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秦松

(東漢末年謀士)

鎖定
秦松(生卒年不詳) [1-2]  ,字文表,徐州廣陵郡(今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人,效力於孫策孫權的謀士,孫策時為謀主。在赤壁之戰中和張昭等人均為主降派,早卒。 [3] 
全    名
秦松
別    名
秦文表
文表
所處時代
東漢末年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徐州廣陵郡

秦松人物生平

秦松,廣陵人,與張紘陳端出身同郡。 [1]  [3] 
孫策時期,秦松與張昭、張紘同為上賓; [4]  又與張昭、張紘、陳端同為謀主,受到孫策禮待,皆參與謀劃。 [3]  [5] 
《三國志戰鬥 大戰亂》秦松形象 《三國志戰鬥 大戰亂》秦松形象
建安七年(202年),孫權統領江東時期,曹操下書責令孫權送人質,孫權召羣臣會議,張昭、秦松等人猶豫不決,最終孫權聽從周瑜的建議,不送人質。 [7]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得荊州,大軍南下之時,張昭、秦松等人皆勸孫權遣使修檄,迎接曹操。孫權聽從周瑜、魯肅的建議,與曹操對抗,又對周瑜説:“子布、文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多年後,孫權還和陸遜提到:“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 [8-9] 
後來,劉備到京口見孫權,離開時,孫權乘坐飛雲大船,與張昭、秦松、魯肅等十多人一同追送劉備。 [2]  [10] 
秦松在年輕時去世。 [3] 

秦松史書記載

三國志14秦松 三國志14秦松
《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1] 
《資治通鑑》 [2]  [6]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5-31]
  • 2.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卷第六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0-14]
  • 3.    《三國志·吳書·張紘傳》:初,紘同郡秦松字文表,陳端字子正,並與紘見待於孫策,參與謀謨。各早卒。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5-31]
  • 4.    《三國志·吳書·陸績傳》:孫策在吳,張昭、張紘、秦松為上賓,共論四海未泰,須當用武治而平之。(陸)績年少末坐。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5-31]
  • 5.    《三國志·吳書·孫策傳》:彭城張昭、廣陵張紘、秦松、陳端等為謀主。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5-31]
  • 6.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0-14]
  • 7.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江表傳曰:曹公新破袁紹,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書責權質任子。權召羣臣會議,張昭、秦松等猶豫不能決,權意不欲遣質,乃獨將瑜詣母前定議,瑜曰:"昔楚國初封於荊山之側,不滿百里之地,繼嗣賢能,廣土開境,立基於郢,遂據荊楊,至於南海,傳業延祚,九百餘年。今將軍承父兄餘資,兼六郡之眾,兵精糧多,將士用命,鑄山為銅,煮海為鹽,境內富饒,人不思亂,汎舟舉帆,朝發夕到,士風勁勇,所向無敵,有何偪迫,而欲送質?質一入,不得不與曹氏相首尾,與相首尾,則命召不得不往,便見制於人也。極不過一侯印,僕從十餘人,車數乘,馬數匹,豈與南面稱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觀其變。若曹氏能率義以正天下,將軍事之未晚。若圖為暴亂,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將軍韜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質之有!"權母曰:"公瑾議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遂不送質。】
  • 8.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江表傳曰:權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及會罷之夜,瑜請見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願將軍勿慮。"權撫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卿能辦之者誠快,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
  • 9.    《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蒙曰:"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公瑾昔要子敬來東,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諮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駮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又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子敬答孤書雲:'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責也。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
  • 10.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江表傳曰:……劉備之自京還也,權乘飛雲大船,與張昭、秦松、魯肅等十餘人共追送之,大宴會敍別。昭、肅等先出,權獨與備留語,因言次,嘆瑜曰:"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