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程演生

鎖定
程演生(1888-1955年),又稱衍生,譜名存材,字源銓,又字總特,別號天柱外吏、寂寞程生,安徽懷寧人。
早年留學英、法、日等國,獲法國考古研究院博士學位,並任該院研究員;回國後擔任北京大學和暨南大學教授,是陳獨秀從事新文化運動的積極支持者;1925年任安徽省立第一師範校長;北伐後任國民政府外交部特派員,考察歐亞諸國;1932至1935年任省立安徽大學校長;抗戰期間,蟄居上海、安慶,堅持不與汪偽國民政府合作;1945年任安徽學院院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上海文史館館員。
1955年春,在上海病逝,終年67歲。 [1] 
中文名
程演生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安徽懷寧
出生日期
1888年
逝世日期
1955年

程演生人物生平

清宣統年間,安徽高等學堂肄業。
1912年,參與編纂《安徽通志》。
1917年,任北京大學預科講師。
1919年,任北京大學預科教授,負責模範文等課程。
1919年底,與王光祈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共同發起“工讀互助團”。
1920年,與高一涵等共同發起“旅京皖事改進會”,後留學歐洲,曾獲法國考古研究院博士,並任該院研究員。
1924年回國後,歷任華嚴大學文學主任,北京大學、暨南大學教授,是陳獨秀從事新文化運動的積極支持者。
1925年,任安徽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
北伐後,出任過國民政府外交部特派員,赴法國、土耳其、阿富汗、比利時等國考察,兼任簽訂暹羅通商條約專使。
1928年,從法國國家圖書館拍得畫圖及題詠黑白照片,並以《圓明園四十葉》為書名在中華書局付梓。 [5] 
1932年4月至1934年1月,任省立安徽大學校長,併兼任安徽通志館副館長。當時,始建五年的省立安徽大學面臨內憂外患、經費奇缺、校務幾近停頓的局面,程演生臨危受命,接任校長一職。他積極籌措經費,廣聘教授,建設校舍。一時之間,安徽大學學者雲集,氣象蔚然。同時,廣搜鄉邦文獻,與時任館長江彤候編印《安徽叢書》6 期,計71種著作,使明清以來新安學派的著作得以流傳。
抗日戰爭期間,蟄居上海租界,與李季王獨清共同編纂《中國內亂外患歷史叢書》(後改名《中國歷史研究資料》)出版發行。汪偽政權多次邀其任外交部長或開辦大學,均被拒絕。為免受其騷擾,程演生改裝潛回安慶,藏於友人家中,後在郵政工作的朋友潘先連幫助下到達後方,從事抗日救亡活動。
1945至1947年,任安徽學院院長。
1949年後,任上海文史館館員。
1955年春,病逝於上海。 [1-4] 

程演生個人作品

著有《圓明園圖考》《太平天國史考》《模範文選》《離騷講義》《安徽清代文字獄備錄》《天啓黃山大獄記》《安徽叢書》《安徽藝術志補》《中國清代外交史料叢書》《西泠異簡記》《東行三錄》《明武宗外記》等。程演生還酷愛戲曲藝術,尤愛京戲。在京、滬、安慶等地,與楊小樓夏月潤梅蘭芳等京劇名流交往頻繁,著有《國劇概論》《皖優譜》等戲曲論著。其中,《皖優譜》輯錄了自乾隆以來皖籍崑曲、徽調(亂彈)、皮簧(京劇)藝人的情況,敍述了徽調、皮簧、黃梅戲的發展歷史,是研究安徽戲曲史的寶貴資料。 [1]  [4] 

程演生人物軼事

程演生與新文化運動旗手陳獨秀系同籍同事,常有書信往來,陳獨秀還曾多次為《新青年》出版籌款一事致信程演生(歐陽哲生《〈新青年〉編輯演變之歷史考辨——以1920—1921年同人書信為中心的探討》,《歷史研究》2009年第3期)。他也是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參與者與支持者,與新文化運動其他幾位主力如李大釗、胡適、高一涵,以及劉半農羅家倫周作人錢玄同等均熟識,並系《新青年》《甲寅》等雜誌的撰稿人之一。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