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稍柴遺址

鎖定
稍柴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芝田鎮稍柴村及小訾殿村,面積約200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夏朝遺址。 [2] 
稍柴遺址為河南龍山文化及二里頭、商代文化遺址。遺址東西長約2000米,南北寬約1000米。1959年,發現。1960~1963年,發掘,發掘面積約690平方米,清理窖穴45個,墓葬7座,出土陶、石、蚌、骨等各種遺物500多件。對稍柴遺址進行復查、勘探後確認該遺址早在仰韶時期就有人類在這裏生活,龍山、新砦期、二里頭、商、周至漢代一直延續不斷,以龍山、新砦期、二里頭文化遺存為主。稍柴遺址等級較高,地處文獻記載的夏人的主要活動區域和考古學上夏文化分佈的核心地帶,位置重要,對於夏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地位。 [2] 
2013年5月,稍柴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稍柴遺址
地理位置
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芝田鎮稍柴村及小訾殿村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夏
佔地面積
約 200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296-1-296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稍柴遺址歷史沿革

1959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在調查夏文化遺址時,發現稍柴古文化遺址。 [2]  [5] 
稍柴遺址 稍柴遺址
1960~1963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北京大學曾進行過試掘稍柴遺址,清理房基5座、灰坑45個、墓葬7座,出土陶、石、骨、蚌等各類遺物500餘件。 [2]  [5] 
稍柴遺址位置圖 稍柴遺址位置圖
2021年,稍柴遺址時隔多年後重啓工作。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遺址夏商時期遺蹟分佈區外圍邊緣地帶,首次發現拐折明顯的方形大型圍溝,這對稍柴的性質和佈局理解都是突破性的發現。在村南及東南發現了大片的墓葬區,雖然還未確定墓葬年代,但假若屬於二里頭文化時期,則能補充二里頭文化墓地缺乏的空白。 [4] 

