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秦望瀾

鎖定
秦望瀾(1870年-1928年),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學者,字少觀,今甘肅會寧縣人。
中文名
秦望瀾
出生日期
1870年
逝世日期
1928年
代表作品
《退想齋詞》
《少觀疏稿》,《三省九齋文集》四卷《文苑雜存》二卷及《枝陽詩集》十二卷
性    別

目錄

秦望瀾生平

秦望瀾作品 秦望瀾作品
秦望瀾13歲中秀才,因甘肅學政陸廷黻賞識,選入蘭山書院就讀。19歲中舉,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考中乙未科二甲進士。任兵部主事,後出任貴州道、遼瀋道監察御史。因直諫觸犯權臣,左遷民政部代理員外郎,民政部改巡警部後,改任西分廳總辦。

秦望瀾事蹟

孩童時的秦望瀾十分懂事,而且聰明伶俐,才智過人,13歲考中秀才,甚得甘肅學使陸廷黻的賞識器重,選入蘭山書院就讀。他在蘭山書院期間尊敬師長,與同學友誼相處,學習上發奮勤讀,十分刻苦,19歲中舉。中舉之後,還在“頭懸樑,錐刺骨”,加緊精研學問,厲兵秣馬,準備進京赴試。
《馬關條約》的簽訂,引起全國人民的反對。4月,康有為等1300多名正在北京參加會試的舉人聯名向光緒皇帝上“萬言書”,要求拒籤中日和約、遷都抗戰、變法維新三大主張,史稱“公車上書”。甘肅舉人有61人蔘加了簽名,其中會寧籍的有秦望瀾、吳海淨、蘇耀泉等3人。
秦望瀾在任監察御史期間,詳審吏政,調查民情,直諫敢言,屢劾佞臣,卓有政績。貴州道有一佞臣孫效武,在給災區民眾發放賑災救濟時,協同同流貪污糧食750多萬斤,秦望瀾查明情況後,立即上奏朝庭,慈禧太后、光緒皇帝見到奏摺後,當即嚴懲了道、縣貪官污吏48人,使民眾有了休養生息、渡過難關的信心。後在任遼瀋道監察御史期間,他先後向朝庭上奏為民請命的奏摺10多次,直言當時弊政,並懇請朝庭減免賦税,使百姓得到休養生息。他多次赴災區賑濟災民,解救災民於水火之中,每到一地,他都教化耕讀,使各民族人民得到團結融洽,百姓安居樂業。
因他直言敢諫,得罪了許多同僚,觸犯了權臣,他遭到了彈劾。後被貶民政部代理員外郎。後來,民政部改為巡警部,他擔任西分廳總辦。然而,秦望瀾調到巡警部後,不改往日“革弊政”作風,仍然深入民間,調查民情,精研吏治,發現腐敗弊政,依然上疏,為民請命。
民國建立以後,秦望瀾被選為臨時參議院議員,開始了他政治上的新生活。他從不以清朝遺老、內閣要員的身份自居,而是繼續保持前期任職的紮實作風,經常深入民間調查研究,反映民間疾苦。由於工作卓越,獲得了民國政府頒發的二等寶光嘉禾獎章。他在連任第二屆參議院議員時,除繼續代表民意、反映民情外,還提出了不少改革弊政、圖強興國的建議,因而又獲得二級大綬嘉禾獎章。秦望瀾曾被聘為幾屆總統府顧問和國務院諮議。他屢勸當權者要以“民為貴,社稷次之”的思維理念治理國家,要實業救國,為民辦事;興辦水利,以利農桑;興辦交通,排隘通衢。他的這些建議,有些被國民政府所採納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秦望瀾認為強國之道,首為教育。他十分關心家鄉的教育大業,民國9年(1920年),捐款在會寧縣城創建了秦氏小學,方便了家鄉孩童上學。
清·光緒九年(1883年)中秀才,頗受甘肅學政的器重,選入蘭山書院讀書。由於天資聰穎,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捷登乙未科二甲第147名進士,即任兵部主事,在任中,辦事得體,精明細心,編修了兵將户籍,均定了軍防要務,博得了朝野的讚譽。後升任貴州道、遼瀋道監察御史。
中華民國期間,任總統顧問、臨時參議會議員,次年4月被解散。民國2年(1913年)任政治會議議員,民國3年(1914年)7月7日,任民國政府參政員參政,民國6年(1917年)11月,任國民政府段祺瑞臨時參議會議員,一直到民國9年(1920年)被解散。通曉軍事,學識淵博,曾任《清史稿》協修,主要參與編篡“兵志”部分,引證經典,翔實資料,為《清史稿》成書,做出了貢獻。他勤奮讀書,喜愛收藏曆代名著,又擅長填詞作詩,亦工書,尤善小楷。所書《會寧蘇氏墓誌銘》碑刻,筆力雄厚,體勢挺秀。碑文由隴上名家範振緒撰之。著有《退想齋詞》、《少觀書稿》各一卷,《三省九齋文集》四卷,《文藝雜存》二卷,《枝陽詩集》十二卷。民國17年(1928年),病故北京,歸葬於會寧縣城北餘家灣。 [1] 

秦望瀾著作

秦望瀾工詩文,有《退想齋詞》、《少觀疏稿》,《三省九齋文集》四卷,《文苑雜存》二卷及《枝陽詩集》十二卷。
參考資料
  • 1.    秦望瀾  .白銀歷史文化資源庫[引用日期2020-12-13]