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種植牙

(口腔醫學)

鎖定
指的是一種以植入骨組織內的下部結構為基礎來支持、固位上部牙修復體的缺牙修復方式。它包括下部的支持種植體(dental implant)和上部的牙修復體(dental prosthesis, implant-supported)兩部分。它採用人工材料(如金屬、陶瓷等)製成種植體(一般類似牙根形態),經手術方法植入組織內(通常是上下頜)並獲得骨組織牢固的固位支持,通過特殊的裝置和方式連接支持上部的牙修復體。種植牙可以獲得與天然牙功能、結構以及美觀效果十分相似的修復效果,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缺牙患者的首選修複方式。
2022年9月8日,國家醫療保障局發佈《關於開展口腔種植醫療服務收費和耗材價格專項治理的通知》 [5] 
多發羣體
中年人,老年人
常見發病部位
口腔內,牙齒
傳染性
無傳染性
西醫學名
種植牙
所屬科室
五官科 - 口腔科

種植牙發展歷史

早在古代,歐洲、中東、中美洲人們就試圖使用各種同種或異種材料,包括人和動物的牙齒、雕刻的骨頭和貝殼等,植入頜骨來替代缺失的牙齒。近現代,人們嘗試採用人工材料製成多種形狀的種植體,通過植入骨內或骨外來修復缺牙或為牙修復體提供支持。但這些種植體因不能滿足複雜的口腔環境要求,出現了大量的脱落失敗。20世紀中期,瑞典人Brånemark觀察到動物的骨組織能與植入的鈦金屬裝置緊密的結合。他後來將這一現象定義為骨結合(osseointegration)。1965年,他將研發的骨結合鈦種植體用於第一例臨牀病例,成功地修復了齶裂缺損。1982年,在多倫多會議上,Brånemark報道了關於骨結合長達15年的大量研究工作,被公認為口腔醫學的突破性進展。它奠定了口腔醫學一個新的分支學科—口腔種植學的基礎。在隨後的幾十年裏,口腔種植學迅速發展併成熟,種植牙作為一種與天然牙功能、結構以及美觀效果十分相似的修復方式,已經成為口腔醫學界和缺牙患者的首選。

種植牙骨結合

骨結合的發現源於科學實驗中的偶然現象。1952年,Brånemark將鈦金屬製成的光學窺管植入到兔子的脛骨和腓骨,進行活體顯微觀察。實驗結束時,植入的窺管與其周圍的骨組織牢固地結合在一起,無法取出。Brånemark將這一現象稱為骨結合,並開始研究利用該現象。在光鏡下觀察,骨結合表現為,正常改建下的骨組織與種植體之間直接的接觸,沒有任何非骨性組織位於其間,這種結合能夠承擔由種植體向骨組織持續的傳導和分佈負荷的功能。在骨結合現象發現之前,種植體通過機械固位的原理行使功能,通常採用葉片狀種植體或穿下頜骨種植體的形式加強固位力。骨結合理論建立之後,模擬天然牙根的柱狀或根形成為種植體的標準形態。 [1] 

種植牙種植系統

種植系統通常根據種植體的材質、形狀結構、表面結構以及連接方式進行分類。口腔種植學的臨牀實踐使得當代口腔種植體材料以及種植體形態趨向單一化。種植體主要由4級商用純鈦製成,螺紋柱狀、根形種植體已成為世界範圍內被廣泛接受的種植體形態。研究證明適度粗糙的表面結構可以增加種植體表面面積和骨結合。因此,目前臨牀上使用的種植系統一般為經過各類表面處理而獲得的不同粗糙程度的粗糙表面。種植體與其上方的修復體通過一定的結構相連接,主要分為外連接和內連接兩種。

種植牙種植體支持式牙修復體

主要包括牙列缺損修復中採用的各類種植體支持的冠、橋修復,牙列缺失修復中採用的各類種植體支持的固定和活動修復。種植體與修復體的連接方式主要採用螺絲固位和粘接固位兩種方式。

種植牙適應症和禁忌症

種植牙適應證

隨着各類口腔種植植骨技術、植骨材料的應用,種植系統的不斷完善,影像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目前單牙缺失、多牙缺失及無牙頜患者理論上均可接受種植修復治療。 [2] 

種植牙禁忌證

全身健康狀況不良。嚴重的內分泌代謝障礙,如未受控制的糖尿病。血液系統疾病,如紅細胞或白細胞性血液病,凝血機制障礙等。心血管系統疾病,不能耐受手術的。長期服用特殊藥物影響凝血或組織癒合能力者。嚴重的系統性免疫性疾病。過度嗜好煙酒、神經及精神疾患者。妊娠期患者。受口腔頜面部局部條件限制的患者。

種植牙治療過程

包括:臨牀檢查與影像學檢查、診斷與治療設計、外科手術、義齒製作與修復以及種植體及修復體的維護等。根據種植體植入與拔牙的時間關係,種植手術可以分為即刻種植、延遲即刻(拔牙後3個月內)和延期種植(拔牙後3個月及更長)。根據修復體負重與種植體植入的時間關係,種植修復可以分為即刻負重、早期負重和延期負重。隨着口腔種植學的發展,治療的週期正在明顯縮短,種植體植入即刻戴上種植假牙,甚至拔牙即刻戴上種植假牙在成為可能。 [3] 

種植牙成功率

種植修復的成功率與多方面因素有關,包括:患者的全身與局部條件、嚴格規範的手術操作、種植系統的選擇、修復的設計與修復體的製作、維護等。過去30年來,現代口腔種植學迅速發展並完善。種植的5年成功率已經大大超過1986年Albrektsson和Zarb的上頜80%,下頜85%的標準。國內近年的報道顯示,規範的口腔種植治療可以達到10年95%以上的成功率或存留率。

種植牙併發症

一般分為生物學併發症和機械併發症兩類。生物學併發症包括:外科手術相關的出血、神經損傷、上頜竇穿孔、鄰牙損傷以及術後感染、種植體周圍炎及脱落等。機械併發症主要包括種植體及修復體相關的螺絲、基台、種植體折斷、修復體損壞等。 [4] 

種植牙價格專項治理

2022年9月8日,國家醫療保障局發佈《關於開展口腔種植醫療服務收費和耗材價格專項治理的通知》 ,提出將三級公立醫院單顆常規種植牙的醫療服務部分價格調控目標定為4500元,符合特定條件的地區或醫療機構允許適當放寬,放寬比例不超過20% [5] 
參考資料
  • 1.    王興, 劉寶林. 我國口腔種植學的進展. 中華口腔醫學雜誌, 2001, 36(5):321-323.
  • 2.    林野,李健慧,邱立新等. 口腔種植修復效果10年回顧研究. 中華口腔醫學雜誌, 2006, 41(3):131-135.
  • 3.    Albrektsson T, Zarb GA, et al. The long-term efficacy of currently used dental implants: a review and proposed criteria for success. Int J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 1986; 1:11-25.
  • 4.    Brånemark PI, Zarb GA, Albrektsson T. Tissue-Integrated Prostheses. Quintessence 1985.
  • 5.    國家醫保局:三級公立醫院種牙每顆服務費四千五  .百家號.2022-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