稍柴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稍柴遺址 稍柴遺址
稍柴遺址處於塢羅河與伊洛河交匯的台地上,地勢較平坦。遺址東西長約2000米,南北寬約1000米,面積約200萬平方米。從出土的遺物和地層疊壓與打破關係來看,稍柴遺址可分為四期。確認稍柴遺址早在仰韶時期就有人類在這裏生活,龍山、新砦期、二里頭、商、周至漢代一直延續不斷,以龍山、新砦期、二里頭文化遺存為主。現遺址地表多為農田,保存狀況較好。文化層堆積為北面薄,向南逐漸增厚,一般在3米以上,最厚處可達4米。內涵文化遺存較豐富。 [2]  [5] 
地層堆積
耕土層:黃灰土,質疏鬆。厚0.1~0.15米。該層內含近代磚瓦,漢代、西周及商代陶片。此層下有一擾土層打破第1層。
第1層:深灰土,質鬆軟。厚0.15~1.05、深0.3~1.20米。該層內含遺物豐富,有陶大口尊、深腹罐、鬲、豆、簋、釉陶尊等,還出有銅鏃,石斧、刀、錛、鐮、鏟,骨錐、鑿、針、笄和蚌刀。
第2層:黃灰土,土質堅硬。厚0.2~1.20、深1.35~2.30米。該層內含陶片較多,器形有深腹罐、淺腹盆、甑、豆、甕、鬲、器蓋、三足器和紡輪、還有石斧、鏟、鑿、刀、鐮,骨錐、鏃、匕、斧、卜骨和蚌等。
第3層:淺灰土,帶綠色斑點,土質緊密較硬。厚0.15~1.05米、深1.35~2.35米。該層內含遺物較少,有陶深腹罐、花邊罐、鼎、甑、三足器、平底盆、刻槽盆、甕、豆,石斧、鏟、刀、網墜,骨錐、鑿、筍、已、卜骨和鹿角等。
第4層:灰白土,土質緊密堅硬。厚0.20~0.95米、深2.25~3.25米。內含遺物較少,有陶深腹罐、花邊罐、鼎、甑、甕、三足器、刻槽盆、豆、器蓋,石斧、刀,骨錐、鏃等。此層下壓灰坑H32。
根據以上地層堆積和一些遺蹟單位的相瓦壓、打破關係以及出土物的特點,可將稍柴遺址分為四期:第一期以第4層和F5、H2、H20、H35、M5、M6為代表。典型陶器有罐形鼎、大口罐、深腹罐、花邊罐、顫等;第二期以第3層和F4、H15、H16、H33M10為代表。典型陶器有深腹罐、花邊罐鼎、三足器、刻槽盆等;第三期以第2層和F2、H3、H6、H17M9、M11、M13為代表。典型陶器有、深腹罐、花邊罐、甑等;第四期以第1層和F1、H25、12、H43M2為代表。典型陶器有兩、假腹豆、淺腹盆、釉陶尊等。 [5] 
第一期文化遺蹟
房基,1座,F5位於T6探方中部偏南處。開口於第3層下,疊壓在H48上。平面呈近長方形,南北長4.5米、東西寬3米。牆無存,房基邊緣不規整且有柱洞9個,1、2號柱洞直徑為13~15釐米,深15釐米。3~9號柱洞直徑為5釐米、深7釐米。在房基中部偏東處有一長方形紅燒土面,南北長114釐米、東西寬90釐米、高出地面15釐米、似為灶的遺存。居住面不平,南高北低呈斜坡狀。地坪上有一層紅燒土硬麪,厚約5釐米。燒土地面根據顏色不同可分為5層,每層厚約1~3釐米,層與層之間有一薄層石灰面相間隔,這可能是屢次鋪設、修整居住面而形成的。
灰坑,11個,有圓形、長方形和不規則形三種。
第一期墓葬 第一期墓葬
墓葬,2座,M5位於T1的東北部。開口於第3層下,打破第4層。為南北方向的長方豎穴墓,墓口長1.99米、寬0.54米、墓深0.30米。無葬具。墓主人可能為男性。為仰身直肢葬,頭北腳南,面向西。方向355。在死者小腿兩側放置有隨葬品陶豆、三足器、觚、爵、白陶鬹各1件。M6位於T1的東北部,疊壓在H2之上,打破第4層,無明顯的墓擴。人骨頭南足北,面向西,方向169°。上肢直伸,兩手放在腰部,下肢向右彎曲,兩足相併,在小腿左側放有陶罐、三足器各1件。 [5] 
第二期文化遺蹟
房基,1座,F4位於T4探方中部。開口於第2層下坐落在生土上。平面呈圓角長方形,半地穴式。房基長3.60米、寬2米、深0.40米。口大於底,底部平坦,居住面和周壁部分被火燒過。在房基的北邊有一個長方形門道台階,長0.82米、寬0.56米、高0.32米。台階西面有一個簸箕形的灶,灶口徑0.73米、底徑0.59米。灶底部和周壁均呈黑色,堅硬。在灶的東北部外沿有一土洞與灶壁相通,直徑016米、深0.48米,似為煙在房基中部有一柱洞,口徑0.28米、深0.37米,可能是支撐屋頂的立柱洞。房基內填深灰土,土質鬆軟,內含陶罐、鼎、盆、缸等器片。
灰坑,9個,有圓形、圓形和不規則形坑三種。
墓葬,1座,M10,位於T5西北部,開口於第2層下,打破第3層為長方豎穴墓,墓口長1.78米、寬0.64米、墓深0.21米。內填黃灰土。無葬具。人骨仰身直肢,頭北腳南,面向不詳。方向350”。在死者腰部左側隨葬陶三足器1件,右側有陶淺腹豆1件,皆殘。 [5] 
第三期文化遺蹟
