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秬黍

鎖定
秬黍,漢語詞語,拼音是jù shǔ,是中國古代的度量衡以產於羊頭山附近(今山西省長治市)所產的,中等大小的秬黍的種子為基準單位。
中文名
秬黍
拼    音
jù shǔ

目錄

秬黍解釋

1.黍的一種。唐代規定“凡權衡度量之制: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廣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量,以秬黍中者容一千二百為龠,二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三升為大升,三鬥為大斗,十大斗為斛。權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為銖,二十四銖為兩,三兩為大兩,十六兩為斤。”

秬黍出處

《左傳·昭公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 [1] 
《楚辭·天問》:“鹹播秬黍,莆雚是營。”
清 閻爾梅 《遊太平庵》詩:“石田收秬黍,山稼剝胡桃。”
《漢書·律曆志上》:“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本起黃鐘之長。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鐘之長。”
《魏書·樂志》:“謹即廣搜秬黍,選其中形,又採 梁山 之竹,更裁律呂,制磬造鐘,依律並就。”
清 趙翼 《觀西洋樂器》詩:“鸑鷟肇律呂,秬黍度寸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