裴梅地區部分鄉村,後經種植推廣,現已遍及全縣15個鄉鎮,種植面積達1.7萬公頃。 [3] 

稻作習俗傳承保護

稻作習俗傳承價值

稻作文化歷史源遠流長,萬年稻米習俗及貢米生產技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它是民俗和人類生存發展史的一個縮影,在整個古文化系列中佔有重要地位,其價值主要有三點:
稻作習俗
稻作習俗(5張)
1、歷史文化價值,稻米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萬年大源仙人洞、吊桶環遺址發現的目前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可以證明萬年稻米習俗史和貢米生產技術源遠流長,延續至今有一萬多年的歷史。長期以來,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為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延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研究稻作文化和飲食文化有着很高的價值。
2、農業價值。貢米是大米中的極品、珍品,它的種植推廣是一項重要的農業課題。
3、經濟價值。長期以來,貢米一直是萬年的支柱產業,在當地的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3] 

稻作習俗傳承狀況

1、萬年傳統貢米生長有區域侷限性,致使推廣難。
2、部分人盲目種植貢米,致使一些質量和色味差的冒牌貢米充斥市場。
3、由於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在傳統節日舉行稻米習俗已逐漸淡化,如:元宵制米果、清明制米果、年底做年糕等。 [3] 

稻作習俗保護措施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工作的118項目中,有29項涉及稻作文化。各地要強化稻作遺址、稻作品種、稻作農具、稻作習俗、稻作技術、稻作景觀的挖掘與保護,開展農產品加工、食品加工業、生物資源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研學產業、康養產業、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等多種形態的農業經營,在傳承中促進現代生態農業發展。 [4] 
2019年11月2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萬年縣民間民俗文化協會獲得“稻作習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5]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稻作習俗項目保護單位萬年縣民間民俗文化協會評估合格。 [6] 

稻作習俗社會影響

早在20世紀50年代,萬年貢米就走上了中央首長的餐桌,1958年黨中央在廬山開會,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品賞過萬年貢米。 [3] 
1970年8月,中國共產黨九屆二中全會在廬山召開,周恩來總理詢問萬年貢米的產旦和產地的情況。 [3] 
2001年,江澤民總書記來江西視察,在婺源小住時,萬年貢米又一次上中央首長的餐桌。 [3] 
2003年8月30日上午11時,胡錦濤總書記在省委書記孟建柱等領導的陪同下,來到南昌大眾購物中心搞調研,在二樓超市,總書記詢問有關貢米生產的情況。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