房基,2座,F2位於T1中部偏東。房基發現於第2層,打破H2。東邊平直,西邊呈弧形,南邊長2.86米、東西寬2.80米,周壁已殘,地面平整且堅硬。東面和南面共有柱洞5個,其中1~4號直徑10釐米、深15釐米,5號洞直徑6釐米、深7釐米。2、3號柱洞間距較寬、可能為房門所在。房基內填淺灰土,土質疏鬆。內含陶罐、甕、盆等器片。F3位於T5東部稍偏北處,其西北與M11相近,房基發現於第2層,平面為方形,東面和北面破壞較甚,殘存地面東西長3.34米,南北寬1.2米,牆大部分已倒塌,西壁殘留有長2.6米、高0.2米、厚0.2~0.4米的牆壁,牆的築法是先在地面挖出溝槽,然後立柱築牆。牆壁均用草拌泥築成。東、西、南各有柱洞3個,房基中間有一個直徑0.3米、深0.32米的柱洞,可能是支撐屋頂的中心柱洞。門向不詳。在房基西南角有一灶,形狀不規則,東西長1.10米、南北寬0.70米。地面不平坦,自西向東逐漸傾斜,地面略經火燒房基內填深灰土,質地鬆軟,內含陶罐、甕、大口尊等器片。
灰坑,7個,有圓形和長方形兩種。
第三期墓葬 第三期墓葬
墓葬,3座,M9位於T4中部,墓口發現於第1層下,打破第2層為長方豎穴土坑墓,墓口長2.03米、寬040~0.62米、深0.2米。無葬具,為仰身直肢葬,頭南足北,面向西,方向350”,骨架保存完整,為男性,無隨葬品。M11位於T5北部,發現於第1層下,打破第2層,為長方豎穴土坑墓,墓口長1.9米、寬0.42~0.68mi、深0.2米。墓內填黃灰土,土質較硬。無葬具。葬式為仰身直肢葬,頭北腳南,面向東,骨架保存尚好,死者為男性,無隨葬品。M13位於T7西北部,南部被H39打破,墓口發現於第1層下,打破第2層,為長方豎穴土坑墓,墓口殘長1.35米、寬0.50米、深0.55米。墓內填黃灰土,無具。葬式為仰身直肢葬,頭北腳南,面向不詳,在死者骨盆一側隨葬陶甕、豆各1件,在腿骨中部放1件淺盤豆。 [5] 
第四期文化遺蹟
房基,1座,F1位於T1東北角,發現於第1層,東部疊壓在M5上。平面星不規則的橢圓形,半地穴式,南北長3.86米、東西寬1.94米、深0~1.1米。口大底小,從口到底由南向北逐漸低下,呈斜坡狀。地面、周壁已殘,門向不明,推測其門可能在南面。在房基底部有3個並列的小柱洞,居住面不平,為黃灰土硬麪,房基內填土系兩次堆積,下層為黃土夾有草拌泥,上層為深灰土,灰土內包含陶片較少,有罐、盆、甕、鬲、缸等。
灰坑,18個,分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三種。
墓葬,1座,M2位於T1西部。為一長方豎穴墓,墓開口於第1層,打破第2層,基口長2.54米、寬0.76~0.80米、深1.66米。墓內填土經夯打,土質堅硬,在填土內出有玉飾和殘石1件。墓內有二層台,台長2.64米、寬0.20米、高0.48米。墓底有一長方形腰坑,坑長0.60米、寬0.24米、深0.16米。葬具已腐朽,人骨保存尚好,為男性。仰身直肢葬,頭西,腳東,面向南,方向80°。人骨頭部隨葬陶簋1件,陶罐2件。腰坑內有狗骨一具。 [5] 

稍柴遺址文物遺存

稍柴遺址出土陶壺
稍柴遺址出土陶壺(4張)
稍柴遺址出土的遺物按類別可分為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二里頭文化時期的陶器有深腹罐、圓腹罐、花邊罐、刻槽盆、三足器、甑、甕、鬲、盆等;石器有斧、刀、鑿、鏟、鐮等;骨器有鑿、鏃、針、笄和大型卜骨等;蚌器有刀、鐮、鏃、錐和鏟等。二里崗文化時期的陶器有鬲、斝、盆、簋、豆、甕,還出土有原始瓷尊。 [3] 

稍柴遺址研究價值

稍柴遺址等級較高,地處文獻記載的夏人的主要活動區域和考古學上夏文化分佈的核心地帶,位置重要,對於夏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地位。 [2]  [5] 

稍柴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稍柴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稍柴遺址旅遊信息

稍柴遺址地理位置

稍柴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芝田鎮稍柴村及小訾殿村。

稍柴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稍柴遺址,路程約14.8千米,用時約28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