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秦震鈞

鎖定
秦震鈞(1735-1807)字酉經,號蓉莊,江蘇無錫人。工書,得張照法。嘗聚古今名跡刻寄暢園法帖十卷。一生在山東、陝西、甘肅、浙江等地任地方官吏,官至山東道台,最後因公奔波于山東東昌、濟寧間積勞成疾,不幸亡故於任上,壽七十三。著有《守臨清日記》一書。
本    名
秦震鈞
酉經
蓉莊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江蘇無錫
出生日期
1735年
逝世日期
1807年

秦震鈞人物簡介

秦震鈞(1735-1807)字酉經,號蓉莊,江蘇無錫人。工書,得張照法。嘗聚古今名跡刻寄暢園法帖十卷。一生在山東、陝西、甘肅、浙江等地任地方官吏,官至山東道台,最後因公奔波于山東東昌、濟寧間積勞成疾,不幸亡故於任上,壽七十三。著有《守臨清日記》一書。
秦震鈞是捐官入仕的,1770年在山東泰安府捐東阿縣縣丞,第二年升任臨清州州判,任間,順利平定了以王倫為首的白蓮教起義,受到乾隆帝的嘉獎。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調任甘肅平涼州,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調任陝西督糧道。秦震鈞在任期間政績斐然,為民辦實事得到當地民眾擁戴,可謂封建朝代親民的典範。

