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稱呼

(漢語詞語)

鎖定
稱呼,拼音為chēng hu,漢語詞語,意思是把…叫做、稱為。出自《初刻拍案驚奇》 [1] 
中文名
稱呼
外文名
call;name
拼    音
chēng hu
近義詞
稱謂
注    音
ㄔㄥ ㄏㄨ
出    自
《初刻拍案驚奇》

稱呼釋義

1、指的是人們在日常交往應酬之中,所採用的彼此之間的稱謂語;即把…叫做、稱為。如:我該怎麼稱呼她。 [1] 
2、表示被招呼對象的身份、地位、職業等等的名稱。

稱呼出處

1、《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回:“繼之道:‘這件事,大人很可以自去説,卑職怕説不上去。’雷溪道:‘老哥乃不可這麼稱呼,我們一向相好。’”
2、郭小川《投入火熱的鬥爭》詩:“‘喂,年輕人!’不,我不能這樣稱呼你們,這不合乎我的也不大合乎你們的身份。”
3、唐·崔令欽《教坊記》:“有兒郎聘之者,輒被以婦女稱呼,即所聘者兄弟,兄呼為新婦,弟呼為嫂也。”
4、宋·劉克莊《浪淘沙·丁未生日》詞:“骨相太清臞,謫墮須臾。今年黃敕換稱呼。”
5、孫犁《秀露集·關於編輯和投稿》:“編輯是一種工作職稱,目前,‘張編輯’、‘李編輯’的稱呼,不太妥當。”

稱呼類型

直稱略稱省稱)、全稱與簡稱尊稱鄙稱賤稱美稱與醜稱,等等。
直稱與略稱(省稱):孔丘先生或孔丘是直稱,孔先生或先生則是略稱(省稱)。

稱呼注意事項

在人際交往中,選擇正確、適當的稱呼,反映着自身的教養、對對方尊敬的程度,甚至還體現着雙方關係發展所達到的程度和社會風尚,因此對它不能隨便亂用。
1、國內最普遍的稱呼是"同志",不論是何種職業、年齡、地位的人均可以稱為“同志”。
知識界人士在其工作場合或與之有關的場合,可以直接稱其職稱或在職稱前冠以姓氏,如王大夫、張教授......在私下仍可稱“同志”或“先生”。對男士稱“先生”,對女士稱“小姐”或"夫人"也較為得體。
2、初次見面或相交不深,用"您"而不用"你",以示謙虛與敬重。熟人熟友見面,不可稱呼"您",以免給人以生疏、拘謹之感。
3、涉外稱呼。在對外交往中,應該嚴格遵循國際上通行的稱呼習慣,不得有絲毫的大意。
對地位較高的官方人士,一般指部長以上的高級官員,可稱"部長閣下"、“總理先生閣下”、等等,以示鄭重。
在君主制國家裏,通常稱國王、王后為“陛下”,稱王子、公主、親王為“殿下”。
4、稱呼老師、長輩要用“您”而不用“你”,不可直呼其名(直稱),一般可在其姓氏後面加限制詞如李老師。
5、對醫生、律師、法官及有學問的人可以用職稱或學位相稱,如李醫師、李法官、李博士,但不要用低級學位稱如李中專生。
6、對新結識的人對年長自己的,可以尊稱“老師”,在文藝界教育界中這種稱呼比較普遍。
7、一般同事間,可以稱呼"老X","小X",年長者應敬稱"老X",年輕者或晚輩則可稱為"X"或者"小X"。

稱呼古代稱呼

稱呼是一種文化現象,從一個時代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風貌。稱呼也是一面鏡子。稱呼的變化是文化的變化,同時也被視為歷史文化的折射。
中國人的稱呼,實質上就是一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其中藴含着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的沉澱與變遷。中國人的稱呼是宗法、習俗、等級、地位、聲望等的反映,尊長、後輩、上級、下屬各有各的一套稱呼,誰也不能逾越。從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到國人對宗法禮制、尊卑長幼等禮法習俗的重視,對官職、科舉的表示方式。古往今來,中國人的稱呼既反映出了人們對於成功的觀念,又透射着一種“自卑下之道”的“謙恭精神”,這種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們的語言、稱呼中體現出來。

稱呼古代兄弟稱呼

兄弟排行稱謂: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
父之兄稱“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

稱呼古代父母稱呼

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