秦震鈞生平經歷

少年時代的秦震鈞在家隨大哥秦鴻鈞讀書,並習書法,頗有底藴。1757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無錫,當時在寄暢園接駕的秦家成員中他是最年輕的,才21歲,他將在家摹寫的乾隆帝第一次下江南所賜有關寄暢園詩詞及自輯前代著名學者和官員的著作奉獻給皇帝,乾隆很欣賞並愉快地接受了。
秦震鈞青年時代沒有繼續在故鄉讀書,在他22歲時捐了個監生到北京的國子監就讀,這在當時是相當普遍的。後他在山東泰安府捐了個東阿縣縣丞。秦震鈞41歲時(1776)在山東平度任知州,這是一個地區落後百姓貧困的地方,三年任期內他在治理州政的同時,更集中精力辦理教育事業,因為他認為貧困的根源是民眾沒有文化,教育不發達而導致落後和愚昧。他着手改革本地的學堂,還在行政公務的間隙中抽出時間親自給學堂裏的學生講課,講倫理修身之道,講文章如何寫作等,在當地造成很好的影響。
1786年秦震鈞調任甘肅平涼州,平涼是隴東的最大城鎮,是陝甘寧間重要交通樞紐。到任後,秦震鈞努力改善交通條件,因西北風沙天氣,土地鬆軟,他親自帶領當地百姓夯實路基,拓展路道並着力提高農業生產,發展當地經濟。但他在平涼最大的成就是決定在當地重建已停辦數十年的府學,這是培養當地人才的關鍵舉措,他讓地方官員用收取的田租從中撥款僱工購料修復府學的舊校址,並決定擴大學校的規模,用州籌集的款項大搞修復府學的基本建設,造了幾座更大的校舍,府學建成以後,經過選拔招收了幾十名優秀的學生,聘請了有名望的教師給學生授課。秦震鈞採取的一系列重視教育事業發展的措施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新府學重開的第二年,一名學生通過了會試,給平涼府帶來了榮譽,在這以後又不斷有人中舉。重開府學,在當時當地是件值得稱道的大事,本地居民都非常感激秦震鈞,因為給他們帶來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繁榮和興旺,又為莘莘學子開闢了入仕的途徑。
秦震鈞於1793年調離任陝西督糧道,臨離開平涼時,當地百姓都依依不捨。第二年正是他60大壽,平涼的百姓到知府衙門要求派代表去陝西西安為秦震鈞拜壽,平涼知府龔景瀚勸他們不要長途跋涉,會過於勞累的,他答應向秦轉達百姓們的心意,府學的師生們寫了歌頌秦的詩詞,龔知府將其彙編成冊並親自寫了序。
秦震鈞還儘自己所能大力推展文化工程,展現了舊時文人墨客的儒家精神。重修秦淮海公祠。秦淮海公祠是秦氏後裔及當地百姓紀念文人學者秦觀的祠堂,建於明朝正德年間,到清乾隆五十年時已有300年左右歷史,祠中泳烈堂已長時破損。秦震鈞在錫自己籌集資金,僱工進行大修,還在泳烈堂後造擴建東西兩廊並添置古碑石刻於廊兩壁。竣工後秦震鈞再與族人商量將原來祠堂大門一間擴建為三間,又在大門旁增建平屋三間給看守祠堂人居住,真是考慮周詳。
重修東林書院。現在的東林書院是無錫人紀念東林黨人的地方。嘉慶三年浙江錢塘費公後任兩江總督來吳地,當時東林書院院長是浙江桐鄉人馮鷺庭,費公後見東林書院久未修葺,書院學制較為完備而學舍破舊,率先捐俸銀帶動同事們都紛紛捐款。臨離錫時囑秦震鈞在錫負責修繕院舍,秦震鈞欣然從命,隨即發動有關學者和同仁集資金若干進行施工重修,並增建了學舍十楹(間),在廢址上增建花圃,在書院周圍築了高牆,還在開課之日發給諸生員助餐金。經歷了一年多的修繕工程於嘉慶四年三月竣工,為無錫東林書院的保護修復做出了貢獻。
增寄暢園文化色彩。秦震鈞出資進行《寄暢園法帖》石刻工程。秦震鈞晚年自兩浙江南都轉鹽運使任上假歸故里無錫,他個人出資為地方上辦了不少實事,特別是文化事業方面,工程浩大的《寄暢園法帖》刻石工程即為其一。全帖共十二冊,其中前六冊是1753年乾隆下江南到無錫時賜給秦家的《三希堂》法帖,堪稱書法精品,都是唐、宋朝年間名家名帖的手書。後六冊包括兩個方面是秦震鈞親自編輯的,一是自宋秦觀開始至清列代無錫秦氏有名望列祖列宗名家著作手跡,二是秦家收藏的自宋至清歷代名家著作手跡。御賜三希堂法帖就鑲嵌在寄暢園內,而後六冊石刻則堆放在秦家老屋原《寶仁堂》內,整個刻石工程化了幾年時間精雕細琢,竣工於嘉慶六年(1801)四月望日。這些名家手書刻石可稱為無錫文物至寶,但迭經戰亂都毀壞無存。現在寄暢園鬱盤廊及迴廊間的鑲嵌是1985-1986年市有關部門重刻的後六冊九卷二百十七方刻帖,以供遊人鑑賞。從歷史記載看,秦震鈞還在愛民扶貧、關注社會等方面作了大量善事。
他在任山東道台期間,當時鄰省河南黃河發大水波及山東。他及時向朝廷請求賑災,同時命令修堤築壩,控制洪水,並安排二百多條船運送賑災食品,使大量災民得以避災度難關。
嘉慶二年他在錫期間倡議修建"同仁堂"、"育嬰堂"(原址在今崇寧路小學)。他首先捐資並發動邑人捐錢、捐物、捐田、買地,在北門外茅涇浜(今南尖)建屋二百餘間作為庫房出租,將收取的租金以充作同仁堂、育嬰堂基金,給社會黎民百姓貧苦人家施醫、施藥、施惠,收養撫育社會棄兒,這同仁堂、育嬰堂一直延續到20世紀40年代。
晚年,秦震鈞假歸故里,謹記當年父親秦春田曾千叮萬囑要完成捐置義莊田千畝以救濟貧困户糧食的心願,他以歷年廉俸積蓄先後捐了500多畝田地,秦泰鈞等人捐了400餘畝,終於達到1000畝的目標,建立了秦氏義莊(莊址在今崇寧路新生路口)。新建義莊設立董事會管理機構,修造廂間倉庫堆放稻穀糧食,具體田畝數載入宗譜。
他還修祖塋、繪宗像、辦家塾。秦震鈞説他希望人家塾讀書的秦氏後代"皆能被服我國家之澤與族宗之訓,知尊親之大義,敦孝悌之本行。"
秦震鈞一生在任上、在家鄉做了不少好事,為我們秦氏後人樹立了榜樣。1928年《秦氏文鈔》編者秦毓鈞在按語中評價秦震鈞文曰:"公功業在朝,聲名在野,厚施在鄉鄰,遺惠在宗族。"
1993年由美籍華人作家秦家驄著寫的《宗族之戀》中這樣寫道:"事實上秦震鈞幾乎把自己所有的財產都變成了家族公產,他對家族的貢獻大大超過了學問和官位都高於他的其他族人。"

秦震鈞主要貢獻

秦震鈞最傑出貢獻是改建秦淮海公祠,修復無錫東林書院、增擴寄暢園法帖、以歷年官俸積蓄捐置義田五百多畝、以及修祖塋、繪宗像、辦私塾等系列公益事業。美籍華人作家秦家驄1993年在《宗族之戀》中寫道:‘秦震鈞幾乎把自己所有的財產都變成了家族公產,他對家族的貢獻大大超過了學位和官位都高於他的其它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